基于“童谣体验”的小学生诚信教育探析
2009-07-16傅建明冯玲丽
傅建明 冯玲丽
诚信是为人之道,是个人立身之本,是小学生处理自身人际关系和适应校园生活的基本准则。良好诚信品质的养成需要寻找一种适当的途径和方法。童谣是小学生情感世界的表达,它简洁明快、幽默风趣、朗朗上口、不加雕饰,是小学生喜闻乐道的一种文学形式。童谣贴近小学生的生活世界,易于被小学生理解与接受,因而通过“童谣体验”对小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路径。
一、“童谣体验”的内涵、特征与诚信教育原则
道德行为本质上是一种自主、自觉、自愿、自律的主体行为。主体只有在对方方面面的反复体验中才能真正实现知、情、信、意、行的整合,实现人的成长、成熟。因而,我们认为“童谣体验”是学生主体在童谣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主观感受和领悟,以及由此而生成的道德情感。强调“童谣体验”实质上就是要注重每一个学生在童谣生活和各种具体的情境中形成真切感受并进行自我内化的教育,同时要求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个学生在任何道德问题面前的真实心态。“童谣体验”具有下列几个基本特征。
1,情感性。“童谣体验”具有强烈的情感倾向。童谣本身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它的趣味性和儿童性都给学生带来思想上的共鸣。特别是学生自己创作的一些童谣,更是实现了学生自我精神的解放。在“童谣体验”中,学生主要通过想象、移情、体悟等多种心理活动的交融、撞击,激活已有的认知世界并重构新的认知结构。情感是“童谣体验”的核心,是学生达到高峰体验的关键。“童谣体验”的情感性使学生主体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形成对事物积极的态度、全身心的投入,直至形成个体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道德观。
2,教育性。“童谣体验”的教育性首先表现为它能依据儿童的不同特性传授各种知识。童谣不仅能充实儿童的知识,增进文学修养,孕育创作的能力,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同时也能够帮助儿童认识事物,增长知识,开发智力。其次,“童谣体验”的教育性还表现为它能生成道德意义。童谣是很好的传统文化载体,对孩子们的眼界、胸怀、志气、品格修养的提高都有很大帮助。“童谣体验”能使学生在各式各样的情境和生活中不断内化各种道德,从而促进自身道德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3,主体性。童谣是学生自我创作的个体文化。在这种语言方式没有局限的语言建构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彰显,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得到了实现,学生的话语权也得到了回归。在“童谣体验”的过程中,学生主体的认知、情感和身心都投入到其间。主体性决定“童谣体验”具有自主性,体验是体验者自己的事,是体验者以自己的需要、认知结构、价值取向和情感结构去获得“自我”的理解、感受和建构;主体性决定“童谣体验”具有独特性,不同主体对童谣的感受是不同的。
4,生活性。童谣具有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特性,它能愉悦儿童,为儿童带来物我两忘、无拘无束的体验,它是儿童心灵的游戏。儿童能够在生活中体验诚信童谣,感受诚信的真谛和生活的意义。只有在生活世界中,社会的道德规范才能不断地内化到学生的品性结构中,从而不断提高个体的实践。
学生在各式诚信童谣的体验过程中,能够把诚信认知、诚信活动逐渐内化为自身的诚信道德。这里关键的是引导小学生进行真体验,因而在具体实践中需要遵循下列几个原则。
1,情感满足。即教师在诚信教育中充分利用“童谣体验”的情感性,自身投入充足的情感,同时对学生动之以情,使师生都能达到高峰体验。
2,教法感悟。即要求教师在童谣讲授中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将诚信的深刻涵义孕育其中,让学生真正理解何谓诚信,为什么要求学生讲诚信,不诚信的行为有何危害,怎样才能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好孩子等。此外,也可把童谣内容融入活动、游戏中进行诚信教育,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理解诚信,理解做人的道理。
3,主体尊重。即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针对他们不同的个性和特性用不同的童谣方式进行教育。比如,我们可以让对写作感兴趣的同学将不同的诚信童谣进行改编:让对绘画感兴趣的同学将诚信童谣用漫画的形式表达出来;可以让喜欢音乐的孩子将诚信童谣谱曲传唱:等等。
4,真切体味。即讲求真体验、真感受,不能囫囵吞枣。教师在实施各类体验活动的同时,应注意观察学生是否真地融入体验情境,是否能将诚信同自己的切身实际相联系。小学生在情境和生活中的亲身经历,是获得体验的基础,是学生反思并生成知识和情感的源泉。真体验、真感受能够使儿童对道德认识更深入、道德情感更强烈、道德信念更坚定。
二、基于“童谣体验”的小学生诚信教育实施策略
(一)情境体验策略
