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网络词语非理性义看网络语言

2009-07-15邓梦燕

现代语文 2009年5期
关键词:网络语言

摘 要:网络语言中的许多网络词语有其特殊的情味和色彩,不能完全按传统的意义去解读,其另类姿态并没有将客观世界和思维主体完全对立起来。网络语言经过与现实生活的融合,不少已为全民语言所吸收,网络语言的改造利用仍然要符合语言发展规律。

关键词:网络语言 网络词语 感情色彩 改造利用 语言规律

网络语言作为语言中的新生代,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已引起人们不同程度的关注。本文将从网络语言的构成主体——网络词语①出发,在考察其非理性义的基础上,研究处在变化中的网络语言的生存与发展特点。

一、网络词语感情色彩浓烈

词语的感情色彩是指表达者选用的词语反映客观事物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态度与情感。网络词语感情色彩浓烈,其非理性义特点明显,具体分析如下:

(一)有的网络词语本身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

称呼网上的美女为“美眉”,又为妹妹的谐音,即表示称赞对方漂亮年轻。“眉”在传统文学作品中常指美女。宋苏轼《苏州闾丘江群二家雨中饮》:“五纪归来鬓未霜,十眉环列坐生光。”在网络聊天或网络文学作品中,用添上一“美”字的“美眉”来称呼女性,赞许褒扬之情溢于言表。如宁财神《都市情绪》一文:“忽见一美眉问自己要伊妹儿,老皮一高兴就和对方互换了地址”和“面对神捕狂风暴雨般的发问和追求,丁香美眉不卑不亢,拈花不语,一如佛祖之于烦燥胡闹的悟空。”②这里的“美眉”指漂亮姑娘,“伊妹儿”指电子邮件。

还有许多常见的网络称呼语,本身表现出强烈的感情色彩。例如:网民可以直接在网上泛称对方为“网友”“老兄”“过客”,也可以敬称“班主”或戏称为“菜鸟”“大侠(大虾)”,甚至可以鄙夷漫骂为“恐龙(长相困难的女生)”“青蛙(长相困难的男生)”等。这些具有侮辱性、漫骂性的词语,表明说话人对有关的人或者事物的厌恶、贬斥的感情,是典型的贬义词。

“美眉”“伊妹儿”“东东”“拍砖”等在网络中广为流传,文学作品中常常出现,报纸电视等媒体也沿用。而在日常生活中恶称男女生为“恐龙”“青蛙”的现象几乎没有,不健康的网络称呼语词,犹如昙花一现,很快便会被抛弃。

(二)有的网络词语对传统语言中的某些褒义词或贬义词进行褒贬互换,改变感情色彩

1.化贬为褒

众所周知,“腐败”原本是个贬义词,主要意思是指思想行为堕落。但是在网络语言中,“腐败(又写作FB)”,却有了另一层含义,即聚众吃饭,大家吃吃喝喝,热闹一下——这是要花钱的,花钱就是“腐败”。网民眼中的“腐败”不是行为结果,而是追求快乐的过程,色彩转贬为褒。

在传统语言中“打倒××”即为强烈反对某人的言行或某物,要将其从各方面推翻。而网民反用其意,化贬为褒,指称赞某人,成了表示祝贺的用语。比如别人获得奖学金这类既让人眼红又值得庆祝的事情,用上“打倒××”来传递赞扬之情,尽管带有妒意,却增加了调侃的味道。有时为了强调,还会加上“再踏上一只脚”等等来表达热烈的祝贺。

“亮骚”指将心爱的东西展示给外人看或向他人炫耀得意之事,“亮”即“展示、秀”;“骚”指风雅的东西。网络世界中,“亮骚”一般是褒义,而不是传统意义的扭捏作态、骚首弄姿。

“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白领、骨干、精英们之所以能在平凡大众中脱颖而出,如果没有白骨精那么“滑头”是做不来的。称呼某人为“白骨精”,有表示佩服与羡慕之情,而无厌恶与鄙视之意。

在正常情况下,“严重”这个词用于出现了不利局面或不幸事件等场合,语气是严肃的。但在论坛里我们可以经常看见这样的文字:“严重支持”“严重同意”“严重表扬”等。在网民笔下,“严重”本来的严肃意味反而被用来制造诙谐的气氛。与之类似的还有“顶”。一般论坛里的帖子一旦有人回复,就到主题列表的最上面去了。这个回复的动作叫做“顶”,与“顶”相对的是“沉”。

