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宋词的审美内涵

2009-07-14袁和平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12期
关键词:词话王国维宋词

宋词具有丰富而独特的审美内涵。可能有人觉得楚辞艰涩难读,有人不喜欢汉赋的夸张堆砌,有人不喜欢元曲的“蒜酪气”或“蛤蜊风味”,甚至有人不喜欢《红楼梦》的家常琐细,可是没有谁不喜欢宋词。在大学校园内开展的关于“大学生必读书”的问卷调查中,《宋词选》等书一般都高居榜首。从古到今,词也是一种最能赢得广大读者青睐的文学样式。

宋词的审美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音乐美

词是一种音乐文学,它的产生、发展,以及创作、流传都与音乐有直接关系。词所配合的音乐是所谓燕乐,又叫宴乐,而配合燕乐的词的起源,也就可以上溯到隋代。宋人王灼《碧鸡漫志》卷一说:“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

与诗相比,词以长短句错落、单双音节错落、韵味错落的体裁特点,天然呈现出一种参差错落、宛转顿挫的音乐美。很多人喜欢词,最初就是被它的音乐美迷住的。我们读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除了文辞优美、意象鲜明之外,它那仿佛“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节奏,一气舒卷的旋律,更使它别具韵味。又如贺铸的《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其妙处前人已数数道及。这首词先以七字句设问,又以四、四、五句式排比而下,节奏群与意象群同步而错综,所以比齐言诗更具参差摇曳之美。

二.婉约美

词的婉约风格特点,主要是清新隽永,含蓄绮丽,属于阴柔之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重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欧阳修《采桑子》)是何等的清新;“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是何等的隽永;“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刘禹锡《竹枝词》)是何等的含蓄;“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是何等的绮丽。阴柔也者,女性之美也。东坡幕士评柳永词:“只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俞文豹〈吹剑续录〉)这个手执红牙拍板的女孩儿就正是婉约派的词。当她扭动身段,舒卷长袖,弹板低吟时,更是活脱脱的阴柔美了。我们还可从她身上看到那么一点缠绵,一点娇柔,一点妩媚,一点娴淑,一点凄楚,一点愁怨,一点悠闲……“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实在太缠绵了;“游女带花偎伴笑,争窈窕,竞折团扇遮晚照。”(李珣〈南乡子〉)显得是多么娇柔;“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萍洲。”(温庭筠〈忆江南〉)也实在太愁怨了;“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李清照〈如梦令〉)又显得太悠闲了。

幽细的情思,感伤的基调,也是构成宋词婉约美的重要因素。

三.意境美

宋词阴柔的体性特征和审美特性还集中地表现在意境的创造上。意境的创造是中国古代诗歌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这是一种情景交炼、意与境浑、内外合一的文学形象和美学境界。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云:“诗有诗境,词有词境。”王国维《人间词话》曾标示“词以境界为最上”。可以说,宋词凭借音乐力量的陶铸、长短句式的辅助、莺吭燕舌的修饰,为中国古代意境的创造开辟了另一片风光旖旎的胜景。比较而言,诗境主要以开阔明朗、玲珑浑然为特征,而词境则主要以轻柔幽婉、迷离朦胧为特长。

词的意境创造,关键在于情景的融合、内外的统一。对此,历代词论已多有体认和阐发。如宋张炎《词源》卷下评姜夔《琵琶仙》、秦观《八六子》等抒情名作佳处“全在情景交炼”,元仇远《山中白云词序》也这样描述词境的创造:“铅汞交炼而丹成,情景交炼而词成。”王国维《人间词话》对他所标举的“词以境界为最上”也加以具体的阐述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谡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其中尤以王国维的论述最为深辟。鉴于词体文学长于抒情的特征,他特意强调“心中之境界”——情境的创造,并有力地突出了“真”在意境创造中的地位。这对于我们理解和欣赏宋词的意境美颇具启发意义。

唐宋词,作为我国古代文学百花园中令人注目的奇葩,以惊人的绵延性和穿透力,跨越浩瀚邈远的历史时空,成为世代相传、历久常新的精神财富,即使千载之下仍撼人心旌,启人心智。

袁和平,湖北咸宁职业技术学院文法系教师。

猜你喜欢

词话王国维宋词
半小时漫画宋词
半小时漫画宋词之雅俗共赏柳永
王国维:不能接受他们的欢迎
新词话
宋词
刘羽亮??《宋词数首》
王国维??《人间词话》??李敬伟书
王国维《人间词话》
《人间词》《人间词话》研究论著编年叙录(五)
王国维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