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语文现代诗的教学策略

2009-07-14张建堂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12期
关键词:现代诗诗句意象

语文教学中的现代诗教学不仅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有极大助益,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格健全具有导引作用。在当前倡导“大语文”或者说“人文语文”的教学背景下,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思考并尝试一些新的诗歌教学的方法,也是对素质教育的一种理解,且为诗歌“重整河山”做些实事吧。

一.展现诗美 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美是最能够激发兴趣的,在模糊理论里,美将是以完整的形式呈现的。诗是语言的精华,是人类精神最优雅的表现方式。要让中学生走近现代诗,首先要让诗的神韵吸引他们。作为教师,要精心选择诗性展现得强烈而不经意的诗句,因为我们的学生已经承受了多年语文解析教育,对文字几乎丧失了亲近感。

中国是诗的国度,“杨柳依依”、“在水一方”的凄迷的《诗经》;“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雍容的唐诗;“残月像一片薄冰/漂在沁凉的夜色里”、“车轮滚过/百里香和野菊的草间”的优雅朦胧的现代诗······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便会使我们的课堂满溢。由于“模糊思维”具有直观表面性、整体关联性、非逻辑的神秘性和群体表象性等待征,所以只要坚持每节课花五分钟左右让同学认识一首或一节诗,让直观的语言感动思想,日积月累,一定会有成效。

在实际教学中,选择好诗是教师最关键的备课工作:

(一)选诗最好能与本课内容有一定关联。如上课时,选用主题相近的现代诗做“引子”,既在内容上相辅相成,加深同学对课文的理解,又可以全方位展示作者的创作风格,教学上相得益彰。

(二)尽量运用现代设备,组成图像、文字、音乐相互合一的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进入优美的诗境。例如在设计余光中的《乡愁》一课时,用模糊的月夜和故乡风貌做背景,选用行楷字打出诗句,用古曲《春江花月夜》或现代歌曲《想家的时候》做点染,学生自然就为立体展现的美惊叹并陶醉其中。

二.不可缺位的朗读

汉语具有“偏重心理,略于形式”的特点,语言思维结构偏于笼统模糊,这就促进了中国诗人形象思维化、经验思维化、直观思维化和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使整体把握、笼统感受、模糊思维成了感受言语对象的主要的和擅长的方式方法,在语文教学中,诵读是必需的。在诵读中以模糊的方式来培养对文字的“悟性”,它具体表现为对文字的“意会”,是一种“知其然而未必知其所以然”的领悟;而学习诗歌时对诵读的要求更高:在诵读中要兼及领会诗的内容、体验诗的情感、摩想诗的意境、把握诗的思路、品味诗的特色、归纳诗的风格。叶圣陶先生说:“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这是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①”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反复而不重复地诵读这些诗句,将无声的文字变成有感情的音响,使语言更富有活力,使诗句的生命力跳跃起来。

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有效的方式。“语感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语感感性中暗含着理性的认识和本质的理解,直觉中潜伏着逻辑理智基础。②”这样就可以在感性直接关照里,同时了解本质。而语感具有的直觉性、整体性、联想性和情感性的特征都可以在朗读中体现出来。

在大量的反复的朗读中,学生会渐渐地惊异于文字的奇妙组合,领略数千年锺炼的汉语的意蕴,感悟诗句所积淀的文化气蕴,从而提高现代诗的阅读及欣赏能力。

三.阅读面的拓展

即使是新教材,一学期也不过让学生见识几十首诗,这样的接触量是不足以普遍提高学生的“诗意”的。“对许多人来说,当他们被问及诗是什么的时候,他们脑子里闪现的是具体的某些人的诗歌的作品。有些人认为白居易的诗是诗而王老九的诗不是诗,有些人赞扬古埃及的《亡灵书》的价值而无视芬兰史诗《卡拉瓦拉》的价值。我们对于诗的看法,总和我们阅读的广度和深度有关。阅读经验规定了我们的审美偏见。③”由此可见,语言的精粹——诗歌的学习,必须是在“不求甚解”的量的积累中,在不断的熏陶中寻求质的突破,以典型的模糊思维方式,最终达到对诗境的“感悟”。

