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少年儿童足球运动员的培养应回到学校

2009-07-10李克栋陈海滨

西部教育参考 2009年1期
关键词:足球学校教练员足球运动

李克栋 陈海滨

一代伟人邓小平同志曾指出:足球应该从娃娃抓起。一个国家的足球运动水平,最重要的是普及程度,关键还在于中小学的开展。然而中国足球从1994年开始职业联赛以来到今天,青少年儿童参加足球运动的人数却越来越少。曾有“足球教父”之称的我国优秀教练员张引讲:“中国足球的人才培养体制出了问题,想出人才越来越难了。”目前我国足球运动员培养的主要途径靠足球学校或足球俱乐部,它构成了我国足球运动员后备人才的培养基地。在国家队和国奥队及各俱乐部踢球的球员,都是从这一模式中培养出来的,最高峰时在中国足协注册的球员达85万人之多,足球学校有4300多所,平均每场比赛的观众在3万人左右。近几年由于中国职业足球联赛形象很差,曾发生了多起血案,球员负面新闻太多,被淘汰下来的球员已经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的一部分。很多家长已不愿让孩子吃这碗饭,造成了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人数的大幅下降。目前,在中国足协注册的球员不到3万人,足球学校也下降到目前的20所左右,观看比赛的观众每场平均不到2000人。在参加2008年南非世界杯预选赛亚洲区20强小组赛比赛和29届奥运会小组赛中,中国队均被淘汰出局。创造了自1957年第一次征战世界杯以来小组赛的最差成绩,使中国足球在亚洲降至三流水平。中国足球的兴衰实际上也代表了中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培养状况的好坏。如果不尽快改变这种培养模式和培养途径,不远离这种培养环境,中国足球将不会有明天。从中国职业足球这十几年的经历来看,这种脱离正常教育,忽视青少年儿童人格发展的足球学校培养模式是失败的,是不需要继续加以推广的。

足球运动员从八至九岁参加训练到培养成才需要经过多年层层衔接的培养和磨炼,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交往最多的是体育系统内部的同伴群体。同伴是他们人格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少年儿童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都会受到同伴和教练员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及周围环境的影响,他们思想品德形成和人格铸成的过程中同伴的影响越来越大。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角度看,同伴群体是孩子行为强化的源泉,孩子的行为如果受到同伴的鼓励和赞赏,他们就保持这种行为,如遭到同伴的反对,这种行为可能就会消退。他们从同伴那里接受信息,又从同伴那里获得同龄人对生活,对社会,对人,对事的看法和态度,这是青少年人格发展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过程。在足球学校学习的孩子多以身体条件为基础,部分学生不爱学习,对学习文化课没有兴趣,认为学足球就是玩,不用动脑子,将来还可以出名或赚大钱。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文化课形同虚设,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似乎没人认真对待文化知识的学习。课堂上,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玩,这已是司空见惯的事实。毕业时有的学生连初中甚至小学文化程度都达不到。这种从小就脱离了九年义务教育,完全忽视文化教育和青少年人格发展的培养模式造成了一部分文化素质不高的球员在获得高收入之后更加难以控制自己。这些有钱无素质的球员很容易招惹一些不必要的是非,他们把不良的习惯带到赛场和社会上,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的一部分。在少年儿童足球运动员的培养过程中,教练员不仅仅扮演着传授运动技能,提高运动成绩的教练角色,还需要照顾他们的日常生活和教育等大量工作。因此,体育系统内部的环境和教练员自身文化素质及业务能力的水平,是影响运动员人格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教练员不但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素养,更应该具备良好的人格魅力。但是,足球学校的大部分教练员多数也是运动员出身,青少年时期也缺少了许多文化理论的学习,造成了教练员综合素质低下,因而也限制了学生对新鲜事物的理解能力和认识上的升华,使他们缺乏最基本的文化素质和科学训练手段。所以,这些教练员只能靠自己踢球时教练员所传授的那些技术和自己积累的经验来指导训练。在急功近利思想的指导下,教练员为了赢球不择手段,改户口、以大打小成了取胜对手的主要途径;造成了只教技术,只要成绩而忽略思想品德教育和培养的倾向。他们的一言一行给少年足球运动员在成长过程中思想品德的形成和人格魅力的发展起到了消极的作用。教师往往是青少年崇敬的对象和学习模仿的榜样,他们不仅从教师那里学习知识,而且学习怎么做人。教师的思想、信念、对事物的态度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的人生观及人格特征的形成。我国足球运动员普遍存在着文化素质低下的问题,致使比赛中缺乏应变能力和智慧性反应。随之而来的是在重大比赛中出现心理活动不稳定的现象,由此出现遇事不冷静、不服从裁判、鲁莽行事而不计后果的行为,最终受到裁判员的严厉处罚。队员在场上常犯的低级错误都充分体现出队员缺少文化修养,缺乏智慧,缺少运动员自身应有的体育精神和人格魅力。由于文化素质低,无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也造成了球员敬业精神不强,从而导致训练怕吃苦,打架斗殴,夜不归宿等违纪事件的屡屡发生。成人运动员的种种劣迹,影响着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对事物的看法和人格的发展,他们会去学去做。国内学者的研究表明,一些独特、具体的生活事件能够引起青少年心理反应,进而影响青少年的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

