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代有关玄宗事迹小说盛行的社会文化因缘

2009-07-14

文学教育 2009年11期
关键词:开元玄宗事迹

张 丹

唐代(包括五代,下同)是文言小说的成熟期和黄金时代,尤其是唐传奇,在中国小说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他小说形式如志怪、杂事等也取得了长足进步。笔者通过对唐人小说的研读发现,唐代存在着大量描写帝王事迹的小说,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唐德宗等均是小说中的重要人物。而其中描写玄宗事迹的小说最多,质量最高。题类分布于传奇、志怪、轶事、通俗(变文、俗赋等)多种类型;既有单编又有作品集。可以说是一个非常丰富的艺术宝库。本文以整个唐五代有关玄宗事迹的小说为研究对象,主要考察唐代有关玄宗事迹的小说盛行的社会文化因缘。

一.唐代政治环境宽松

唐五代政治较为清明,思想领域较为自由,文士的思想束缚较少,个性得以充分张扬,因此他们敢于将本朝帝王事迹写入小说中。并且小说家敢于在小说中直呼帝王之名,而没有丝毫顾忌。《潇湘录·奴苍璧》就是这样,文中直接点出唐太宗、玄宗的名字“世民”、“隆基”,不仅如此,有些小说家还敢于在小说中讥讽武则天,如在《异闻录·韦安道》中将武则天称作“大罗天女”,让她在后土夫人面前“拜于庭下,礼甚谨。”。托名牛僧孺所作的《周秦行纪》,敢将唐德宗说成“沈婆儿”等。

究其原因,唐帝国受命于陈、隋荒乱衰微之后,自太宗始,便十分重视纳谏、兼听,广开言路,以巩固其统治基础。太宗以后的多数帝王,也尚能注意总结、借鉴先帝治国的经验教训。《邵氏闻见录》记载:“唐故事,天下有冤者,许哭于太宗昭陵下。”胸有积思,可以用文字自由表述,《容斋续笔》云:“唐人歌诗,其于先世及当时事,直辞咏寄,略无避隐。至宫禁嬖昵,非外间所应知者,皆反复极言,而上之人亦不以为罪。”作诗可以如此,小说当然也可以毫无避讳。当然,有唐一代,并不乏臣下因言获罪的事例,但总的看来,唐代政治环境比较宽松,人们享受着一定程度的言论自由,未出现宋代“乌台诗案”、清代“文字狱”那样的文化专制现象,唐代玄宗事迹小说中,指责、讽谕之词大量出现并得以流传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二.“尚奇”的创作追求

有唐一代文人普遍好奇,那时的文人经常聚在一起切磋诗文,各征异说,共话奇闻轶事,诸如艳情、神怪、豪侠、轶事等。许多传奇作者对此都津津乐道,如《郗鉴》言:“尝因会客,言及人间奇事。”(《全唐五代小说》)、《愈叟》:“因与友人数辈会宿,语及灵怪,始以其事说于人也。”(《宣室志》)等都描写了当时士大夫热衷于“宵话奇言”、“征异话奇”、“各征其异说”的社交生活。

唐玄宗正好有着传奇的一生,他从公元七一二年继皇帝位,直到公元七五六年下台,整整经历了四十多个春秋。他雄才大略,一手开创了“开元盛世”的伟业。而在他执政后期,迷恋声色,奢侈倦政,造成外戚专权,朝政日非,导致了长达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使唐王朝由鼎盛走向衰落。因而,唐玄宗成为唐代褒贬互见,毁誉参半,争论最多,传闻也最多的一个皇帝,因此受到了世人格外的关注。

不仅是其治理国家的先治而后乱给后世留下了无尽的话题,而且,他与杨贵妃的帝妃之情引起了世人更大的兴趣,《唐国史补·卷上》记:“玄宗幸蜀,至马嵬驿,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马嵬店媪收得锦靿一只,相传过客每一借玩,必须百钱,前后获利极多,媪因至富。”《唐阙史》“郑相国题马嵬诗”一条记:“马嵬佛寺杨贵妃缢所,迩后才士文人,经过赋咏,以导幽怨者,不可胜纪。”从中可见人们对玄宗与杨贵妃爱情的关注程度。

众所周知,玄宗非常信仰神仙道教,玄宗与道士有很多交往活动,如合炼金银、幻游异地等,这些事情都以其非同寻常之处引起了世人的好奇心。不仅小说家对这些内容很感兴趣,很多道教徒著书立说以弘扬道教,也借助小说这一形式,并多写玄宗对道教的痴迷和与神仙的交往以扩大道教的影响。很多文人作家也信仰道教,他们也写了很多与道教有关的作品,经常提及玄宗。这些情况均成为有关玄宗事迹的小说数量如此之多的重要因素。

