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对联教学初探

2009-07-15张文明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9年11期
关键词:对联语文教学

张文明

对联是有独立意义的对偶句,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汉语言中永不凋谢的一朵奇葩。它是我国特有的一种语言艺术,历来为人们所喜爱。

随着社会的变化和语言表达方式的转变,现代一部分人对对联的认识越来越陌生,使用频率也相对降低,在一段时期教育部门及学校也忽略了对对联的教学地位。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对联的独特的样式,在重大的节日和喜庆活动中,对联越来越多被使用,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虽然对联在我们现代生活中有重要的价值,但语文教材中却很少有专门的对联内容,只是简单罗列几个例子,语焉不详。近几年高考试卷中出现对联的题目,分值达4~6分,很多学生面对对联题目茫然不知下手,得零分者很多。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我们有责任继承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引入对联教学,“抛砖引玉”来提高学生对对联的学习兴趣。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具体谈谈对联在高中语文教学方面的认识。

重新认识和定位高中语文对联教学

近几年,国家教育部门特别重视语文学科的改革,并进行了几次大纲修改。在一定程度上语文教育教学有了很大的改观,语文教育整体正沿着“素质教育”前进,向着良性方向发展。对联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是不可缺少的,它是传统文化精华中的一部分,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民俗文化遗产,也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更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因而,我们应该大力地提倡、继承和发扬它的优秀文化内涵,服务于今天的人民大众。但在教学中对联教学提及较少。

重新认识和定位高中语文对联教学依据

重视对联教学就是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需要对联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意识和传统思想,融中华文化的诗、词、曲、民俗、书法、绘画、建筑于一体的综合艺术,是一种内涵丰富表现艺术。修订之后新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这与对联教学在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方面是不谋而合的。

重视对联教学是提高国民素质和修养的需要现代教育的宗旨之一是要培养和塑造思想健康、品格优秀的人。而提高国民素质和修养是教育部门的责任和义务。学校教育在此承担相当大的任务,也正在积极实现这种教育宗旨和目标。而对联所蕴含的内涵相当广泛,其中包括道德和伦理的教育,给人以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人格教育。

重视对联教学是促进写作思维和语言表达技巧的训练的需要对联的联对,涉及写作教学中多种思维的训练。对联创作首先要展开联想,找出其相似或相关的特点,在思维的广阔空间中遨游探索,找到合适的字、词、句与之相匹配,通过反复的语言锤炼,增加思维的严密性。对联的创作思维与其他文学写作思维有许多相似之处。同样对联的联对,还运用到语言的修饰手法、词性、词意等方面知识,只有充分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才能准确表达,无疑这些语言方面知识的运用技巧是平常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因此,对联教学也是进行语言表达技巧训练的一种有效手段。

引导学生写作对联

改变认识,引发兴趣,是进行对联创作的前提

1)创设氛围。对联对很多的学生来讲比较新鲜,学生好奇心较强,根据学生这方面的心理特点。笔者找了些简单的词语让学生来对,如天对地,山对海,雨对风,晚照对晴空……这样循序渐进地激发学生对对联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2)创设情景。笔者曾给学生讲过一个故事,郭沫若读私塾时,一次和同学偷桃被人家发现。第二天先生刁难羞辱学生出上联:“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大家都面面相觑,只有郭沫若对出下联:“他年折桂歩蟾宫,必定有我。”

学生的思维往往非常活跃,他们容易接受新事物,并加以模仿。他们对出现在各种媒介上新事物的关注远远超过成年人,特别对电脑中出现的新事物都会钟爱有加。为此,笔者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把古代对联的经典场面通过卡通等形式展示给学生欣赏品评,使他们在欣赏品评中理解接受并喜欢对联这种独特的表现艺术。

3)引用典故。在许多方面高中学生表现得都很成熟,但另一方面他们在某些方面却表现得很幼稚很单纯。他们思想有时很简单,如他们都喜欢听别人讲故事。根据学生这个心理发展特点,笔者在课堂上讲述一些与对联有关的名人趣闻轶事,并结合影视剧中的经典场面,再现当时对联的情景,调动学生各方面情感和知识的细胞,让他们争相尝试联对,与故事中的人物比高低。这样,几周下来,学生注意力全被吸引,这为对联教学创造良好条件。

