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教学三个环节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阅读
2009-07-15郑新兴
德国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一个人要不主动学会什么,他就一无所获,不堪造就,人们可以提供一个物或其他什么东西,但是人不可能提供智力。”可见自主学习将成为适合当今新课改洪流中教育发展的主导性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方式作为语文的教学理念,要求老师的教学准备、教学实践都要以学生为主,要注意到学生的个性差异,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每个学生都乐学、学会,进而会学。当前语文课堂中,不少老师依然满堂课都在讲解分析,学生依然被动学习。正如教育专家钱梦龙说的:“注入式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大敌,至今却没有绝迹。”所以,教师如何借助阅读教学这一平台,与学生交流、合作、对话,真正让学生在这一平台上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看法。
一、要注重课前预习指导,营造自主学习氛围
课前的充分预习,应该说是学好语文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教学中许多教师没有针对性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或者仅仅利用课前几分钟,课上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去预习,这些都是错误和不可取的,这种预习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课前预习能够使学生初步了解所学新内容,理解和掌握部分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明疑知惑”,从而在课堂上能有目的,有针对性,有效率地学习;还可以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等等。因此,学生的课前预习不是盲目的,应该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每次教学一篇新课文时,笔者都会提前告知学生学习的内容及预习要求。在教学中,笔者将每班五六十个学生分成十个学习小组,每组由好中差不同层次的学生搭配组成,建立组长负责制,他们学习讨论,互帮互助,共同完成预习任务。把阅读预习的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而老师只作必要的预习指导和督促检查。这样,就调动了一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带动了另一部分较被动学习的学生。在教学指导中,笔者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查找生字词,扫清阅读的文字障碍。现在的学生手头上有诸如《教材全解》《三点一测》《特别辅导》等辅导书籍,我们认为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重难点。对课文的预习一般要求做到:课前通读课文1—3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能对文章有一个整体印象;采用圈点、批注、划线等发现问题并试着解答问题;对课文内容有自己的看法,能自圆其说,令人信服。阅读思考课后思考练习,对文章的观点、内容能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经历体验进行一定的想象、联想。这样做,一方面能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培养自主查阅工具书的能力;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在预习时已初读课文,对文章内容有了一个概要的了解,总体的感悟,并且对文章的某些内容存在着疑问。因而,他们在课前就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充满着期待,在课堂上他们学习起来将会更加主动,教学效果自然就更好了。
二、要注重课堂探究质疑,培养自主探索精神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只有通过反复地读,反复地质疑、释疑,才能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中体会出作者的情感,并与之产生共鸣,受到熏陶。学生受年龄、阅历、知识储备等的制约,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对课文的重难点有时还把握得不准,这就要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因而课堂就成为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主阵地。经过整体感知后,笔者就针对不同课文,重点解决探究几个问题。在课堂上以小组讨论和比赛的形式进行教学,增强了学生在课堂上的紧迫感,让他们学习起来特别主动,效果也更佳。如教《勇气》这篇课文就抓住以下问题来指导学习:1.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用简要的话概括。2.文中写了哪两种勇气?你更钦佩哪一种,为什么? 3.学了这篇课文,给了你怎样的启示?第一个问题,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概括情节,提高概括表达能力。第二个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结合课文的理解说出自己的理由。第三个问题,则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教育意义,使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得,进行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笔者认为这几个问题解决了,就基本达到了教学目的。又如教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一文,就设计以下问题来探讨:1.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请说说你的看法。2.文中表现了少年鲁迅对阿长怎样的感情?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3.你生活中有阿长式的人吗?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分组讨论,集中讲评,互为纠正补充,老师则在一旁观察指导,不时点拨一下,真正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总之,根据课文内容侧重点不同,抓住几个重点问题来探讨,师生互动,点拨解答,不面面俱到,不求全责备,并多鼓励表扬,激发其学习兴趣,免去了烦琐的分析讲解,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学贵有疑,学则须疑”,有时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学习中,只有善于发现问题,才能做学习的主人,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质疑:文章的重难点;文章的“题眼”;文章矛盾的地方;自己不解的地方;自己有不同看法的地方。如教学《勇气》一文时,有的同学提出法国妇女的丈夫也有他的勇气,笔者就表示赞赏。针对学生的疑难问题,简单的就学生自己解决,稍难的值得探讨的就力求在课内探讨解决,一时解决不了的就在课后探讨解决。在学习中多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习惯,并指导其解疑释惑,真正让学生在学中疑,在疑中学。通过质疑解惑,“教会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通过课堂探究质疑,培养自主探索精神,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培养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求索精神。
当然,在课堂上注重激励评价,激发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形成一种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因为在学生的心目中,老师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个不经意的眼神示意,一句极平常的温馨话语,都会起到极大的鼓舞作用,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对课文产生浓厚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注重课后拓展延伸,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学生对课文内容读懂、读透,并不意味着对于这一篇课文的学习就告结束。对于一篇课文的学习,除了要把课文内容读懂、读透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懂得灵活运用及举一反三。如何达到这一点呢?笔者觉得关键在于课后的拓展延伸。课堂45分钟毕竟时间有限,而有时要解决的问题又较多,课堂的一些内容也较为零散,因而学完一篇课文后,笔者就建议学生做好以下工作:整理课堂笔记;整理课后思考练习,适当做些辅助练习,巩固提高;摘抄一些精美词句、段落,背诵精彩语句片段,进行语言积累;就课文内容进行写作训练,如学了《奥伊达的理想》后,就让学生写《假如我是爸爸/妈妈》,让其设想一下对子女的教育;继续探讨课堂的问题;布置做相关的参观、访问、调查,如学了《善待家园》,就让学生调查周边的环境污染问题,加深环保意识,学了《鲁迅自传》,就让学生走访一位人物,为其写传记。这样,学生就能很好地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既巩固了学过的知识,又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当然,老师应加以引导督促检查,因为学生的自制力相对较差,有时一些学生尚不能自觉完成课余作业。同时,这些工作要持之以恒,让自主学习成为其生活所需。
综上所述,把握语文阅读教学的三个环节,通过课前的整体感知,课中的讨论研究、总结概括、质疑解惑,课后的拓展迁移,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理念下的“整体感知,触摸思路——深入理解,仔细品味,分享体验——深化思考,建构‘图式,拓展迁延”的阅读模式,使学生真正实践了阅读体验,成为阅读的主体,使语文课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殿堂。
参考文献:
[1]《语文学习》编辑部编.课堂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王景华,张伟忠.初中语文新课程备课手册[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3.
(郑新兴 福建永春第二中学362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