三.怀旧心理

唐玄宗之一生,系于唐帝国的治乱盛衰,而唐帝国之治乱盛衰直接影响着唐人的悲欢苦乐,因此,玄宗其人其事极能触发文人的心灵。关于玄宗,《旧唐书》本纪称他:“性英断多艺,犹知音律,善八分书。仪范伟丽,有非常之表。”他以平定韦、武之乱的英雄姿态登上皇帝宝座,继位后任用贤臣、从谏如流,励精图治,使唐帝国社会安定,经济、文化全面繁荣,史称“开元之治”。唐史记载开元之盛云:“是时,海内富实,米斗之价钱十三,青、齐间斗才三钱,绢一匹钱二百。道路列肆,具酒食以待行人,店有驿驴,行千里不持尺兵。”(《新唐书》卷五十一)“于时,垂髫之倪,皆知礼让;戴白之老,不识兵戈。虏不敢乘月犯边,士不敢弯弓报怨。康哉之颂,溢于八紘。所谓‘世而后仁,见于开元者矣。”(《旧唐书》卷九)可以说开元盛世是中国封建历史上最令人神往的一个时期。尽管这种盛世局面的形成有其多方面的原因,但人们首先看到的是作为帝国象征的皇帝,都把玄宗作为开元盛世的缔造者、幸福生活的赐予者来歌颂。

经历安史之乱以后,唐帝国由鼎盛走向衰微,藩镇割据,战火连绵,宦官专权,党争激烈,国家陷入长期动荡不安的局面之中,唐帝国从此一蹶不振,大唐盛世的气象也从此一去不复返。我们知道,绝大多数的唐五代小说都是安史之乱之后的产物。生活于中唐以后的作家们目睹现实,不由自主地从心底期盼贤明君主的出现,追忆大唐盛世的辉煌,从而在小说中凝结为一种浓郁的怀旧心态,对唐玄宗及其开元盛世的怀念就是这种心态的集中体现。

以唐玄宗以及开元、天宝为创作背景的小说很多,小说集如《明皇杂录》、《次柳氏旧闻》、《开元天宝遗事》、《开天传信记》、《高力士外传》、《安禄山事迹》等,单篇小说如《长恨歌传》、《东城老父传》等。作家的怀旧心态突出地表现在对开元盛世气象的追忆和玄宗一生的治乱荣辱的传奇经历。在《东城老父传》中作者通过一个经历过开元盛世及安史之乱的巨大转变并曾为玄宗近臣的老人贾昌之口表达了对玄宗所开创的盛世的追怀。其他如《隋唐嘉话卷下》记:“十七年,丞相源乾曜、张说以八月初五今上生之日,请为千秋节。百姓祭皆就此日,名为赛白帝。群臣上万岁寿,王公戚里进金镜绶带,士庶结丝承露囊,更向慰问。”更是展现了一副盛事清平的景象,其中寄托了小说家的无限追忆和感慨。

四.寓意鉴诫

由于玄宗的特殊经历,使之成为一个有着很大鉴诫意义的封建帝王,很多人从他身上寻找政治和历史的借鉴,尤其是其后唐朝的君主和大臣。他们思考玄宗朝治乱兴衰的规律,以期使自己对国家的治理更为完善。玄宗之后的唐代君主和大臣就已经开始讨论这个问题。如《松窗杂录》中有德宗问李泌为何玄宗不察李林甫之祸,李泌为其解释,综述了玄宗前后二期的作为,非常公允,其文如下:

(德宗)常于便殿语及玄宗朝,尤惜谬用李林甫,因再三叹息重言曰:“中原之祸,自林甫始也。然以玄宗英特之姿,何始不察耶?”泌因奏曰:“……及东封之后,上每览帝籍,有自多之言。用声色为娱,渐堂阶之峻。故古语曰:‘贫不学俭而俭自来,富不学奢而奢自至。若以勤俭为志,则臣下守法,官无邪人。及嗜欲稍深,则政亦怠矣。故林甫善为承迎上意,招顾金玉,托庇左右,安国委相之迹如是,则百吏可知。是以杨雄言:昔武帝运帑藏之财,填庐山之壑,未为害也。今货入权门,甚于此矣。林甫未厌,仙客继之。昔齐桓以管仲存而霸业成,管仲亡而齐难作,则古人所讽见于深质。”由是泌屡以是非讽之,上怡然听从,似喜所得。因曰:“相才而又知书,吾高枕矣。”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明道辅教”的观念一直存在于小说家的意识中,如《大唐新语序》言:“事关政教,言涉文词,道可师模,志将存古”,就明确表达了很多小说家的创作观念。唐代有关玄宗事迹的小说中,有很多是对玄宗治乱兴衰的讨究和反思。如《开元升平源》是对玄宗统治前期国家升平原因的探讨,抓住了玄宗任用贤臣、虚心纳谏的作为。而《教坊记》则描述了玄宗设立教坊,每日耽于声色逸乐的生活情景,以及教坊中滋生的不良风气,作者在文末以很长的篇幅,不惜笔墨地表达了对玄宗以声色自娱而致荒政祸国的批评,以期引起后来者的注意。

综上所述,唐代之所以产生数量如此众多、了无禁忌的玄宗事迹小说,有着政治宽松、追求“尚奇”、怀念往昔、寓意鉴诫等多方面的社会文化原因。这些因素,既是小说作家完成创作的必要支撑,也是读者的认知欲念之所在,更是评论者应当关注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时人编校:《全唐五代小说》,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第一版。

2.《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3月第一版。

3.程国赋:《唐五代小说的文化阐释》,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1月北京第一版。

4.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5.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1999年8月。

张丹,石家庄经济学院人事处教师。

猜你喜欢

开元玄宗事迹
狡黠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学课件
来华景教徒与怛逻斯冲突之形成
与时俱进
李白《清平调词三首》析论
蒲松龄与喻成龙交往考辨
皇上面子也不给
柳下惠事迹考述
也说“开元”钱
“开元”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