以上这些词语表达了人们对某一人或者事物的赞许和鼓励,都属于褒义类。

2.化褒为贬

如果你在网上被人称为“天才”,千万不要沾沾自喜,以为自己很了不起,恰恰相反,这里的“天才”绝非褒义,而是“天生的蠢材”的意思。

“领导”,指有说话权的人,经常用于描述家里的女主人,除非特别指明是单位的领导。“小领导”又称“小太阳”常指家里的独生子女。当网上某人说:“我们家的领导如何如何”的时候,表面上看是谄媚、奉承的意思,实际上在心里暗生一种无可奈何却又阿Q式的解嘲。

“统一”原意是指部分联成整体或分歧归于一致,而在网络用语中,则是指“整个版面,所有的主题贴都是同一个ID发的”。“统一”在这里的含义已是不端正态度的表现,这种行为常被网民谴责。

(三)有的网络词语直接反用带感情色彩的词语,产生特殊的情味和色彩

传统语言中的“俊男”“美女”本指漂亮的男生女生。网民有时对这类相貌英俊的男女常用“菌男”“霉女”称呼(网上多指相貌很丑的男女),表达某种“厌恶”的情感,因“菌”“霉”的使用能立刻使人想到过期、变质的食物,又因这两个字与“俊(男)”“美(女)”谐音,所以网民自然直接反其义而用之,具有很强的反讽意味。

网络语言中,“色友”是摄影爱好者的戏称。“色友”既源于“摄友”的谐音,又仿造“色狼”一词。使用“色”而不是“摄”的其它同音字,可能与照片多与彩色有关,也可能是因为拍照的人总喜欢把镜头对着美貌女子,所以戏称为“色友”,这个词又多了一分调侃的意味。比如“野蛮女友”一词,源于韩国电影《我的野蛮女友》,表面上看,似乎认为自己的女友很蛮横、霸道,不理解不爱惜自己,但实际上,更多的是包含对女友火辣性格的一种欣赏,觉得这样的女性才显得可爱,褒义色彩明显。

(四)有的网络词语选用了它们在传统语言中的引申义或比喻义,使感情色彩更加丰富

“同志”,原指为共同的理想、事业而奋斗的人,而在网上被称为“同志”(有时写作“筒子”)的人,则有可能是指同性恋者。典型的“蕾丝”是“Lesbian”的音译,指女同性恋者,简称“LES”。本来“les”特指少女,但在网络世界里渐渐被异化为“女同性恋者”的意思,也叫“同好”或“拉拉”。使用lesbian来称呼女性的同性恋者,源于古希腊一个小岛的名称Lesbos。公元前7世纪时,Lesbos岛以其抒情诗人而闻名,最著名的是女同性恋诗人萨福(Sappho)。Lesbian本意指居住在该岛上的人,自萨福以后,Lesbian这个词汇开始有了新的注解。19世纪末,医学界开始使用lesbian来指称与萨福有同样性倾向的女性。lesbian开始包含女性同性恋的含义,并被广泛使用起来。

“沙发、椅子、板凳”,本是我们坐的工具。网络语言中分别指第一个、第二个、第三个回贴的人。“地板”,本是一种地面的装饰材料,网络语言中指连“板凳”都没得坐的人。“马甲”,原是中国古代用于保护战马的专用装具,又称马铠,可分为两类,一类用于保护驾战车的辕马,另一类用于保护骑兵的乘马,现代汉语中是指一种衣服的款式,而网络中指注册会员又注册了其他的名字,这些名字统称为“马甲”,与马甲相对的是主ID,如“青眉建议斑竹进行版务管理时,不可以用马甲发言。”

以上“同志”“蕾丝”“沙发、椅子、板凳”“马甲”等是网民选用了这些日常语言中表示普通、具体事务或现象的词语,通过对比或暗示变成网络词语,使其传统的褒义或贬义鲜活起来。

