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在初产妇分娩中的应用
2009-07-15林海燕
林海燕
[摘要] 目的:分析初产妇的心理特点并对其进行心理护理。方法:通过接诊将2006年1月~2008年6月450例入院分娩初产妇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25例,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结果:初产妇普遍存在自豪、喜悦及恐惧、焦虑、烦躁、依赖的心理,经心理干预护理,初产妇的产程缩短,自然分娩率增高,剖宫产率下降。结论:初产妇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认识其在分娩前后心理变化,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干预护理,有利于初产妇的顺利分娩,提高自然分娩率。
[关键词] 初产妇;分娩;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6(c)-110-02
妇女分娩是一种应激,能够引起一系列复杂的心理变化,而初产妇的这种心理变化在分娩前后尤为明显,不良的心理因素可导致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使分娩不能正常进行,常引起产程延长,甚至难产。为了减少或避免这些情况发生,对 225例初产妇给予全程心理护理,将心理干预应用于初产妇分娩过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2006年1月~2008年6月在我院正常足月妊娠、单胎头位、枕先露,排除其他高危因素的初产妇共450例,平均年龄28岁,其中,年龄最大35岁,最小18岁。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25例。
2 护理方法
对于对照组,入院后按产时常规检查、宣教、备皮及产程观察等一般常规护理;对于实验组,除按对照组常规护理外,在产前、产时和产后时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
2.1 产前心理护理
初产妇住院临产,既兴奋又紧张,既有将做母亲的自豪和喜悦,又因担心分娩过程中可能出现异常情况,而产生恐惧和焦虑心理,由此可能影响分娩的顺利进行。针对紧张和焦虑心理,初产妇入院后,医务人员一定要热情接待,介绍入院须知及医院的大概环境,病房要保持安静、优雅、温馨,避免目睹抢救现场,避免听到产妇分娩时的哭喊声音,避免一切不良刺激,尽量把初产妇床位安排远离产房的地方,生活上尽量满足产妇的要求。开展家庭化病房,派有一定经验的医务人员陪伴直到分娩结束,实行“一对一”陪护来满足产妇需照顾的心理。我院对新入院的孕妇均进行分娩知识及产前注意事项的宣教,如通过开设讲座、办宣传栏、编印分娩知识手册、看有关电视录象等方法,使初产妇认识到分娩是一正常生理过程,消除紧张因素,提高其分娩时的承受能力,同时鼓励产妇利用宫缩间歇时间在无禁忌证的情况下,离床下地活动。嘱初产妇每2~3 小时小便1次,避免充盈的膀胱影响先露的下降;嘱初产妇在规律宫缩前争取时间少量多次进食高热量、易消化的食物,使机体保持充沛的精力;严密观察宫缩强度及胎心音情况,并向初产妇提供目前产程进展情况,使其顺利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
2.2 产时心理护理
产妇在忍受分娩阵痛、期望尽快结束分娩的同时,又担心能否生一个健康的孩子,从而易产生烦躁和忧虑心理。产妇开始出现规律宫缩后,向产妇说明宫缩痛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和必然的规律,可以用各种形式分散产妇注意力,如听轻音乐,教产妇观察、感受、记录宫缩间歇和宫缩持续时间,并握住产妇的手,按摩初产妇的腰腹部以减轻疼痛,同时建议丈夫陪伴,增加亲切和依托感。第二产程中,指导产妇正确使用呼吸及松弛技巧,正确使用腹压,减少体力消耗,必要时给产妇以产程进展的提示。医务人员检查产程进展情况时,要耐心解释,认真操作,随时让她们了解产程进展及胎儿情况,分娩时限的确定有利于产妇集中精力主动配合医生助产,将恐惧的心理转移到积极的行为中,使初产妇放松配合,增加安全感。讲解会阴侧切的必要性,并且告诉产妇不用害怕会阴侧切,侧切时会采取会阴神经阻滞麻醉,不感觉疼痛,不用害怕;缝合用可吸收线连续缝合,切口对合整齐,不用拆线,不会有明显的瘢痕,不要有任何的顾虑。
2.3 产后心理护理
产后存在自豪、兴奋或沮丧心理。产后出现初为人母的自豪和兴奋,也有部分出现沮丧心理,主要表现取决于孩子的健康和性别。新生儿娩出后,首先要告诉产妇婴儿是健康的,并且无畸形,至于性别方面,由于我院地处乡镇,必须向产妇及家属树立“生男生女都一样”的正确生育观,减少家属向孕妇施加压力,帮助产妇解除思想顾虑,以免新生儿的性别与产妇期望的相反而精神受打击,导致产后出血和不能安心休养。如发生新生儿畸形或其他异常情况,暂时不告诉产妇,待胎盘娩出,子宫收缩良好时告知,或选在其他适当时间再告诉产妇,同时给予安慰。
3 结果
在实验组225例中,顺产205例,剖宫产20例,均为胎儿宫内窘迫、持续性枕后位等产科因素而行剖宫产,没有因为恐惧、疼痛难忍而要求剖宫产,产后随访满意度为99%。在对照组225例中,顺产154例,剖宫产71例,其中除24例由产科因素引起的剖宫产外,其余47例均因心理过度紧张、恐惧使产程延长,宫缩乏力引起难产而行剖宫产。
4 讨论
分娩是一个正常的生殖生理过程,是人类种族繁衍的本能行为,也是一个复杂的生理现象。分娩是一种持久而激烈的应激原,使产妇产生生理和精神心理上的应激,进而影响机体内部的平衡适应力。分娩这一非常时刻对产妇来说,既有喜悦、期盼,又有恐惧、焦虑、抑郁、担心等心理特点,尤其是初产妇,由于没有分娩经验,对即将到来的分娩顾虑重重,精神过度紧张,严重地影响了产程进展,常引起产程延长,甚至造成难产。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近年来心理护理已成为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产妇的分娩过程顺利与否,除与产力、产道、胎儿因素有关外,产时的精神心理状态对分娩起着重要的作用,紧张恐惧、焦虑抑郁和产痛引起的心理应激对产妇和胎儿均不利。如紧张、恐惧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皮质醇、儿茶酚胺、内啡肽等增高,导致子宫收缩乏力,发生滞产[1];产妇焦虑状态可明显影响分娩质量,对其提供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则有利于提高产科质量[2]。本文通过分析初产妇的心理特点,将心理护理运用于分娩过程中,根据产程进展,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护理。主要体会是多安慰、多鼓励,消除其紧张、恐惧、焦虑不安感,使产妇在面对痛苦的生理过程中,不感到孤独和无助,在心理上获得了满足感和安全感,使其感受到舒适及亲人般的温暖,为产程顺利进展及产妇人身安全创造了良好的先决条件,从而把“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服务理念落到实处。通过有效的心理护理,消除了产妇的心理障碍,增强自然分娩的信心,可以缩短产程,减少产后出血,减轻初产妇的痛苦,而且可以降底母婴死亡率,同时对于自然分娩率的增高、剖宫产率的下降以及产科质量的提高都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范玲,吴连方.产妇分娩期的生理及心理特点[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5,21(5):276-278.
[2]卓敏.初产妇焦虑的调查与护理探讨[J].中医药导报,2008,14(6):92-93.
(收稿日期:2009-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