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梗阻性呕吐的辨证论治
2009-07-15赵尔新戴世银
赵尔新 戴世银
[摘要] 梗阻性呕吐是小儿常见的急重症,多由禀赋不足、分娩障碍以及乳食积滞等导致十二指肠不全性梗阻、幽门痉挛以及先天性幽门肥厚性狭窄等所致。笔者临床辨证分为气阻积滞型,以行气散满,消食导滞,方用加味平胃散;气阻胃津伤型,以行气散满,养胃生津,方用平胃散合沙参麦冬汤化裁;气阻虚寒型,补气温中,行气开结并用,佐以生津降逆,以理中汤合加味平胃散化裁,验之临床,其效甚佳。
[关键词] 梗阻性呕吐;小儿;辨证论治;病案
[中图分类号] R272.6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6(b)-072-02
小儿梗阻性呕吐是指因十二指肠不全性梗阻、幽门痉挛、先天性幽门肥厚性狭窄等疾病引起的呕吐,是小儿常见的急重症。其病程较长,呕吐呈日趋加重,患儿常伴有营养不良、脱水以及电解质紊乱等症候,严重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笔者以中医理论结合多年临床实践,辨证论治小儿梗阻性呕吐,取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现介绍如下:
1 病因病理
小儿梗阻性呕吐的常见病因多为禀赋不足、分娩障碍以及乳食积滞等导致十二指肠不全性梗阻、幽门痉挛以及先天性幽门肥厚性狭窄等[1]。小儿由于脏腑娇嫩,脾胃尤为不足,胃气以降为顺,梗阻性呕吐的主要病机则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而致病。
1.1禀赋不足
在怀孕期间,母安则子安,母病则子病,若母亲在妊娠期间,心神不安,情绪悖逆,肝气郁结,气机不畅,肝气横逆犯胃,则可影响其胎儿胃的发育。或孕期嗜食肥甘厚味,积热蕴阻,气机不畅,肝气不舒,亦可影响其胃的发育,从而形成先天性的幽门发育异常,幽门气阻血结,格拒不通,以致食后即呕吐。
1.2 分娩障碍
由于临产胎位不正,或羊水早破,或孕妇疲乏无力等,导致产程过长,胎儿分娩时受到严重挤压,致气机不畅,日久影响胃的发育,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而成呕吐。
1.3 乳食积滞
小儿喂养不当,经常进食一些干硬难化之食物,或过食膏梁厚味,形成乳食停积中焦,积久化热,伤及胃阴,胃失濡养,因而影响胃的正常发育。积停中脘,气机阻滞日久,亦可影响胃与十二指肠的正常发育,形成十二指肠梗阻或幽门痉挛等。胃的受纳失常,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而致呕吐。
2 辨证治疗
2.1辨证要点
2.1.1 辨胃气阻滞凡十二指肠不全性梗阻、先天性幽门狭窄、幽门痉挛等引起的梗阻性呕吐,皆与胃气阻滞有关。主要辨证依据是上腹部饱满,喂奶后或用手刺激胃部可见胃蠕动波,叩之鼓音明显,呕吐常为喷射样,呕吐物酸臭等[2]。
2.1.2辨乳食停滞腹部胀满,舌苔中部厚腻,为乳食停滞的辨证依据。若患儿呕吐日久,胃津大伤,胃气亦败伤,虽有停积,但舌苔少甚至无苔,故辨积滞主要以腹部胀满为主,不能仅以舌苔有无而定积滞是否存在。
2.1.3辨胃津伤及中气虚患儿反复呕吐,日久必伤及胃阴,主要辨证依据是舌质红赤,少苔甚无苔,久病胃之受纳减少,腐熟功能也趋低下,胃病及脾,脾虚寒则症见呕吐清稀,大便稀溏,舌质偏淡等。
2.2证候特点
2.2.1气阻积滞型特点呕吐剧烈,常呈喷射状,吐物酸臭,上腹部饱满,可见胃蠕动波,大便秘结,3~5 d便1次。舌质红,舌苔中部厚腻。该型多见于病程初期阶段。
2.2.2气阻胃津伤型特点呕吐频繁,吐物黏涎,上腹部饱胀,消瘦,伴营养不良,水电解质紊乱,舌质红,苔少或无苔。该型多见于病久之患儿。
2.2.3气阻虚寒型特点呕吐频频日久,吐物多清稀,夹奶瓣,身体消瘦,纳差,便多稀溏,舌质偏淡,苔白或少苔。该证多见于病久,脾胃虚寒之患儿。
2.3治疗要点
2.3.1行气开胃散满梗阻性呕吐的病机主要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故行气开胃散满,是最重要的治法。取平胃散意,行气散满,重用厚朴、陈皮辛苦开散之力,行气散满,配合苍术、山楂、麦芽运脾开胃。
2.3.2化积导滞散满上腹部饱胀而满者,必有乳食停积,宜用枳实、槟榔、焦山楂、炒莱菔子、炒麦芽等消积化滞之品,导滞散满。
2.3.3兼顾养胃生津患儿呕吐日久,上腹部虽饱胀,而舌质红赤,少苔或无苔,是胃阴伤之表现,故在散气结的同时,应兼顾养胃生津,宜酌情加入沙参、麦冬、玉竹、生地、石斛等养胃生津。
