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饲养中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2009-07-13王长荣等
王长荣等
虽然奶牛养殖发展模式由数量效益型转向质量、技术、规模效益型,牛群品质得到大幅度改善,但其中存在的饲养技术问题不容忽视。
1面临的问题
1.1配种困难
配种困难造成产犊间隔延长,繁殖效率降低,直接损失包括:增加单胎产奶量,但是增加了奶牛的低产期维持时间,从而降低了全寿命周期的产奶量:后备牛出生减少,可更新、出售数量减少,牛群改良速度降低;繁殖障碍淘汰率增加,挤占低产牛淘汰指标,也增加了后备牛培育成本;配种次数、检查、治疗费用增加,提高繁殖成本;造成了奶期延长和奶牛肥胖,增加代谢疾病发病率。
除遗传因素造成的器官结构与功能异常不育外,营养问题应当是造成配种困难的最深层最主要的原因。无论是子宫疾病还是卵巢疾病,都与营养不平衡或缺乏有关。因此饲养技术是提高奶牛繁殖效益的关键。
1.2产奶量不稳定
影响奶牛产奶量的因素很多,最主要的因素仍然是饲料、饲喂技术。奶牛日粮营养供给水平、营养物质平衡状况直接影响其干物质采食量和营养物质摄入量,进而影响瘤胃功能和其他生理代谢机能,最终影响各项生产性能。营养对于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是渐进性的,当生产性出现明显变化时,说明其自身的调节机能已经没有能力补偿营养供给造成的损害,某些生理机能已经受到破坏或者无能为力。
1.3奶成分
主要是乳蛋白水平波动,乳脂偏低导致干物质产量减少,在规模养殖场和集中挤奶的养殖小区都普遍存在。酒精阳性乳也是夏季经常出现的问题。
目前,乳脂的降低主要是日粮纤维(有效纤维)不足造成的。调查发现,实际饲养过程中,几乎所有饲养场(户)都没有对奶牛干物质采食量(DMI)进行过测定,特别是饲草的进食量。这就造成奶牛饲草摄入量永远是个未知数,日粮构成和营养供给量也是不清楚,营养物质摄入量不可能与营养需要量一致。经验和估测造成的饲喂误差超过了奶牛日粮构成的合理范围,使其长期处于营养失衡的压力之中。
饲草不足、精料过多造成的酸中毒和亚急情酸中毒,引起奶牛营养代谢机能的紊乱,亚临床代谢性酸中毒导致乳脂率降低,也会改变营养物质摄入比例,导致能量代谢负平衡的发生,致使奶牛利用体脂和合成乳蛋白的生糖氨基酸供能,减少了合成乳蛋白的原料供给,引起乳蛋白降低。
日粮组织、饲喂中存在的结构不合理、营养不平衡引发的亚临床酮病与急性瘤胃酸中毒交互作用,是造成乳成分变化的根本原因。
2解决对策
2.1干乳期奶牛饲养
坚决使用精补料饲喂干乳期奶牛,保证日粮精粗比接近50:50或40:60,控制精补料饲喂量,保证奶牛膘情和食欲,注意在产奶中后期抓膘。
如果在干乳期恢复膘情,容易造成奶牛过渡肥胖和胎儿体重过大。肥胖奶牛在围产期食欲降低过早,往往带有慢性瘤胃酸中毒,瘤胃功能异常,微生物构成以消化精饲料的细菌为主,粗饲料消化能力降低。长期食欲不振,导致能量摄入不足,从而使奶牛在围产期产生亚临床酮病或临床型酮病的发病率增加。酮病持续1星期以上,会通过对中枢神经的麻醉,导致肌肉(骨骼肌、平滑肌)收缩力下降,进一步降低食欲,加上饲喂不当,会继发瘤胃酸中毒。严重时,造成钙代谢异常,加剧肌肉收缩力降低程度,从而引发难产、胎衣不下、真胃移胃和产前产后瘫痪。
2.2围产期奶牛
注意国产期奶牛食欲状况,掌握粗饲料进食量这个采用引导饲养的基础,控制精补料加料速度,使用各种技术手段改善奶牛食欲、增加营养摄入量。
围产期补饲的观点已被多数奶牛养殖户接受,但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存在偏差。精料过多、增加过快容易增加瘤胃酸中毒的发生率,造成前胃积食,前胃弛缓和急慢性酸中毒,引起采食量迅速下降,导致诱发酮病(临床或亚临床)。持续的酮病会进一步降低采食量,特别是饲草采食量,加剧瘤胃酸中毒程度。
产后奶牛食欲不振,可以采取增加日粮营养浓度的措施改善奶牛营养平衡状况。对新产奶牛的粗饲料采食量,尽量采用优质粗饲料。
2.3高峰期奶牛饲养
努力达到最大干物质采食量,严格控制精粗比例范围和高精料日粮饲喂时间,采用优质饲草改善日粮结构,注意日粮营养成分的精粗平衡,及时纠正代谢疾病。
在奶牛过肥、食欲不振或者饲喂技术不佳等情况下,主要危害是掉膘过快、存在临床性或亚临床酮病。应当根据精料、饲草食欲降低程度,体重降低幅度、持续时间,产奶量变化方式以及表现出不同的病理状况,判断奶牛代谢疾病类型。如果仅精料采食量降低,说明瘤胃酸中毒是根本病因;如果同时伴有饲草采食量降低,则必须结合分析干奶期、围产期饲喂状况和表现,才能准确判断奶牛状况。但是瘤胃酸中毒、酮病是奶牛围产期和高峰期最常见的疾病,肯定会影响奶牛产后生产、繁殖性能。
2.4代谢疾病检测控制
代谢疾病高发是高产奶牛饲养过程较严重的问题。建立奶牛代谢疾病防控体系,推广实用有效的检测方式,规范其防治措施,增强防治技术研究是改善奶牛营养代谢状况的整体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