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刘宾雁及其作品的审思

2009-07-14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12期
关键词:故土命运民族

汤 侠

反思是一种义务,是任何一个有良知的公民的自觉性行为。反思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对历史的重新思考,是对历史谬误认知的矫正和对有历史价值的思想的认可。虽然反思的对象是历史,但是反思这一行为本身却具有一种启蒙性。对于文学的反思也同样不仅仅属于文人,重新认识曾经否定的真理,是一个民族的义务。2005年12月5日,“中国的良心”刘宾雁先生,在美国一个小镇上去世。如果中国文学史上没有刘宾雁的位置,那么这种历史就不是真正的历史。刘宾雁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五六年发表报告文学《在桥梁工地上》《本报内部消息》,揭露批判官僚主义,引起巨大社会反响,于1957年被打成“右派”,开除出党。一九七八年平反复出后,写作了大量关心老百姓疾苦、尖锐揭露社会黑暗的文学作品,其中《人妖之间》《第二种忠诚》等,成为八十年代中国纪实文学的经典之作,但不久他被迫客走他乡。但中国学界今天尚未重新审视刘宾雁先生以及他所代表的历史。

“你的名字像一个宿命/在你的故土却如客宾/北国冰封中你呱呱降临/红色风暴中你逆风飞行。故土不是用来埋你的/故土里真的不埋忠魂/故土里有我们母亲的温暖啊/故土里却听不见自由的歌声。一颗星划破黑暗也划过心灵/一只悲鸣的大雁向天堂起程/请你回望一下你的故国/倾听冰层下面春的声音。春天会来的/春天会像大雁一样来临/你还会回来吗/找不到回乡路的自由之魂。大漠孤烟升起来的时候/长河落日圆了的时候/苍山如海残阳泣血的时候/一个民族都在告祭你的英灵。”——这是“博客中国”的吴祚来先生的诗《纪念刘宾雁先生——那只雁飞到了天堂里》。这首诗陈述了刘宾雁先生的灵魂之声以及客死他乡的苦厄命运,苦厄在一个历史背景下成了宿命。刘宾雁先生的忠魂是在万马齐喑的时代反思民族历史中的崎岖“忠诚”之路的勇气,他用纪实文字不仅纪录了忠诚史中的荒诞与无知,也纪录了忠诚史中的悲壮和光明。

《第二种忠诚》阐释了“忠诚”的本质,但刘宾雁的阐释不是一种平面的解析,而是用纪实的文字将“忠诚”立体化。这篇报告文学陈述了两个对民族忠诚的主人公的坎坷命运,其对“忠诚”的重新解读,亦是对历史的反思。主人公陈世忠和倪育贤本身就代表了一种反思。他们蹲过人民政府的监狱,但他们又都认为自己是最忠诚于人民和中国共产党的。“我,陈世忠,怀着无比真挚的感情,从监狱中给你们写信。我在生死未卜的关键时刻,毅然抛开个人的安危得失,向你们最后一次提出最恳切的忠告。”主人公不仅在陈述自己的赤子之心,而且在反思时代的主流意识,这种反思是迷茫意识时代的理性启蒙,“我认为,中共中央近来在国内外的路线、方针、政策方面取得重大成绩的同时,犯有一系列严重的错误,其中有一些属于原则性方向性的错误。本来,任何政党或个人在漫长的历史征途中犯这样那样的错误是不足为怪的,但是最危险最可怕的是中共中央至今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犯了什么严重错误,这就使我忧心忡忡,骨梗在喉,不吐不快,否则我就不成其为党的亲人啦。”主人公的反思是对盲目的驳斥。他意识到集体性错误的荒谬并企图制止,这就是对已发生的谬误的反思。反思的完成就是一种新思想的开端与启蒙,是告别一段黑暗后找到一扇理性之窗探索之路的完成。这种义无返顾的反思虽然是一个时代民族启蒙的必经之途,但是也必须充满勇气,因为在一本特殊的日历中,这种追寻真理的反思将付出生命的代价。主人公在一九六四年发出的《谏党》一文写在监狱中,他为社会和民族追寻启蒙的努力所得到的回报是八年徒刑,剥夺公民权二年。“回顾我的一生,我的遭遇和雷锋一样苦,我对党的感情像雷锋一样深。正因为这样,我更觉得自己无权置身局外的,不能允许自己袖手旁观,而必须像亲生子女应该做的那样,抛开个人得失,直言不讳地面谏君过。我自信,雷锋做到的好事我都能做到,但有一点不同,我不相信世上有先知先觉的救世主。最亲爱的毛主席,赶快回头吧,否则就太晚了!”执著的主人公用赤诚的言行演绎着飞蛾扑火的壮美。刘宾雁写道:“忠诚,像美丽一样,也有不同的品种。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老实听话、从无异议,这是一种忠诚,本人在个人利益上必须做出或大或小的牺牲,但比较安全、顺当,一般不致招灾惹祸;由于可爱,在仕途上还往往可以步步高升。第二种忠诚,像陈世忠和倪育贤身体力行的这种,就不大招人喜欢了,还要付出从自由、幸福直至生命这样昂贵的代价。很多年来,前一种忠诚,由于受到格外的爱护栽培,不断灌溉、施肥,便生长得茁壮而茂密了。这也是时代的需要,无可厚非。然而相比之下,在我们的政治田野里,第二种忠诚就贫弱而稀疏了。在干旱而贫瘠的土壤里,它们能够生存下来而未绝种,已近乎奇迹。危险的是,当这一种生物已经很不景气时,还会有第三种忠诚前来争夺它和第一种忠诚所享有的阳光、水分和营养。它娇嫩欲滴,妩媚诱人,可爱度又胜过第一种忠诚一筹。只是它结出的果子却常常是苦涩的,在一定气候条件下,还有毒呢。现在,应该是做出重新评价和选择的时候了。历史既提供了条件,也提出了紧迫的要求。”

