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的实效设问与高效阅读

2009-07-14邓永祥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12期
关键词:文本课文课堂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一个矛盾日益凸现出来,那就是新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的高效要求与实际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低效之间的矛盾。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课堂提问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问题提得太浅,学生思之无味;问题提得太宽,学生思之无从;问题提得太深,学生不能回答,会出现教学的“断路”现象;问题提得太细,会把课文讲得支离破碎。这样就出现了远离文本的虚假对话、胡乱对话以及无效对话的现象。因此,就造成了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教师怎样的课堂设问才能保证学生与文本的阅读对话扎实、深入、高效。

一.设置主问避免碎问

主问是指关系到文章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等方面的根本性问题,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碎问是指零散的、密集的问题。课堂提问不是越多越好。如果提出的问题一个接一个,看起来教师是主导者,但实际上学生却成了疲于奔“答”的“逼”动者。这种课堂看似开阔,实则狭隘;看似丰富,实则单调。学生面对教师提出的一个又一个细致而又琐碎的问题,思考如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思想浮于表面,无从深化。教师的课堂设问过于细致,过于琐碎,非但无法激活学生的思维,反而会限制学生的思想。语文学习包罗万象,课文教学条目繁多,如果想面面俱到,就难以做到有力、有利、有效。因此,抓住课文内容的着力点,在着力点上重锤敲打,设置主问,真正实现教材处理详略得当、剪裁有致、轻重有别,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法。在教学《项脊轩志》时,可将“多可喜,亦多可悲”中的“喜”与“悲”作为着力点,让学生探讨作者喜在哪里,悲在何处,为何又“喜”又“悲”。着力点的挖掘和锤打,避免了课文教学的繁冗杂沓,既精炼又集中;既教给了学生知识,培养了能力,又不忘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二.从文本的标题入手设问

标题是文学作品灵魂的窗户,透过这扇窗户往往可以直达作者的心灵。通过对标题的审视可以和作者达到心灵的沟通,更好地理解作品主题、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艺术匠心。

如教学《世界上最美的坟墓》,从题目中“最美”入手与文本展开对话:托尔斯泰的坟墓美在哪里?既然是“最美”,能够超过印度的泰姬陵、埃及的金字塔吗?由此进入文本的阅读,恍然发现原来这世上最美的坟墓其实是世界上最朴素的坟墓,从而领悟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不同凡俗的思想和情感。

三.从不合常情与常理之处设问

文学作品往往是表达人类共性之理,反映人之常情的。按照人之常情结构文本是艺术创作的规律。故事可以离奇,手法可以创新,人物可虚构,但情感须合乎常情,即使表面的反叛,亦应有常情的铺垫。余秋雨在《道士塔》中痛惜敦煌文物流失,情不能自已,恨不能与强盗于长城脚下决一死战,但文中在写到文物时突然冒出一句:“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如此反常的话要表达什么呢?原来是作者对文物的被毁痛心无比,忍无可忍,爱护文物心切,情急之下就说出了这样不合常情的话,是痛之极、爱之深的主动表现。

当然能否提出有实效的问题,关键在于教师对文本是否有深刻而独特的理解。语文阅读课堂的活力之源在于差异,而这个差异主要是教师与学生在文本解读上的差异。可见研读课文是语文教师的一项基本功,甚至可以说是教师的“极致能力”。教师研读课文的深浅度对课堂教学的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没有对课文的深入理解,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只能图个表面热闹,教师在课堂上设问,不仅是完成课堂过程和引导学生思维,更有价值的是为学生的高效率的阅读提供示范。

教师有价值地问会引导学生思维不断发展并走向成熟;学生有价值地问也会影响教师课堂教学的深浅与宽窄。因此善问不仅表现为教师善于提问,也表现在教师善于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还表现在教师能促使学生自觉形成疑的意识和问的习惯。正如美国学者布鲁巴克所认为的那样:“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

邓永祥,教师,现居湖北洪湖。

猜你喜欢

文本课文课堂教学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跨越式跳高课堂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