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语》关于实践“仁”的五项标准

2009-07-14赵东文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12期
关键词:仁德知者仁慈

《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论语》的核心思想就是“仁”。这种“仁”的思想对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对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国传统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而《论语》又被称为“仁学”。

关于如何实践仁德,我们可以引用《论语》原文: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

一.恭(庄重)

“恭”是一种态度,说话谨慎,举止庄重。

“刚、毅、木、讷近仁”,刚强、果断、朴实、慎言(符合)接近于仁。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役使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夷狄,不可弃也。”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篇》3)“仁”是指多做事,少夸嘴,花言巧语是很少会有仁德的。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司马牛问什么是仁。孔子说:“有仁德的人不轻易说话。……合乎仁德的事情做起来都很困难,说话时能不慎重吗?”

二.宽(宽厚)

严于已,宽于人的人才是有仁德的人。“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论语》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孔子教育其弟子要“汎爱众,而亲仁”,即广泛地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仁”是一种博爱的胸怀,能够推己及人。仲弓问仁。子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也不要强迫别人去做。“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仁者是:自己站住脚也让别人站住脚,自己发展也能让别人发展。凡事都能为别人着想,推己及人,这就是所谓推行仁德的方法。

三.信(诚实)

关于“信”:孔子认为,治理国家要“敬事而信”,即认真做事,恪守信用。“民无信不立”,如果老百姓不信任统治者,国家就站不住脚了。作为一名“士”最起码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仁也包括“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说话要讲信用。“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人而无信简直就没有办法行走于天下。

因为仁者讲信,于已不亏,所以才“仁者不忧”、“仁者必有勇”,故仁者不忧不惧。正因为如此,孔子才会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四.敏(勤敏)

孔子认为做事勤敏才会取得成功。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君子不追求吃喝,不追求安逸;做事勤快,说话谨慎;向有道德的人看齐。孔子强调先做后说,“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作了艰苦努力以后,才得到收获,这就可以说是仁了。

敏还包括勤敏学习,子曰“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只有努力学习才能明辨是非,更好地实践仁德。

五.惠(慈惠)

仁者不但要有仁慈的外表,还要有仁慈之心,惠及他人。孔子主张“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子温而厉,威而,恭而安”,孔子温和而严厉、威严而不凶猛、庄重而又能安详,孔子就具备这种美德。当然外表的仁慈远远不够,还应心中有他人。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子贡问孔子:“如果有人能给老百姓许多好处,又能帮助大家,怎么样?这算是仁吗?”孔子说:“这何止是仁啊,简直就是圣人!就连尧、舜也很难做到呢。”

仁是孔子的理想人格。孔子要求他的弟子们“当仁不让于师”,“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历史的车轮已转过几千年,今天,这种思想也没有完全过时,是我们应该批判继承的宝贵精神财富。

赵东文,教师,现居福建清流。

猜你喜欢

仁德知者仁慈
为仁由己
古语积累
幻境
《论语》佳句精选
母爱随行,“独腿女孩”成长路上逆风飞翔
穿短裙的假肢女孩:我妈和她给我的四条命
“独腿女孩”谢仁慈:我需要的不是同情,而是平等相待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o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后知者
孟子说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