刘宾雁先生的笔下的主人公在反思,刘宾雁先生的文字本身也是一种反思,今天回望刘宾雁先生的时候,我们却还站在冰冷的沉默里。反思是一种勇气,拒绝反思就是拒绝真实和拒绝理性。《第二种忠诚》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其光芒不在于文学的艺术美,而在于思想执著的勇气与理性启蒙的铿锵。“精神宇宙里的太阳,作为在过去与未来,在虚无与存在的交叉点上燃烧着的炬火,如果没有它所照耀的万事万物,如果没有它所照耀的此时此地的现实认识,就必将暗淡无光,失去存在的意义和根据。为什么‘纯文学的读者愈来愈少了,因为在一个如此风雷激荡而又波诡云谲的时代,它不能提供一盏小小的风灯,把人们脚下的荒径照亮,不能提供一下意义的世界,引导千百万人走出他们的迷茫。”如果高尔泰所说的风灯在迷茫的时代能够指引一线光明的话,那么刘宾雁先生的文字无疑就是二十世纪末乃至今天的风灯。他在寻找一段中国现当代史的合理性时遇到了障碍,对于第二种忠诚的诠释,正是对这种障碍的解读。解读的结果是一个民族在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犯了集体性错误,而且最悲哀的是一个缺乏反思勇气和拒绝启蒙的民族,宁愿在迷惘的苦厄中徘徊而拒绝一颗拳拳赤子之心的第二种忠诚。在中国的当代史中,确实有过反思,在刘宾雁先生去世前的三个月,《中国青年报》的冰点周刊登载了关于画家刘宇廉的作品,其题材是烈士张志新,与其说是介绍一个已逝画家的作品,不如说是对张志新的怀念。刘宇廉为他的作品人物配上文字说明:“你曾经一腔激情,投入那史无前例的岁月。热烈和真诚,像沸腾的整个中国。可是你,你怀疑了……你为那空前的浩劫痛哭。谁都能有几种选择,或抗争,或趋附,或投书。或是无声的愤怒,死一般的沉默。你却选择了呐喊的真理。面对着全国共讨、全党共诛。人民的监狱里,囚禁着人民的儿女。因为你,说出了勇敢的真理。民主的旗帜下,扼杀了民主的声音。因为你认清了虚伪的‘高举。该审判的,是勇敢的思索,还是思想的禁锢。真有罪的,是你,还是现代的封建主义。”即使这些文字不甚精致,但是陈述就是一种勇气。一个民族的悲哀莫过于在沉默的委琐中沉没。

12月5日,被誉为“中国的良心”的老人去世了,而故土却在可怜不堪地沉默。反思是一种义务,而一个民族却集体性地拒绝履行这种义务。拒绝反思就拒绝了理性思考的烛照和人性启蒙的辉芒。反思也是一种性格,这种性格可以成为行为的内驱力,同样决定着一个人或一个民族的命运。生命是有限的概念,但是命运却是无限的概念。《第二种忠诚》的主人公在有限的生命历程中坐牢,受苦,壮志凌云却无法掌握有生之年的命运,但是“命运”的无限性却证明了其反思的真理意义,“陈世忠被判八年徒刑,剥夺公民权二年。不久,被他不幸而言中的政治大动乱开始了。”所谓的“不幸而言中”正是历史对一个民族群体的嘲弄,正是历史对于一个敢于反思的勇者的回应。刘宾雁的生命也是有限的,客死他乡的老人用八十年的时间走完了一生,但是“命运”的无限性将证明他的辉芒是永恒的,不会因为一个环境的愚昧性的暂时否定而泯灭其思想的理性之光。

刘宾雁在20世纪50年代为了反思民族的命运而走进民族的牢狱,三十年后他被迫离开故土,十五年后他又无奈的在他乡溘然长逝。为了对这种美的追觅即寻找人和社会最佳存在方式的历程,使得民族的先驱反思者付出了坎坷一生的代价。反思不仅是单纯思考历史的过程,而且是以史为鉴的重新启蒙历程;不仅是解构,而且是一种重建。反思是一种性格内驱力,但就是这种主观的理想化的精魄,将使得社会和民族抛弃荒谬的选择和人性中的丑陋,最终净化一个民族的灵魂。

汤侠,教师,现居安徽颍上。

猜你喜欢

故土命运民族
步量故土,史述吾乡吾民
星光
被命运“扼住”的小意
MINORITY REPORT
论命运
离故土
进化决定恐龙的命运
故土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