1,漫画情境。漫画是小学生易于接受也乐于接受的一种形象生动的教育材料,一些童谣可以而且完全能够配以漫画进行阐释,将漫画与童谣相结合,所达到的教育效果将更佳。美术课或专门的童谣课都可以设计漫画情境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教师可事先选取一些能够供孩子们想象的诚信童谣或反映诚信的漫画,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谣配画”(即根据诚信童谣的内容,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自身的领悟,引导学生将这则童谣配上一幅漫画)和“见画书谣”(即教师展示事先选好的有代表性的漫画,带领学生依据漫画内容创编童谣)这两种形式进行诚信教育。将童谣与漫画相结合,不仅让学生更深刻、有效地了解诚信,也改变了传统的以老师为主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彰显。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音乐情境。音乐渲染的道德情境,能使接受主体从动人的旋律和富有哲理的歌词中激发情感,实现道德认知。此外,体验不仅是主体的一种内心生活,也是一种与对象的意向性交流。音乐在这个互动交流的情境中,起着“关联”作用。心理学家认为,未成年人对音乐的敏感几乎是本能的、先天的,音乐韵律合乎人的心律跳动,会引起未成年人生理的快感。为此,让儿童在音乐情境中体验童谣,是顺应其心理发展特征的做法。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手段创造情境,将优美的音乐、色彩鲜明的画面、生动有趣的故事融为一体,使学生身处典雅文化的韵律和氛围中,诵童谣、学童谣。低年级同学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对童谣谱曲,或者改编其他乐曲,并进行传唱。
3,游戏情境。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它象征着和谐、自由。游戏有着丰富而具体的内涵,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童谣本身就蕴含游戏色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童谣,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现象。童谣与游戏相依相存,在传统童谣中,那些拉锯调、跳绳歌、踢毽歌等自不用说,即使是一般的童谣也可以为游戏提供形式。因此对未成年人来说,童谣不仅是愉悦的,而且是实用的。周作人说:“儿童游戏,有谣以先之或和之者。”唱童谣而不做游戏会显得单调乏味,做游戏不唱童谣又会觉得呆板扫兴。唱诵戏笑总是不可分离的。
(二)生活体验策略
什么是生活体验?马克斯·范梅南认为,生活体验最基本的形式包括我们生活中直接的、先于反思的意识,一种反射性的或自发的意识,作为意识,它并未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因此,在生活世界中,体验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回归生活是当前德育改革的主要趋势,更是学生形成主体德性的根本源泉。童谣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儿童的特征恰恰体现了“生活德育”的原则。同时,生活无处不具有诚信教育的资源,诚信教育要使学生更多地与生活接触、与生活的具体场景接触,让学生自主参与真实的诚信实践,通过体验形成个人独特的诚信情感。
1,学习生活。学习是学生从事的主要活动之一,因此在学习中进行“诚信童谣体验”是非常重要的。在学习生活中,学生们可以在老师教授诚信童谣时体验诚信的作用,可以在创编诚信童谣的过程中体验诚信的内涵,也可以在诚信童谣活动实践中体验诚信的价值。简言之,在学习生活中体验诚信,更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诚信行为习惯。
2,日常生活。童谣源于生活,是在生活中形成和传播开来的。诚信教育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一些诚信童谣进行。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这是“童谣体验”的关键所在,也是进行诚信教育的宗旨。对生命、生活的不断体验与感悟,是人生成长的内在动力。在诚信教育中,只有当学生能动地、自主地体察知识经验,认识事物,获得自己的感悟,激发自己的情感,并以发现的眼光察觉诚信生活的意义的时候,生活对于学生来说才是真正令人热爱的。
3,交往生活。充裕的物质条件和畸形的家庭关爱,使少年儿童与自然、社会、同伴的交往越来越少,充满真诚和信任的情感体验也随之减少。小学生对自己的交往充满着困惑,一方面,教师和家长要求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好孩子,一方面又认为做老实人吃亏,不可随便相信他人。我们应借助一些与人际交往有关的诚信童谣让他们体验交往生活中诚信的价值和意义,体验真诚待人的幸福和快乐;让他们在交往体验中培养和锻炼交往能力,建立平等友爱、互助互信、诚实守诺的人际关系,为他们的快乐成长和健康人格的发展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