2.3.4配以补脾温中呕吐日久,面色苍白,便多稀溏,舌偏淡者,为脾虚中阳受伤。在行气散结与养胃的同时,应配以补脾益气、温中之品,如党参、炒白术、炒山药、附子、干姜等温中健脾。
2.4 分证治疗
2.4.1气阻积滞型治疗以行气散满,消食导滞为法。方用加味平胃散。
常用方:炒苍术3 g,厚朴、陈皮、枳实、焦山楂、槟榔、炒麦芽各10 g,连翘6 g,法半夏3 g,生姜3片。水煎服。
加减:若舌红少苔,加沙参、麦冬各12 g,养胃生津。
2.4.2气阻胃津伤型治疗以行气散满,养胃生津为法。方用平胃散合沙参麦冬汤化裁。
常用方:炒苍术3 g,厚朴、枳实、陈皮、焦山楂、炒麦芽各10 g,沙参、麦冬、生地、玉竹各12 g,姜半夏3 g,生姜3片。水煎服。
加减: 若舌质红赤,无苔者,胃津伤甚加石斛生津、清热养胃。
2.4.3气阻虚寒型治疗补气温中,行气开结并用,佐以生津降逆。方以理中汤合加味平胃散化裁。
常用方:党参15 g,炒白术10 g,炒山药、枳实、厚朴、陈皮各12 g,麦冬、玉竹各15 g,炮干姜5 g,姜半夏3 g。水煎服。
加减:若大便清冷,属中阳大虚,重用干姜10 g,加附子10 g温中止泻。
3 典型病例
例1,患儿,男,3个月。因呕吐2个月,于2003年5月21日就诊。患儿于出生4周后开始出现呕吐,病初呕吐较轻,日渐加重,每天8次左右,常呈喷射状,吐物为凝乳块及胃液,经钡餐透视,诊断为“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查体症见患儿神萎,哭声低微,消瘦,面色苍白,眼眶较凹陷,腹壁皮下脂肪消失,上腹部饱满,喂奶后可见胃蠕动波,舌质红赤,少苔。证属胃气阻滞,胃阴津伤。处方:炒苍术3 g,厚朴、枳实、陈皮各8 g,天冬、麦冬、玉竹各10 g,炒莱菔子、生地、石斛各12 g,姜半夏3 g。水煎服2剂后,呕吐明显减轻,每天仅吐2次左右,继服8剂后,呕吐停止,再继服2剂以巩固疗效,随访1年未再复发,小儿发育、营养正常。
例2,患儿,男,1岁8个月,因呕吐30 d,于2004年3月16日就诊。患儿近30 d来呕吐较频,每天6~8次之多,追问病史得知,患儿由于好吃零食,食入过多难以消化的玉米花,引起饮食停积。从此,食后不久即吐,持续达30 d。症见患儿神萎,面色萎黄少华,上腹部胀满,可见胃蠕动波。伴营养不良,较消瘦,大便秘结。舌质红,舌苔中部较厚腻。辨证属乳食停积,气阻积滞型。治以行气散满,消积导滞,佐养胃生津。方用平胃散合叶氏养胃汤化裁:炒苍术3 g,厚朴、枳实、陈皮、炒莱菔子各10 g,沙参、麦冬、玉竹各15 g,姜半夏10 g,炙枇杷叶6 g,生姜3片。水煎服2剂后呕吐已止,大便通畅,量多。继服3剂,精神转佳,饮食渐增,未再呕吐。继服2剂,巩固疗效,随访1年未再复发。
4 讨论
小儿梗阻性呕吐是儿科常见的急重症,其主要病因病理多为小儿先天禀赋不足、分娩障碍以及乳食积滞等导致十二指肠不全性梗阻、幽门痉挛以及先天性幽门肥厚性狭窄等所致。胃气阻滞,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为主要病机。气阻积滞为基本证型[3-5]。因此,笔者认为,行气开胃散满治法,最为重要,以加减平胃散为基本主方,方中以厚朴、陈皮、枳实辛苦开散,行气散满,炒苍术、焦山楂、槟榔、炒麦芽等运脾开胃,导滞散满,以半夏、生姜和胃止呕,诸药合用,共奏行气散满,运脾导滞,和胃止呕之功效。患儿呕吐日久,后期多有胃阴津伤或脾胃虚寒之表现,故应在加减平胃散的基础上灵活化裁,有胃阴津伤者,加入沙参、麦冬、玉竹、生地、石斛等养胃生津。脾胃虚寒者则应加入党参、炒白术、炒山药、附子、干姜等温中健脾,采取标本同治,故临床疗效满意。
[参考文献]
[1]张素桂,盖志敏.小儿胃肠病诊断与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2-64.
[2]刘谦民.消化系症状鉴别诊断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61-63.
[3]雷沺. 新生儿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22例临床分析[J]. 中国现代医生,2007,45(5):25.
[4]雷云芝,郭絮飞.新生儿常见呕吐症状的防治[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24):108.
[5]李卫国.小儿急性阑尾炎治疗的临床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07,4(19):67.
(收稿日期:2008-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