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为奴隶的母亲》与《赌徒吉顺》

2009-07-15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9年5期
关键词:女性形象

何 军

摘 要: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和许杰的《赌徒吉顺》是中国现代文坛上两篇典型的以“典妻”为主题的作品。本文从表现主题、描写角度和方法等方面分析两者的异同,并对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强烈的悲剧意识和封建宗法文化对人性的戕害进行了理性的思考。

关键词:柔石 许杰 典妻 女性形象

在缓缓流过的民族文化思想长河中,既有鲜亮晶莹的鹅卵石和澄碧的砂石,也有盘桓凝滞的浊流和沉渣。中国是一个看重伦理的国度,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种束缚人们正常生活自由的“清规戒律”和陋习应运而生,其中的“三纲五常”、封建宗法、礼教制度更是旧中国千千万万劳动妇女背上沉重的十字架。在这个锈迹斑斑的笨重“铁十字架”下,不时有成批的妇女因“不胜重压”而扑倒在地,再也不能起来,而那些还未倒下去的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同类的倒毙,丝毫未产生“我要直起身来”的意识,只是“默默地”、“毫无怨言”地、逆来顺受地背着那个十字架继续赶着她们的“人生之路”……是的,这种境况不是她们心甘情愿的,而是封建社会的各个阶层(包括她们的亲人)用那些“清规戒律”把她们扭曲成那个样子的,她们是令人同情的。

许杰和柔石就是怀着对封建伦理道德和陋习的一腔憎恨及对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惨淡境况的深切同情并借中国妇女解放运动高涨的春风,分别写下了他们不朽的名篇《赌徒吉顺》和《为奴隶的母亲》,以图唤起广大民众对农村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关注、对不合理的旧制度的憎恶和改造意识。

《赌徒吉顺》和《为奴隶的母亲》都涉及到旧中国农村中“典妻”的现象。作者们都运用了严峻深沉的笔调,分别通过两个痛怵人心的事实的描写,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宗法制度的野蛮、残酷和封建道德的虚伪与堕落,控诉了这一切对广大劳动妇女所犯下的罪恶,反映了广大农民不仅受到残酷的经济剥削,而且受尽了更为残酷的超经济的精神虐待。这两部小说所反映的主题有相同之处,同时所塑造的两个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形象也有相似之处。她们都是旧中国被践踏、遭迫害、受欺凌的生活在社会最低层的劳动妇女形象,她们勤劳、善良,总是逆来顺受,毫无怨言,能够咽下一切苦涩的泪水,只渴望最低水平的平静的生活条件和状况。她们都没有自己的姓名,仅能冠以吉顺老婆、春宝娘之类的称呼,她们没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只是丈夫的附属物,她们的命运同样惨淡:被丈夫当作生育工具典卖,成为野蛮的封建制度的牺牲品,她们的命运是旧中国千千万万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真实写照。

巴尔扎克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典型是类的样本……但是,如果把它们弄得一模一样,则又会成为作家毁灭性的判决……”同样,许杰的《赌徒吉顺》和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有相同的地方,但同时也具有不同之处。

首先,许杰的《赌徒吉顺》在描写乡村生活悲剧过程中,毫不回避典妻者人性和人的良心在现实中被折磨、摧残和不得已而堕落的过程,写出了人在同现实搏斗中进行的自我搏斗。作为赌徒和后来被迫典妻的吉顺,他也有作为一个人起码的良心,作为丈夫和父亲的社会人生责任感和感情的挣扎,时刻折磨着他,正如作品中写的“他的心如磔在十字架上受刑,血痕狼籍,一块块撕得粉碎四裂”。而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中的典妻者——春宝爹,则未写出他感情受到折磨乃至良心堕落的过程,只是把他作为春宝娘悲惨命运产生的典型环境中的一个部分。他本是个受剥削、受压迫的穷苦人,是皮贩,兼做农活,“芒种的时候,便帮人家插秧,他能将每行插得非常直,假如有五人同在一个水田里,他们一定叫他站在第一做标准。”他的勤劳并未使他的家庭摆脱穷困,而这样穷困的环境又造成他暴戾凶恶的性格和愚昧麻木的精神状态,他受强者欺压,却迁怒于更弱者,他不仅可怜而且可悲,最后为应付赌主的债务,把妻子“典”给了地主,直至春宝娘三年后回到家来,他仍无一点良心,还是那样冷酷无情。

其次,两部作品的描写角度和方法也不尽相同。《赌徒吉顺》重在以吉顺的所作所为构成故事发展的线索,作品并未直接描写“被典者”的所思所为及其被典以后事件的发展情况,而只是截取“典妻”成交前后一两天内吉顺的所思、所想和所为,只是侧面描写了吉顺妻被作为“生育工具”典卖的悲惨命运。并且《赌徒吉顺》重在对吉顺心理活动的刻画,注意环境描写对主人公吉顺心理及行为活动的烘托;而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重在整个故事情节的完整性,详细地描绘了整个“典妻”的前因、过程及后果,通过一系列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悲苦,以生活中最常见的有典型意义的语言、行为,深入细腻地刻画了那个做奴隶的母亲形象。如当春宝娘得知丈夫把自己典了,她没有也不敢表示半点反抗,有的只是“连肺腑都抖着”的“吞吐”,喃喃的自语,“呜呜咽咽”的哭声和叹息,最后只说了“为什么不早对我说?”;又如在出典前的那个晚上,春宝娘抱着儿子,让儿子最后一次吮吸着她并不多奶的乳房。孩子入睡后,她将儿子几件破衣修补好,“连孩子冬天用的破烂棉袄都拿出来了”。最后在临轿前,只无可奈何地说了句“我实在不愿离开呢!让我饿死在这里吧!”作品通过人物自己的语言行为塑造了一个吃苦耐劳、心地善良、逆来顺受,既是封建宗法、礼教制度的“奴隶”,又是丈夫的“奴隶”的农村劳动妇女形象。

两部作品虽有许多不同之处,但却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同一主题——即罪恶的“典妻”制对广大劳动妇女的戕害,具有“异曲同工”的效果,读后都令人唏嘘慨叹,掩卷深思。

参考文献:

[1]柔石.柔石选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2]茅盾.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

[3]钱谷融.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4]贾玉民,纪桂平.中国现代乡土·乡风·乡情小说精品[M].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1997.

[5]费孝通.乡土中国[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

[6]曾壤.生命的无奈与生存的执着——《为奴隶的母亲》之我见[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何军 咸阳 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 712000)

猜你喜欢

女性形象
《三国演义》正面的女性形象探析
唐传奇中男性书写下的女性形象
韩国现代文学作品《土豆》和《水碾》中女性形象研究
对《红楼梦》中女性形象的分析及女性悲剧的思考
阿尔比作品《动物园的故事》“厌女”可能性分析
“看”与“凝视”中的美
西方女性摄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恐慌与愤怒,焦虑与恐惧
浅析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在商业化运作下的作用
文化视野下日本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