<一>.立足文本。

诗歌常常以意象的联结、转化和综合进行运演,它属于形象思维,而形象思维常常带有模糊性,这种模糊性给诗人与欣赏者留下了广阔的自由天地。因此,在充分赏析课文的同时,选择内涵或意象与文本相似的诗句,充实阅读量,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提高了阅读理解的能力。例如,上《致橡树》时,从这两个点来选诗补充阅读量:第一,爱情主题。通常认为舒婷在诗中表达了理想的爱情关系。于是,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激流》和席慕蓉的《一棵开花的树》,因其主题与形式的相似而角度迥异成为首选;第二,树的意象。源于诗自身的特点,同样的意象在不同的创作者笔下,总能创造出迥然的意境。郑敏的《树》是宁静而深思的自我化身,沈尹默的《月夜》浅近地表达了人格独立的思想,与《致橡树》异曲同工。这是充满了艺术美感的理性渗透,它启动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更易于被认知主体所接纳。

<二>.开设现代诗欣赏课。

将课文作为一首引诗,略作点拨后进入多诗的专题欣赏。诗人流沙河的《就是那一只蟋蟀》,可选取余光中、李广田、席慕蓉等诗人的同题《乡愁》,并穿插配以歌曲《乡愁四韵》等,通过立体的视听感悟诗情诗句,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意象却能传递出同样的感情,从而体现了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

<三>.以诗解诗。

中国古代的诗人们崇尚“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言外之旨”“韵外之致④”,而一些优秀的当代诗人,他们的诗歌创作往往从古诗中汲取营养,其作品也处处流淌着古典的韵味。在诗歌教学过程中,如果老师过于理性化,遇字必解,就会大大削弱诗词的神韵与诗意。怎样让学生准确的把握一些关键的意象,全面领悟一首诗所要传达的信息?怎样让学生感受诗歌超越生死,穿越时空的力量?这是每一个语文老师必须思考的问题之一。

诗人王家新所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诗歌就是在僵化教育中失去的东西。教育不再与给于什么,而在于打开,就像诗歌本身,给学生第三只眼。⑤”在诗歌教学中,尽量避开理性的说教,以诗解诗就很有必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的诗歌储备,广泛链接,以诗解诗。比如向学生介绍郑愁予的《错误》:

……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其中,“芙蓉”之于“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之于“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等”之于“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之于“千行欹枕泪,恨别添憔悴”。之于“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柳”之于“年年柳色,霸陵伤别”之于“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诗中所出现的意象都是传统的、中国的,“江南”、“莲花”、“青石的街道”,甚至以象声词“达达”形容马蹄声,都是以古典的东方风味唤起我们心中的联想。而作者叙述的故事就脱胎于传统的闺怨诗,联系这些常见的诗句,有助于学生了解一些关键词语所包含的意境,从而感悟到这首诗的含蓄蕴藉之美以及美人迟暮的深层意蕴。

我们并不奢望培养诗人,我们只希望能在飞扬的青春中留住美好的诗情;在未来的挫折岁月中让心灵有所依托。在整个社会趋向急功近利的今天,让诗在学生心中留住精神的自由与纯净。

参考书目:

①《语文教育思想研究论文集》叶圣陶 人民教育杂志,1989年第12期

②《创造写作学阐要》郭昭弟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97

③《诗学中的九个问题之我见》 西川 《最新先锋诗论选》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3

④《中国当代诗歌经典》王家新 春风文艺出版社 2003

⑤《二十四诗品》钟嵘 中华书局 2000

张建堂,教师,现居甘肃秦安。

猜你喜欢

现代诗诗句意象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明确文体 指明路径 解密诗语
六一来了
来自林间的风
可以“吃”的诗句,你见过吗
读诗句,写成语
以“朗读、鉴赏、审美”三维提升现代诗教学水平
现代诗,我们该教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