综上所述,从目前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培养模式和培养途径看,这十几年的实践已经证明,这种脱离正规教育的培养模式,加之混乱的足球大环境的影响,不利于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人格的发展,很难培养出高水平、高质量的足球后备人才。在2007年“足球·劲体育”组织的足球记者团在《中国足球人口调查》报告一文中谈到,他们走访了全国十八个城市,一百多所足球学校,调查了辽沈和广东等足球重点城市,得出的结论是:“让足球回归学校是最好的、最现实的、也是最节省成本的培养人才手段。”像美国的NBA、韩国、日本,都是从小学到大学,然后接受职业队来挑选,日本国奥队70%是高中生,30%是大学生。韩国国奥队90%是大学生。韩国足坛认为:“要培养优秀的球员,就需要有优秀的教育,为了优秀的教育,就需要培养优秀的教练员,优秀的球员不一定成为优秀的教练员。即使是再优秀的球员,也需要接受正规的教育和培训后才能走上教练岗位。”而我们的职业球员有的连小学都没有毕业,我们的教练员也是由球员转化而来的,这就是我们在培养球员和选拔教练方面与其他国家在认识上存在的差距。荷兰人培养青少年球员的“足球哲学”理念是:“获胜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踢出好的足球。”英国的利物浦足球俱乐部选才的方法很值得我们借鉴:普通的中、小学生放学后就可以去那里接受梯队教练员的训练,丝毫不影响他们的学习,到了一定年龄后,才把优秀的孩子吸收到职业青年队里。这些都与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从小培养的目标有着完全的区别。我们在从青少年儿童训练开始就追求成绩思想的指导下,才导致了中国足球滋生了诸多的问题。我们现在的这种培养模式和培养途径,既保证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又造成了大量人才资源的浪费,并且对青少年儿童人格特征的发展具有消极的影响。青少年儿童球员从小就脱离了正常的生活、正常的教育,一旦被淘汰下来,步入社会后将会处处碰壁,因为,他们除了会踢球之外什么都不会,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的一部分和中国足球运动的牺牲品。前国家队教练金志扬先生说:“中国足球的最大问题在于教育的忽视,而体育应该回归教育。”2007年亚洲杯中国足球队小组未出线,教练组普遍认为:“国足最终失败,是由于队员的意识、位置技术和个人能力不足,导致球队防守出现了问题,造成失败。”曾有专家指出中国足球运动水平不行可能与中国球员智商有关。广东省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师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肖计划说:“中国足球屡遭挫折,可能与一些运动员空间智商低、定位能力和捕捉动作能力差有关。”因此,他建议国内也可参考国外,对运动员进行智力评估。昔日的中国足球名将申思、祁宏,退役后在上海办了《幸运星足球俱乐部》,在上海各区足球传统小学都设了分部,小球员每天在学校正常读书,放学后参加一个半小时的训练。如果文化成绩达不到要求,球踢得再好也要暂时调整出队,等文化成绩跟上了再回队训练。祁宏讲:“小孩现在可能还不懂事,其实文化学习对开发大脑很有好处,不说别的,书读好了,领会教练意图就比别人深,自己在场上的判断能力也会提高。”老国家队的球员通过他们的亲身体验真正认识到了文化知识对足球运动员的重要性。足球运动是一门科学,它需要用文化知识做基础,有了文化知识,队员才能用科学的眼光去理解问题,领会战术意图,在比赛中才能做到有修养有理智地处理问题,才能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华,在场上做到随机应变,打出多变的战术。在2007年全国青少年足球发展工作研讨会上,中国足协副主席杨一民说:“近些年决策者没有给处在最基层的足球学校以足够的关注与扶持,一些足球学校办学动机不良,教练员水平不高,难以培养出好苗子。”在《中国足球人口调查》调查组连续六周的专题调查后,无论是青训工作的具体执行者,还是各级足球管理机构,都重新把目光聚焦到校园中来。说明目前我们已经认识到我国这种脱离文化教育自立门户的培养模式是行不通的。我国后备人才的培养还应该回到学校,回到校园中来。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形成一个阶梯式的培养体系,垒起坚实的“金字塔”塔基。这种培养模式既不浪费人力财力资源,又能更好地选才,育才,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改变我国足球运动目前这种恶性循环的生存状态,提高我国足球运动员后备人才的培养质量。

(本文作者单位:兰州城市学院体育学院、兰州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足球学校教练员足球运动
快乐足球
新型足球学校不是一所真实的学校 而是一个足球学校的概念
重庆市击剑教练员从业满意度调查分析
足球特色学校学生体质状况的研究探讨
中职体育教学中有效开展足球运动的研究
世界杯
乡镇“足球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
合肥市击剑青少年后备人才教练员现状分析
河北省国家奥林匹克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教练员队伍状况研究
幼儿园引入足球运动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