(五)有的网络词语对传统语言中的符号进行适当匹配,靠语境的帮助,突显特殊的情味和色彩

1.用一定的数字或数字符号暗示某种含义

如果有人在网上称你是“286”,他是在说你“脑子转得慢,像台286电脑一样”;“123”是“木头人”的意思。

2.用一定的汉语拼音符号或英文字母暗示某种含义

“NB”(牛)成为了“特厉害”的代名词,“N”“B”分别取其拼音的首字母,形象生动、活泼简洁,流露出一种称羡仰慕又不屑一顾的矛盾心情,强化了该词的感情色彩。还有许多类似的例子,如:TMD(他妈的)、WBD(王八蛋)、NQS(你去死)、BC(白痴)等等。

3.用特殊符号暗示某种含义

例如:“:-)8”指艺术家;“0:-)”指天使;“:?)”指哲学家。

各种常见数字或符号奇妙地组合在一起,承载一定的信息,加以合理想象,特殊意义自然传承出来。但此类语言很难流通于现实世界。

二、处在变化中的网络语言的生存与发展特点

以上分析可以再次证明,处在变化中的网络语言的生存与发展特点表现为:

首先,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现象,由网民新创或约定俗成的网络语言自身并没有创造出一套适合自己表达需要的语音体系和语法体系,使用的仍是现成的表现日常生活语言的语音系统和语法系统,其能指和所指关系仍符合语言符号的规定性和约定俗成性。因此,网络语言没有脱离汉语的结构蓝图,一般没有另造新字,主要通过对现有词语改造,用隐喻方式使词义引申扩大,并在此基础上融入世界语境中衍生出来。主要表现形式为词素的组成仍是以字词为主,以英文字母和数字(有时其中加入少量图形)为辅,已不能完全按传统的意义去解读、去欣赏。比如2008年很流行的“囧”和“槑”③。“囧”,不是“火星体”,这个汉字念jiong(三声),本义“光明”。是现在网络聊天、论坛、博客中使用最频繁的字之一,它被赋予“郁闷、悲伤、无奈”之意。“囧”被形容为“21世纪最风行的一个汉字”。“槑”音同“梅”,字由两个“呆”组成,在网络语言里被用来形容人很呆、很傻、很天真。

其次,网络语言反映了人们看待世界的另类姿态,但其另类姿态并没有将客观世界和思维主体完全对立起来。来自现实世界的网民所创造的词语新义也自然要与自然现实发生联系,本身仍是社会的一部分。比如“雷到”④原是出自江浙一带的词汇,在浙江东北部地区,是指听到别人的话很讶异、很惊奇抑或难以理解,类似现代词汇“晕倒”“无语”等的意思,由于打字习惯故而出现“雷到”这样的词汇,“雷到”其实在当地是“瘫倒”“翻倒”之意,使用语境比较广泛。“被雷到了”“雷人”无疑成为了2008年使用频率最高的网络流行语之一。

最后,网络语言一直在优胜劣汰中丰富和发展着。由于网民的观念、信仰、道德、甚至思维方式影响到网络语言的结构与存在状态,许多活跃于虚拟世界中的新生词语,凭借其富有生气的特点且能满足一般人追求新奇言辞和标新立异的心理,经过与现实生活的融合,通过文学作品或影视媒体等而得到广泛流传甚至有不少为全民语言所吸收,成为通用词语。比如“美眉”“伊妹儿”等。

新颖活泼又贴切易懂的网络语词自然会获得人们的认同,我们坚决主张网络语词的改造利用要妥帖、要符合语言发展规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网络语言具有生命力并不断地丰富人类语言。

注 释:

①本文的网络词语部分举例不含网络技术的专业术语,其释义参考

了百度搜索和于根元2001年主编,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网络语言大词典》。

②所摘录引用的网络文学作品来自http://www.sina.com.cn/和

http://rongshu.com网站。

③④后面释义转引自2008年11月27日深圳新闻网《2008年最流行的网络语言》。

(邓梦燕 长沙 中南大学文学院 410083)

猜你喜欢

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模因传播的规范化探索
浅析网络语言变体的特点
网络语言现象的文化思考
网络语言对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影响
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
从模因看网络语言的流行和传播
我看“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朝生暮死现象探析
模因论视域下的网络语言汉英翻译
模因论视角下的英汉网络语言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