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混合式学习”初探
2009-07-14沈金江
沈金江
“混合式学习”是指:把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和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那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把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整合,组织混合式学习呢?
让网络走进传统教室
在课程改革的推动下,绝大多数学校已建立了网络教室。但这样的网络教室,从数量上说,每校只有一个或几个,从空间上说,往往与传统教室相隔离。这就决定了学生上网络课,就必须离开平时学习的传统教室,而短时间地进入网络教室。这时间上的短时性、空间上的相隔离,也就决定了如果网络教室与传统教室是分离的,那么网络教学是很难与传统教学相整合的。所以,要达成“混合式学习”,首先要让网络走进传统教室。
当然,目前有部分学校已经让网络信息走进传统教室,但那只是网络信息,只送到讲台,只属于教师一人。我说的是应把网络教室化整为零,把网络信息、计算机等融合到传统教室之中去。也许每个教室只分配到几台计算机,但这几台计算机却真正支撑起了学生基于网络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为“混合式学习”提供了空间。
让探索走向课前课后
也许有人会说:每个教室只有几台计算机,那么如何在课堂上让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混合”呢?问题是这个假设已经把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整合固定在了课堂之上,如果让网络的利用走出课堂,走向课前课后,那会如何呢?请看《中国电脑教育报》上的一段内容:“美国从事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学者普遍认为,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主要是在课前与课后,包括资料查询以及在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而在课堂教学过程的几十分钟内,一般难以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还是要依靠教师去言传身教。”在这种主流观念的指引下,多年来美国教育界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一直是在课前及课后下功夫。而一旦让学生的探索走向课前课后,也就真正还学生以探索的时间和思想的自由。
让探究成为学生品质
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的第三个年度报告指出:“数字化学习的关键是将数字化内容整合的范围日益增加,直至整合于全课程,并应用于课堂教学。当具有明确教育目标且训练有素的教师把具有动态性质的数字内容运用于教学的时候,它将提高学生探索与研究的水平,从而有可能达到数字化学习的目标。”由此我们看到“提高学生探索与研究的水平”正是“数字化学习的目标”。2003年12月,美国Teaching & Learning杂志评选出的全美十佳“教育技术应用项目”,无一例外都属于基于网络的探究模式。所以,让探究成为学生的品质,应是混合式学习的核心内容。
那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混合式学习展开“探究”活动呢?
1.拓展探究的宽度。网络,首先作为知识与信息的载体而存在,可看作书籍、视听、媒介等教育媒体的自然延伸,但它具有更高的信息容量,更快的传递速度。混合式学习正可利用网络的这一特点,展开拓展性的探究活动。
史铁生,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的《病隙碎笔》成了二OO二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他的《我与地坛》超越了伤残者对命运的哀怜和自叹。这样的作家,这样的作品,无疑对中学生的人生观的形成具有巨大的积极意义。
然而教材只节选了《我与地坛》的两个部分。此时,教室中的网络设备,为学生的探究拓展了宽度,语文教学中的混合式学习为学生的探究提供了可能。同学们的课余阅读与《我与地坛》的学习同步,课堂上教师的讲解与课后学生的探索同步。教材节选的两个部分成了教学的两个点,网络为学生提供了面的拓展。当学生随着《我与地坛》(节选)的进程而读完了整个《我与地坛》,读完《病隙碎笔》,读完网上对史铁生的评价,人生观也得到了升华。
2.挖掘探究的深度。挖掘需要工具,探究深度的挖掘需要材料的引导。循着网络资料的涌现,学生的探究活动也步步走向深层。
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小说《沼泽地》,描写了“我”观赏一幅无名画作《沼泽地》。《沼泽地》“画的是郁郁葱葱的草木,却丝毫也没有使用绿色。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到处涂着混浊的黄色。”这幅画中体现出的是沼泽地中的植物对生命的抗争。当“我”再次观赏时,“我在这张小小画布上再一次看到了为可怕的焦躁与不安所折磨的艺术家痛苦的形象”。由此,从《沼泽地》体现出的生命的抗争,让“我”感受到了画家的精神抗争。仅此而已吗?但仅读作品,只能理解到这一步。于是同学们带着这一问题,通过网络资料,继续探究。
“芥川龙之介,生母于三十二岁时生下他,八个月后猝然发狂,其后终生为狂人。龙之介被生母胞兄芥川家收为养子。”“在当时无产阶级文学迅速兴起的文坛状况下,追求‘艺术至上的芥川龙之介感到了强烈的时代骚动与不安,其过分敏感的神经亦令之怀疑自己小说的艺术价值。他发现自己的文友菊池宽和久米正雄开始逃向了通俗小说的领地,而过分清高的芥川却苦于无法效仿。”通过网络阅读,深层次的探究,终于发现,这不仅是沼泽地中植物的抗争,不仅是画家的抗争,也是作者对社会的抗争,在精神世界中的抗争。
3.探究内容的展示。讨论,是探究式学习的好方式,正因如此,曾风云一时。然而近年来却又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为什么?因为就文本而讨论,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混合式学习,让网络走进传统教室,既为学生打开了思维之门,又为学生探究内容的展示,提供了形式。
学了《鸿门宴》,同学们都认为项羽是英雄,刘邦是小人。于是留下了这样的课后作业:“如果让你二选一,你选谁做皇帝?”课后同学们充分利用教室中的网络设备,查找关于刘邦、项羽的资料,并把支撑自己观点的材料整理在优盘上。课上,发言的学生利用媒体设备,一边陈述自己的观点,一边展示支撑的材料:“我认为项羽是英雄,但他是悲剧英雄。因为他缺少智慧而又残暴。支撑材料之一是他进入咸阳后,竟然一把火,把阿房宫烧为灰烬;支撑材料之二是……”;“从内心深处,我们都同情项羽,但皇位只能让刘邦坐。因为项羽以武力平定天下后,竟然也想用武力来管理天下。支撑材料之一是当他进入咸阳后分封了十八个王侯,此后就进入了用武力来管理和征讨王侯的时代……”;“尽管我们不喜欢刘邦,认为他没本事,但皇位只能由他坐。因为他善于用人……”。此时的讨论,有自己的观点、有支撑的材料、有分析的过程,再配以多媒体展示材料——直观、形象,学生——神采飞扬,课堂——真有“飞”的感觉。
如果说让网络走进教室,是为高中语文混合式学习提供了空间;让探索走向课前课后,是为高中语文混合式学习提供了时间,那么探究应是高中语文混合式学习的主要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