指导学生对联写作

1)让学生了解对联的相关知识,是指导学生对联写作的基础。现在的学生跟对联接触相对很少,更不要说理解领会,甚至写作。因而,根据语文教学要求,结合语文教学实际情况,自主灵活地安排教学内容,在可能的条件下尽可以安排课外时间,让学生全面、系统、详细地了解对联的历史、含义、特点及创作要求等,重点理解、领会、掌握对联创作有关技巧和方法。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深刻领会对联的相关知识。下面对对联的特点略作介绍。①字数相等,断句一致。上下联字数要相同,不多不少。②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③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④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重复[1]。

此外,张挂对联,传统做法是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自上而下,不能颠倒。横批在对联中起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但不能与对联的字有重复。

2)教会学生创作对联常见思维和方法,提高学生对联写作的技巧。①联想法。因为对联最大的特点就是既“对”又“联”。“对”即结构上上下联要有对应关系;“联”即内容上上下联要互为关联,因此可以说“联想法”是制作对联最基本的方法。相似联想,指性质或特点相同或相似的事物(对联制作中还包括同义)之间的联想。如有一副对联:“春晖盈大地,瑞气满乾坤。”由“春晖”可联想到“瑞气”,由“盈”可联想到“满”,由“大地”联想到“乾坤”,这些均属性质或特点相同的事物之间的联想[2]。相对联想,指性质或特点相对或相反的事物之间的联想。如对联:“扫千年旧习,树一代新风。”联中的“扫”与“树”,“旧习”与“新风”,即具有事物之间的相对性和相反性。杭州岳庙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有幸”和“无辜”,“忠骨”和“佞臣”相对,形成强烈反差。相关联想,指性质或特点具有相关性的事物之间的联想。“一代园丁乐,九州桃李荣”一联中的“园丁”与“桃李”,就属事物相关联想。明朝皇帝朱元璋为阉猪匠写过这样一幅对联:“两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这属于行业相关联想。多数情况下,一幅对联拟制需由多种联想综合进行。

当然,采用“联想法”拟写对联,不能孤立地从单个词语进行联想,应着眼于整体把握,既要考虑上下联词语的关系性,也要注意上下联句子内部词语之间的联系性。

②化用法。所谓化用法,指的是灵活变化运用诗文名句或成语典故来制作的方法。古今不少名联即用此法制作而成。如蒲松龄撰写的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就巧妙地把“有志者事竟成”“皇天不负苦心人”“ 破釜沉舟”“卧薪尝胆”等成语典故融于一体,堪称此类对联中的经典之作[3]。如果给“世上无难事无心人不就”对下联,可化用名句“有志者事竟成”,对出“科学有真谛有志者竟成”。郭沫若化用毛泽东多首诗词组成一幅妙对:“江山如此多娇,飞雪迎春到;风景这边独好,心潮逐浪高。”一气呵成,没有半点雕琢痕迹。

培养写好对联的途径

1)多读。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些名言都是古人读书经验的总结,多读对文章写作和文章意思的理解都有很大的帮助。同样,对联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对联的创作古人不仅有专著,而且还散见在各种文学作品中。通过多读古籍这扇窗户,让学生了解古代对联创作广阔的空间,也为学生自己今后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多思。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孔子说的意思是学过的知识,如果不经过头脑思考,结果还是迷惑不解的。因此,读书学习也包括学习对联,不仅要不断地学习,而且要深刻地领会。运用自己的头脑,把别人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关键是离不开多思。写作还是一种再创造,只有转化为自己头脑中的东西,才会流畅自如地表达出来,才会写出新颖,才会写出新意。

3)多写。陆游有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古人尚且知道这个道理:理论要联系实际。书本上得来的知识还要实践来检验,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才是真正的知识。古人的这种读书方法也是值得今人借鉴。因此,在指导学生对联写作时,启发学生借鉴这种读书方法,把它运用到写作方面,也不失为可行的方法。同样,写作也是一种不断实践的过程。在问题中改进,在改进中发现问题,通过反复训练,最终提高学生自身写作水平。

以上是笔者在对联教学上的一点体会和总结,也是自己教学实践的一种有益的尝试。当然,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有待共同探讨。

参考文献

[1]常江.对联知识手册[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

[2]匡纪龙.文学集趣[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

[3]周满忠.古今对联集锦[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

(作者单位:浙江省仙居县职业技术学校)

猜你喜欢

对联语文教学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
对联知识小问答
自对在对联中的作用
我怎样教写对联
『对联』一词的出处有了新发现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