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兰肯斯坦》叙事人称特点探究
2009-07-14张陆
张 陆
18世纪西方文坛上流行的文学样式是哥特式小说,它开始于1765年贺拉斯·沃尔波尔(Horace Walpole)创作的《奥特朗托城堡》,结束于1824年詹姆斯·霍格(James Hogg)的《一个获释罪者的秘密回忆和自由》。18世纪90年代,这种文学样式一度占据了主导地位。
哥特式小说有着其共同的哥特因素,这些小说通常发生在中世纪古老的城堡或老宅里,其内容经常是隐秘悬疑和捉摸不定的故事,这些故事传递给读者的都是神秘和恐怖。哥特式小说除了这些共有的因素外,每一部优秀作品还有着独特的文学特点。《弗兰肯斯坦》可以说是英国哥特式小说中一部里程碑似的作品,它的作者是女作家玛丽·雪莱(Mary Shelly),这部作品不仅是哥特小说中的力作,同时后人也认为它开创了科幻小说的先河。而“弗兰肯斯坦”(Frankenstein)一词更成为英语中的一个新词汇,可见这部作品的影响力之大之深。这部作品讲述的是科学家弗兰肯斯坦科学欲望极强,用尸体以电击的方法制造出一个生物,生物并没有自己的名字,仅仅被叫做monster。怪物生来丑陋,遭到身边人类的反感和排斥,孤独、苦恼、怨恨,一系列悲剧就此产生,最终以科学家弗兰肯斯坦的死去和怪物的自杀结束。故事蕴含了浓厚的哥特式因素和恐怖气息,而作者以其特有的视角和笔触赋予了作品深厚的内涵。
小说不仅在内容和寓意上吸引读者,它独特的叙事方法也是作品的一大特点,这主要表现在叙事人称上。这部作品以三个不同的第一人称来叙述,形成了一个三重的立体结构:最外层是船长沃尔顿写给姐姐的书信,里面记录了整个故事的始末,这一部分以沃尔顿为第一人称来叙述;中间一层是弗兰肯斯坦对船长诉说自己的经历,弗兰肯斯坦是这部分的第一人称叙述者;最内一层是怪物对沃尔顿船长的叙述,这也是在弗兰肯斯坦死后,怪物获得了话语权,进而讲述自己的经历,怪物是这部分的叙述人。在整个故事的结构中,三个层次分别用了不同的第一人称来叙述,构成了紧密的三重立体结构,也正是这种结构给作品增添了叙事的力量。
一.作品的第一人称叙事
叙事人称是作品的讲述方式,当作品选用第一人称叙述时,“我”就成为讲述故事的人。第一人称叙述者可以自由地游走于故事的世界之中,能够接近其他的故事角色,就像生活中一个人接近其他人一样,这就给了读者一种很强的真实感,读者可以跟随叙述者一起体验故事发展的全过程。在《弗兰肯斯坦》中,三层结构都采用了第一人称叙事,三个叙事者娓娓道出他们的故事,对话也好,陈述也罢,内容都是自己的经历,这样就使得一个哥特式小说成为好似发生在某人身上的真实事件一样,读者会获得很强的真实感和共鸣。真实感强正是这部作品采用第一人称叙事的结果之一。
作品选择第一人称叙事也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叙述人是故事的参与者,因此“我”没办法叙述“我”没有参与的事件,也很难了解其他主人公的心理,除非从其他客观途径获得信息,这样就会对叙述产生不便,使读者在信息获得上出现空白。但恰恰是这种局限给《弗兰肯斯坦》这部作品增添了更多的哥特式因素。哥特式作品的一大特点就是悬念迭起,神秘感强。《弗兰肯斯坦》成功地达到了这种效果。这可以用接受——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中的“召唤结构”来解释。“召唤结构”是伊瑟尔(Wolfgang lser)最早提出来的。“作品本身既不等于本文,也不同于本文的实现,它必须被确定为两者之间的中途点上。”[1]这一理论指出作品中的“空白”都是有一定作用的,是对读者进行思考的邀请,“空白虽然指向文本中未曾实写出来的或未曾明确写出来的部分,但本文已经确实写出的部分为它提供了重要的暗示。”