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2009-07-14严彩芝章妙菁
严彩芝 章妙菁
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并且语文学科在素质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意义就显得尤为深远。所以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必须以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为核心。
首先,语文教学中包含丰富的创新内涵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语文不仅是一门多彩的人文学科,也是一门具有多功能的育人学科。语文的工具性在于可以使学生学会以语言作为工具进行思维,使学生学会运用思维来表达思想。同时,语文也蕴含着深刻的创新精神。由于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基础课,以其直接作用于人的精神和心灵的独特性,在创新教育中处于十分突出的前沿地位。语文教学中的创新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尊重个体差异,培养创造思维。
创新教育的核心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心理学认为,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态,是智力的高级表现,它是在独特、新颖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智力品质。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独创性、主动性、求异性、发散性。语文创新教学必须根据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创设激发创造性思维的环境和氛围。在课堂内外可以运用各种方法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用讨论法训练辐合思维,用逆向法训练辐射思维,用质疑法训练多维思维,用比较法训练对比思维,用演讲法训练抽象思维,用想象联想法训练形象思维等。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理解力,把学生引入到充满情感、美感和灵感的自在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的心灵得到畅发和升华。要面向全体学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尽可能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分阶段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以期达到共同提高。当学生一时回答不出问题时,教师要耐心,要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余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造条件,给学生以成功的机会,只有这样,学生的身心才会得到解放,思维才会变得十分活跃,也才有可能产生创新意识,具有创新能力。教师的主要作用不是透彻地分析课文,而是激励发散思维,启发求异思考,通过思维品质的训练,培养学生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2.提高人文素养,塑造理想人格。
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语文创新教育尤其要注重对学生创新个性的培养,通过思维训练、情感教育和美感激发,塑造受教育者健全的人格,提升受教育者的人文素养,塑造智商与情商和谐共融、完善卓越的理想人格。通过《十八岁和其他》这堂课,让学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父母对于我们的爱,也许今生我们是无法报答的,而且父母在付出的时候就没想过要我们去回报。在生活中,我们和父母也许常常有这样那样的矛盾和不满意,但这一切都是源于爱。所以无论如何,乌云、阴霾都会因为彼此的理解和体谅而烟消云散的。同样,在《我与地坛》的第二部分内容中,也着重强调母亲对儿子无私的爱。“大爱无言”,通过平时在课堂中不时地渗透这些思想,对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喜欢跟父母闹别扭、唱反调的孩子会是一种无形的影响。
但同时也应注意不能回避人格发展的差异性。在语文教学的具体过程中,创新个性的培养主要表现在激发探知的热情、倡导批判精神、激励学生的抗挫意志。创新教育是一种智能教育和人格教育,它具有最为鲜活蓬勃的生命力。创新,是人的生命迸发出的最富灵性的智慧火花,即使瞬间,也最灿烂,即使稚弱,也最可贵。
其次,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创新价值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语文教学担当着重要的角色。正如特级教师于漪所言:“现代人的素质应该是思想活跃、富有理想、自学能力强,善于吸收各种信息、能力,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勇于改革创新的人,语文教学就是要为实现这样的培养目标打下扎实的基础。”因此把创新教育如何巧妙、有机地渗透到中学语文教学中,并为语文学科教学服务,是当前中学语文教学最为迫切的问题。
1、以“趣”引入创新。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认真挖掘语文教材中能诱导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而灵活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活动中,以求不断获得新知识。比如可以采用巧设疑问的方式,以“悬念”来引学生进入课文中。如教学《劝学》一文,我们就可以向学生提出:我们来对比一下古人是怎么学习的?这样就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疑问,可以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大家的学习热情高涨,兴趣油然而生。除此之外,还有以游戏激趣、以导语激趣、以活动激趣等方法。如在教《林黛玉进贾府》时,可让学生扮演林黛玉,以第一人称的身份介绍进府路线,所见到的贾府的环境和人物,在介绍中体会贾府环境的特点及其环境描写的作用,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学习人物出场的描写方法。由于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也带动了其钻研课文的劲头,课堂学习的效果自然就非常明显了。
2、创设情境。
语文教材所选用的文本大多文质兼美、情文并茂。语文课堂上,值得反复体察、推敲、品味的语言点比比皆是,如能引导学生细细咀嚼、慢慢品味、听其声、辨其味、触其心跳,必能使学生领略到汉语言文字本身的独特魅力,也必能充分享受到品之乐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这些课文可以通过朗读、录音、多媒体画面等来创设特定的情境,去感染学生。如《西地平线上》《祖国山川颂》等课文就借助多媒体播放一些相关的画面让学生结合文字去体会祖国大地的自然之美;古诗词单元就通过听录音或旧词新唱的乐曲让学生能更快的融入诗人的情感;《肖邦故园》就利用欣赏肖邦的音乐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雷雨》《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辛德勒名单(节选)》就播放影像资料……通过一定的情感调控,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桥梁,引导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情感氛围之中,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主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再次,联系实际,积极评价
创新思维的技能技巧,是在大脑运用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创新能力更是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养成的。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具有这种思维力,不断探索和积累经验。根据新课标对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领悟——“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培养重新组合知识的综合能力。准备首创前所未有事物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把语文教学与现实实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创造性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改善学生的思维空间,从而使他们实现认识能力上的飞跃和突破。
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学生在创新的过程中需要体验成就感,以成就感来激励自身。一般情况下,受教育者总希望自己的知识技能得到表现,得到认可。这时候,为了及时鼓励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对学生的活动成果从个性发展、心理品质等方面做出评价。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富有创新的答案和作品给予热情的肯定、评价;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也不要轻易地去扼杀,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给予重视。教师肯定的评价,对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的信心,有着不可估量的力量。正如著名的“皮格玛利翁效应”所启示的那样: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赞扬,使学生不仅得到极大的喜悦与满足,还能无形地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下一次的创新活动中。
最后,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我们实施语文创新教学,就应当努力创设宽松、和谐、平等、开放、自由民主的氛围,教师要放下传统的师道尊严架子,放弃扮演绝对权威的角色,改变我讲你听、我写你记的师生关系,不对学生求全责备,允许学生出错和超常,不再限制学生思维,把自己的爱心、微笑和激励带进课堂,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合作者,无论他们的智力水平和心力水平有何等差异,都享有充分的人格尊重,都有表现自我、提高和完善自我的机会,都有权得到鼓励和赞许,充分发现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创新思维和创新个性的生长,只有在一种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中才能形成,它是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的和谐统一。因为语文是一门感性的学科,许多时候需要教师和学生心灵上的沟通与交流。教师教得神采飞扬,学生学得兴致勃勃,师生双方都全身心投入,教师、学生、教材、教法、教学之间融为一体,那么这样的教学不仅是发展学生的教学,而且是发展教师自身的教学,使师生共同得到了发展。
语文创新教育是一项塑造受教育者人格素质和思维品质的大工程,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深入地探讨其理论内涵和实施策略,无疑有着深远而现实的意义。
严彩芝,章妙菁,教师,现居浙江上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