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和艺术作品

2009-07-14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12期
关键词:艺术品艺术家美的

滕 云 李 乐

引言

把艺术作为一门学问来研究,是一种非常“时尚”的选择,这并不是我们时常挂在嘴边的那种时尚,而是指这正是人类面临的共同话题。正如法国作家马尔罗预言——21世纪的发展,要么是文化的发展,要么什么也不是。

艺术和艺术品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文化消费除了纯粹的精神文化概念消费以外,还包涵于广大的物质文化消费之中。艺术作为精神文化生活的最集中体现,在相当程度上是衡量社会文化生活的尺度。“盛世藏宝,乱世藏金”,在当下的中国大地上正逐渐升温的收藏热,即是经济蓬勃高涨的另一体现。

当代社会最应该重视的,人们恰恰淡漠了,那就是人的情感,而艺术恰恰是情感的载体。对艺术的研究,实际上也就是对人及其情感的研究。在人们的精神世界中,或者说在文化的结构里,情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虽然属于感性的范畴,却是一切理性的源头、内涵和基础。这就是古人所说的“道始于情”。如果离开人的情感,不以真挚善良的情感为基础,一切形式上的文明礼貌、行为规范只不过是一种虚伪和做作。从这一点来说,艺术研究是21世纪人类社会需要特别重视的。

那么艺术是什么?什么是艺术呢?

我们应该且很有必要明白艺术到底是什么,明确了这一点我们才会有真正的目的去追求艺术和热爱艺术。艺术是什么?这样的问题,艺术家也未必能精确地回答。因为,艺术的内涵和外延,实在太丰富,决非三言两语所能概括。《辞海》把艺术的内涵和外延作了解释:

“人类以感情和想象作为特性的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即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再现现实和表现情感理想,在想象中实现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互相对象化。具体说,他们是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反映,也是艺术家知觉、情感、理想、意念综合心理活动的有机产物。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艺术主要是满足人们多方面的审美需要,从而在社会生活尤其是人类精神领域内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根据表现手段和方式的不同,可分为表演艺术(音乐、舞蹈)、造型艺术(绘画、雕塑、建筑)、语言艺术(文学)、综合艺术(戏剧、影视)。根据表演的时空性质,又可分为时间艺术(音乐),空间艺术(绘画、雕塑、建筑)和时空并列艺术(文学、戏剧、影视)。”

读这样的概念,总觉得和生活中的艺术隔着很远一层距离。面对这类理性十足的文字,会使很多原本热爱艺术的人也望而生畏。何为“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互相对象化”?什么是“知觉、情感、理想、意念综合心理活动的有机产物”?恐怕会解释得使人愈加糊涂。关于艺术的分类,有道理,但也难以将千缕万脉的分支归纳得清晰而合理。

其实,艺术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和参与无所不在。在人类发展的漫长历史中,人类的艺术活动和追求大概是贯串始终的。

艺术是人们把握现实世界的一种方式,艺术活动是人们以直觉的、整体的方式把握客观对象,并在此基础上以象征性符号形式创造某种艺术形象的精神性实践活动。它最终以艺术品的形式出现,这种艺术品既有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反映,也有艺术家本人的情感、理想和价值观等主体性因素,它是一种精神产品。

艺术与其它意识形态的区别在于它的审美价值,这是它的最主要、最基本的特征。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来表现和传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欣赏者通过艺术欣赏来获得美感,并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除审美价值外,艺术还具有其它社会功能,如认识功能、教育和陶冶功能和娱乐功能等。其中艺术的社会功能是人们通过艺术活动而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历史、了解人生,它不同于科学的认识功能。艺术的教育功能是人们通过艺术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而潜移默化地引起思想感情、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等的深刻变化,它不同于道德教育。艺术的娱乐观念是人们通过艺术活动而满足审美需要,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它不同于生理快感。

艺术,是人们为了更好地满足自己对主观缺憾的慰藉需求和情感器官的行为需求而创造出的一种文化现象。艺术,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娱乐游戏的一种特殊方式,又是人们进行情感交流的一种重要手段,属于娱乐游戏文化的范畴。

艺术属于娱乐游戏文化的范畴,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对主观缺憾的慰藉需求和情感器官的行为需求而创造出的一种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的本质特点是用语言创造出虚拟的人类现实生活。艺术是人们进行情感和思想交流的一种文化形式。

