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板桥家书》中的语文学习

2009-07-13沈玉荣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09年9期
关键词:板桥郑板桥教育学

沈玉荣

中国语文教育源远流长,如果从甲骨文、钟鼎文的商代算起。有三千多年文字可考的历史。中国语文教育独立设科始于1903年,迄今百年。可以说,中国语文教育的历史既古老又年轻。语文教育学经历了由教授法——教学法——教学论——教育学的科学发展过程。中国的语文教育学,深深地扎根于中国的土地之上,体现了中国语文教育的特点。因此,发掘和整理汉语文教育的理论遗产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只有尊重汉语文教育的传统经验,正视这种历史积淀,才能总结中国语文教育的科学规律,才能使中国语文教育成为中华民族奉献给世界的文化遗产。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千年古镇众多,地方文史资源丰富。有效地开发这些资源可以极大地丰富语文教育研究的内容。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是“扬州八怪”的杰出代表。其诗、书、画号称“三绝”,其名蜚声中外。本文在这里着意提出,郑燮曾经有多年的语文教育工作经历,自身又是一位优秀的语文学习者。对语文教育尤其是语文学习,板桥先生有他独到的见解与心得。这些内容多散于《板桥家书》之中。

本文拟以《板桥家书》为依据,从中概括解析若干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以期“古为今用”。

一、诵读积累重基础

“跟中了了,心中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人,愈往而不知其所穷。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苦之,坡哂然不倦。”

——《滩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每读一书,必千百遍。舟中、马上、被底……皆记书默读也。”

——《板桥自叙》

郑板桥十分重视诵读这种语文学习方式。所谓诵读,是通过放开声音反复读直到熟练地记住并准确理解为止。诵读的作用,一是通过反复读,加深理解和领会;二是加强记忆,丰富储备。古人学习,主要靠自己诵读。“书声琅琅”一词是古人形容学堂学习气氛浓厚的,足见诵读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

二、循序渐进有辨别

“《四书》之上有钛经》,《六经》之下有《左》《史》《庄》《骚》,贾、董策略,诸葛表章,韩文、杜诗而已,只此数书,终身读不尽,终身受用不尽。至如《二十一史》,书一代之事,必不可废。然魏收秽书;宋子京《新唐书》,简而枯;脱脱《宋书》,冗而杂……”

——《焦山别峰庵雨中无事书寄舍弟墨》

郑板桥将学习内容,按其内容结构和关系,订出合理的计划,有步骤有次序地进行学习。反对读书贪多求快,反对杂然并进。提倡有辨别,提倡钻研。认为只有如此,才能学有所得,终身受用。

三、钩玄提要明糟义

“即如《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反覆诵观,可欣可泣,在此数段耳。若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非没分晓的钝汉!更有小说家言,各种传奇恶曲,及打油诗词,亦复寓目不忘,如破烂橱柜,臭油坏酱悉贮其中,其龌龊亦耐不得。”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郑板桥主张学习要抓住主要矛盾,探求书中的精神实质。知识浩如烟海,读书虽然要仔细认真,字斟句酌,但并非书中所有的内容都要记于脑中。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讲究方法、提高效率方是成功之路。

四、出入阙疑求创新

“诚知书中有书,书外有书,则心空明而理圆湛。岂复为古人所束缚而略无主张乎?岂复为后世小儒所颠倒迷惑反失古人真意乎?”

“总是读书要有特识,依样葫芦,无有是处。而特识亦不外乎至情至理,歪扭乱窜,无有是处。”

“人谓《史记》以《吴太伯》为《世家》第一,《伯夷》为《列传》第一,俱重让国。但《五帝本纪》以黄帝为第一,是戮蚩尤用兵之始,然则又重争乎?后先矛盾,不应至是。总之,竖儒之言,必不可听,学者自出眼孔、自竖脊骨读书可尔。”

——《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三书》

郑板桥深谙“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的读书之道。既能深入书中细细钻研,认真思考,以求真谛;也能不受书中思想束缚,有所怀疑,有所改造,有所创新。

郑板桥先生曾言:“几篇家信,原算不得文章,有些好处,大家看看,如无好处,糊窗糊壁。覆瓿覆盎而已……”板桥先生的坦诚令后人感动,催今人奋发。

猜你喜欢

板桥郑板桥教育学
陆海之纵
浅析我国当代教育学改革的策略
板桥善诵
板桥河
教育学信条
Analysis of the activation strategy of high school students’English language potential
郑板桥劝学
及时雨
寻找把教育学托上天空的彩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