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言训练的认识与实践
2009-07-14陈晓琦
当代著名作家毕淑敏的一篇散文《提醒幸福》,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好文章。为让学生更好地涵咏,体味文章的语言,我在一节公开课上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即让学生模仿文中对“幸福”的形象化描写,用细节描写的方式谈谈自己对“幸福”的感受。结果学生表现极佳,造出了很多生动形象颇具文采的句子。当时设计这个环节的原意是深入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但未曾想到,评课时,专家们对这个环节大加赞赏,认为这节课不仅探究了文章怎样写的问题,最重要的还真正落实了如何学习文章语言,内化成语言习惯的问题,长此以往,必将对学生的作文语言产生积极的影响。专家的一席话让懵懂蒙昧的我豁然开朗,我开始意识到阅读课上也要重视语言训练。
那么如何明确语文课的主要目标,合理安排阅读和语言训练的比例呢?我想必须正确认识三种关系:
一是要正确认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是由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决定的,而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又由语文课程的性质决定。语文课的基本性质是工具性;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的人文性是建立在工具性的基础之上的,不能忽视工具性,只重视文本的阅读体会。
二是正确认识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语文学科涉及的内容包罗万象,几乎覆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少语文教师课文写什么,上课就教什么。课文涉及物理,语文课就成了物理课;课文涉及历史,语文课就成了历史课。这样做的结果是使语文课失去自身特点,变成了什么都管又什么都管不了、什么都教又什么都教不了的“万金油”。语文教学的首要的专门的任务是学习、使用语言文字。
三是要正确认识听说与读写之间的关系。语文教学中应该“以读写为主,兼顾听说”。这样做的原因有两点:一是中小学生语言能力发展不均衡,普遍存在听说能力强、读写能力弱的现象。二是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能更好地促进他们听说能力的发展。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怎么培养?唯一的途径是训练。而课堂生成的语言训练因为它和具体的情境相连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作的激情。
除此之外,我曾尝试请学生用散文的方式来扩写《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意境优美的古诗,结果学生有的写得幽远深邃,有的写得古朴典雅,读他们的作品,就会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他们已经体会到古诗的含蓄凝练,古诗的言简意丰。也学习到了细致描写,锤炼语言。
这些灵动的语言如果不是在这样课堂环境的引导下,恐怕很难达到这样的高度。而这样的语言如果能运用到日后的作文中,自然会大大提高作文的审美趣味。
综上所述,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情境创设,能让学生深入细致地思考,合理大胆地想象,自由充分地倾吐。那么在阅读教学中的说写训练在设计时应遵循哪些原则,以期达到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呢?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总结了如下几条:
一.充分利用文章留白处,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具体叙述,细致描绘的能力。
二.是要紧扣文章本身的语言特点,对学生进行不同的语言训练。
三.课堂上进行语言训练还要注意长期坚持,一课一练,还要求教师能及时评价纠正,去伪存真,去粗存精,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言积淀。
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应该说,在阅读过程中,只要教者有心,总能借助文本找准一个点适时进行有效的语言训练,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⑴李海林:《言语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版)
⑵王富仁:《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同时坚持三个主体性》(见《语文教学与文学》,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39页)
⑶钱理群:《语文教育门外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版)
陈晓琦,教师,现居江苏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