在希腊语中,艺术一词兼有两种涵义:一是指美的作品;二是指创造、技巧、技艺。艺术品就是具有审美价值的人工技术制品。由此,我们又可得出一点启示,当我们称赞一部艺术品优美时,往往是蕴涵着两层意义:一是指这件作品的表现形态非常优美,二是指这件作品的制作技艺非常优美。这两种不同的评价,前者对物、对作品,后者对人、对艺术家。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的进步,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在不断地变化进展,艺术从本能的宣泄演变为文明人类精神生活的必需。生活造就了无数艺术家,艺术家的创造,也丰富美化了人类的生活。

艺术打破了时空的界限,使暗淡的人生变得有了光彩。艺术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着我们的情趣,扩展着我们的想象力。

美术作品的创作又有别于别的艺术门类,是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和生产制作活动,是现实生活在画家头脑里的反映的产物。艺术美是真善美的高度统一,它是一切艺术创作必须设定的自觉的目的。每个艺术家都应该在其作品中显现出他对于美的独特感受和理解。现实美和现实丑都是美术创作的源泉。通常被看作内容的东西,只是艺术借以表现自身的真正形式,而通常认为只是形式的东西,恰恰构成了一件艺术品的真正内容。美术作品是通过形象和技法手段传达作者感情思想以及审美理想的载体。

一件真正的艺术作品,必须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它必须是人类劳动和智慧的创造物,二是它必须能给人以精神上的愉快感受,即具有审美价值。

而在现在,一些想借艺术平步青云的人,总是在思考着画什么、什么样的画才可以出名的问题。缺少对艺术的真诚,缺乏那种能打动人的真实情感。这种人实际是在研究成功之路,而非研究艺术本身。画画重要的不在于你画什么样的内容,内容只是作为一种载体来表达你对生活的种种感悟,对生活的态度。社会在发展,我们的认识也在变化。绘画就是在记录这种变化,就像日记,记录着对生活的理解、感受,画自己感兴趣的,激动人心的。其实可画的内容很多,关键在于能真实的反映生活,反映自己的真情实感。

艺术不仅仅是知识、技巧。艺术,说到底不过是个人情感的载体,而对于人类的情感的忽视,正是现代社会的弊端之一。

艺术是人们对美的创造,是人们心灵对美的感悟而营造的东西,它具有感性和理念的双重审美价值。艺术应当是纯粹的、感性的东西,它不应该受到人为的束缚和亵渎。可是在现实中,艺术经常受到人为的干扰,固步自封者喜欢把艺术固定化、神秘化,试图以绝对的理念和不变的规范来约定艺术,使艺术成为高高在上只供少数人享用的奢侈品,他们竭力地隔断艺术与大众的联系,使艺术成为孤家寡人的艺术,而其实脱离大众的艺术是缺乏根基的艺术,没有大众参与的艺术最终是没有生命力的。

艺术本应是宽容的,博大的,它以真诚和热情为基础,一切美的、能给人以审美愉悦的东西都应该包容。一切刻板的、唯我独尊式的思想才是不足取的。艺术,它应该是纯正的,它应该是出自人们内心的东西,因此任何以艺术为名而行亵渎之实的行为都应被人们视为不齿。

价值是艺术品的灵魂,艺术品是价值的寄存体,两者是同时酝酿,同时创造出来的,有了艺术品,价值也就客观地存在那里了。而艺术家的思想深度、美学品位和艺术技法、艺术表现能力的高低决定着被创造的艺术作品的总体价值的水平。

文化背负着不断创新的使命,艺术面临着不断更新的任务,不然就难以应对时代的挑战。但创新更新不是单纯追逐怪异荒诞,不应该以丑哗众、迎合低俗。

结论

一位艺术工作者,需要有一种慈悲的情怀,对人的深层的关爱,对人,对自己,对整个人类。更要有忧患意识,艺术不仅是情感的表达,也是情感的滋养。艺术研究需要精研穷究,需要特别关注和重视人的终极关怀。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发现真理,接近真理。

参考文献:

[1]朱超林.《创作之我见—关于油画艺术的思考》, 2008年

[2]孙家正.《艺术的真谛》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开学典礼上的讲话,2006年9月29日

[3]赵丽宏.《赵丽宏散文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

[4]郝雨.《文化消费心理的深层次契合》,深圳特区报 2008年7月24日

滕云,四川大学艺术学院2008级硕士;李乐,西南民族大学学生。

猜你喜欢

艺术品艺术家美的
打破平衡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美的校 美的人
食物也是艺术品
这美的朋友 这美的如画
艺术品被盗
Dolan Geiman 梦幻环保艺术品
炫美的花在这里悄然盛放
刘茜陶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