[2]所以这种空白不是虚设的,而是有一定功能的特殊结构,这种结构就是“召唤结构”。这种“空白”结构能够有效地制造悬念,吸引读者的兴趣,激发读者进行思考,使其用自己的想法来对作品进行填充和补全。在故事发展过程中,作者以一系列符合逻辑的“空白”引领读者走进作品,最终完成对作品真实意义的展现。《弗兰肯斯坦》这部作品中使用第一人称叙事,这就决定了作品中会有很多由于叙述人称而引起的“空白”,三个叙述者分别诉说自己的经历和想法,在叙述过程中都出现了他们所不知情和不了解的盲点,这些盲点也构成了一个又一个悬念,在增强哥特式因素的同时也促使读者进一步阅读去寻求作品的真实意义。
因此作品的第一人称叙事方式增添了作品的真实感和悬念感,完善了作品的意义构建。
二.作品叙事人称上的转换
《弗兰肯斯坦》这部作品的结构是立体的,这里所说的立体是指在作品中作者转换了叙事人称。这种叙事人物上的转换,这种层层叠加的立体结构在作品中起到了独特的作用。前文讲到第一人称叙事会产生一些“空白”和盲点,而其并未成为读者阅读的障碍,这也正是得益于这种三人分别叙述的结构。当每个叙述人叙述到自己未经历的事件时就会产生“空白”,而这种“空白”则会在下一个叙述者的讲述过程中得到弥补。弗兰肯斯坦在和沃尔顿船长诉说他的遭遇时,并未讲出怪物为何要伤害人类,而这个疑问在怪物的自述中却得到了解答。怪物怨恨弗兰肯斯坦答应再创造一个同伴给他但却失信,这里的缘由也由弗兰肯斯坦的叙述讲明。正是这种转换叙述人称的写作方法,使得三个叙述人的叙述部分在内容上互相弥补,使故事讲述得更加清晰,读者产生的疑问也巧妙地得到回答。
作品叙述人称上的转变会引起叙述视角上的转变,从而直接影响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而这种角度则是可以帮助或是左右读者定位自己的道德关怀的。读者在进行阅读时,会产生阅读经验,使得自身拥有一种特定的情感状态。当弗兰肯斯坦作为叙述人的时候,他讲述的是怪物如何被创造,如何逼迫他追踪到此并奄奄一息,而沃尔顿船长一开始就把弗兰肯斯坦当作自己的朋友,因此他的叙述也是具有倾向性的,这就会使读者产生对弗兰肯斯坦同情,对怪物憎恨。而到了怪物的自述部分,则写明了他的遭遇,这又不免使读者站在怪物的立场上去思考,而把怜悯和理解投向怪物。读者在情感上的倾向或跟作者的想法一致或矛盾不一,但正是这种参与性使作品获得巨大的张力使得阅读能够继续,在读者情感的转变过程中会期待着进一步进行阅读。这种转换也使得读者的道德关怀一步步得到定位,最终理顺自己对作品意义的认知。因此作家这种转换叙述人称的写作手法无形地帮助了读者对整部作品主题的理解。
这种叙述人称上的转换使作品立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故事客观的发生发展,读者主观的情感定位都变得更加清晰。
《弗兰肯斯坦》这部作品中的第一人称叙事和叙事人称上的转换是这部作品在写作方法上的一大特点。选择第一人称叙事,凸显了作品哥特式的风格,作品的意义得到明确;叙述人称上的转换使整个故事条理清晰,主题得到彰显。因此这部作品在叙事学上的成功也是整部作品成功的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伊瑟尔.《本文与读者的交互作用》[J].上海:上海文论 1987(3).
[2]邱运华.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Marry Shelly,Frankenstein [M]. Airmont Publishing Co.Inc.1963.
[4]Marry Shelly,Introduction of Frankenstein [M].Wordsworth Edition.1996.
张陆,女,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