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构建“外语教学+文化教学+二语习得+文化习得”四位一体的教学体系
2009-07-10盛敏
盛 敏
摘要: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如何?我们在教学中应如何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这两个问题一直是我国外语教学,特别是对外汉语教学界注意探讨的重要问题。本文首先讨论了外语教学中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以及同步学习语言与文化的重要性。然后依次谈论到外语教学、文化教学、二语习得、文化习得各自得涵义和相互关系,最后提出构建“外语教学+文化教学+二语习得+文化习得”四位一体的教学体系,把语言学习与文化学习结合起来,以便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外语教学界,特别是对外汉语教学界中关于文化教学的问题。
关键词:外语教学;文化教学;二语习得;文化习得
中图分类号:G63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09)02-080-03
作者:盛敏,湖南农业大学教师;湖南,长沙,410128
引言
语言与文化的“天然”的关系,是客观存在的,它不因人的主宰而处在世界扑朔迷离的变化中,世界人民总是越来越接近,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人类休戚相关的感觉越来越强;与此同时,中国一天比一天强大,中国的作用越来越大。因此,我们中国人学外语,特别是外国人学习汉语,其意义远远超过单纯的语言学习,而应当同促进人类的发展,团结与进步联系起来,同促进各国人民的经贸联系和文化交流联系起来。专就外国人学汉语而论,我国有经验的学校和教师总结出来,要让外国学生真正学好汉语,光在教学技巧上作文章,还是不行的。必须注重教学内容,必须让他们了解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中国的社会风习。同样,中国人要学好外语,也应该了解外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风习。因此,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一、孪生的兄弟:语言与文化
(一)语言与文化的密切不可分的关系,可以说是天然形成的。
人类从产生开始,语言和文化就被同时创造了出来。世界各民族的发展史告诉我们: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是同龄的,二者宛如一对孪生同胞兄弟姐妹一样,相依为命,同兴衰,共存活。两者互相影响,又互相促进,民族的乳汁哺育着它们,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二者凝结的牢固度,真可谓牢不可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类、社会、语言和文化一开始就是四位一体出现的。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生活,都用一种语言进行交际,其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宗教礼俗、思维心理等,无不深深地烙印在历史的轨迹上。而语言储存着前人全部的劳动和生活经验,她记录着民族的历史,反映着民族的经济生活,透视着民族的文化心态,蕴涵着民族的思维方式,标志着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可见,语言和文化这对“孪生兄弟姐妹”始终共同服务于人类、社会,在历史的长河中,结成相辅相成的关系。
观意志为转移。正是基于两者之间有着上述的关系,因此,人们学习第二语言和第二文化时,就必须同步并进。语言学习,不能独立于文化学习之外:同样,文化学习,也不能独立于语言学习之外,人为地先语后文,或先文后语,厚语薄文,或厚文薄语,都是违背语言和文化之间地内在关系的。
二、外语教学与文化教学
(一)外语教学
根据跨文化交际能力结构体系分析,外语教学至少应包括语言内容、言语技能、交际能力和文化悟力四个方面的内容。
教学内容的范围和层次问题实际上是教什么的问题,它不仅应当包括语言内容的选择,编排和讲解,而且更应当包括言语技能和交际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以及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和熏陶,因此它不仅包括怎样传授语言内容,而且还必须包括怎样训练言语技能和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包括采用何种方法和哪些步骤来传授文化背景知识,尤其要研究怎样把四者有机结合起来。语言知识的传授,言语技能的训练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气力,而交际能力的培养合文化悟力的注塑更非一蹴而就之事。他们既有一定的相关性和一致性,又有一定的相互制约性和独立性。
(二)文化教学
在我国,“文化教学”的正式提法最早见于21世纪90年代初语言与文化研究的相关文献之中(胡文仲,1992;李润新,1994)。近20年来学术界和教育界对其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新的共识。文化教学的内涵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学科有其不同的解释。近年来,我国外语教学界对文化教学的认识是:在外语教学的语言教学过程中移入所学语言国相关文化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过程,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同时也包括开设与语言教学有关的语言文化专业课程。文化教学在外语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表现为:
1、文化教学可作为外语教学的基本原则;
2、文化教学可作为外语教学的有效手段;
3、文化教学可作为外语教学的重要手段;
4、文化教学可作为外语教学最主要的方法。
文化教学可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文化教学通常是通过所学语言本身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的,学生可以通过语言获取所学语言国的人文、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社会制度、生活方式、风土人情、社会传统、民族习俗、言语礼节以及民族心理、伦理道德、行为规范、传统观念等一系列知识,从而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发生“优化”。
(三)外语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
根据外语教学的“本体性”和“文化教学”的“辅助性”特点,两者之间的关系具有同步性、互补性和兼容性的特点。
所谓同步性,一方面指,外语教学与文化教学的过程是同步进行的,在第二语言教学的同时进行第二文化教学;另一方面,还指语言学得和习得机制是协调一致的,同时共进的,即我们在学得和习得第二语言的同时,也学得和习得了该语言所包含的文化。
所谓互补性,是指外语教学和文化教学是互为条件,互为补充的。从互为条件上看,离开了语言教学,文化教学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就会成为无米之炊,无本之源;从相互机制看,外语教学是文化教学的基础和必要条件,而文化教学又能“反作用”于语言教学,拓展语言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有效提高外语教学的质量。
所谓兼容性,是指教学过程的实施和教学目的的达成,必须把外语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使其达到“有机化合”的效果。语言是“符号的文化”,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而文化则是包括符号文化在内的“人化”。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相互兼容,又相互制约,不可分离。国内曾有学者用化学公式形象比喻外语教学和文化教学相互兼容的这种关系:外语+文化+教师(催化剂)=外语交际能力 (有机化合物.李润新,1994)
三、二语习得与文化习得
(一)二语习得
美国学着Ellis 把第二语言习得概括为: “在自然的或有指导的情况下通过有意识学习或无意识吸收掌握母语以外的一门语言的过程。”(Ellis,1985)具体地说,第二语言习得既包括在第二语言环境下通过和本族语者直接交往而自然学会的第二语言环境下通过老师的传授而学会的第二语言。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不同于一般的外语教学研究,长期以来,外语教学的重心基本上都放在教师“如何教”的问题上,外语工作者研究的主要问题是教学法问题。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就是对学习者学得和习得以及使用第二语言的内在过程进行分析,使外语老师更多更好地了解学习者,深刻认识外语学习的本质和过程,进而研究学习策略,保障外语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具体地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习得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
2、习得者的语言输入对习得过程的影响;
3、语言习得的顺序;
4、目的语中的社会文化因素对习得过程的影响,它们是如何习得的;
5、习得者个人差异,如年龄、智力、动机等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
6、习得者语言输出中错误的分析。
(二)文化习得
与第二语言习得不同,一般而言,第二文化习得是一个业已存在的系统的扩展,而非发出一个独立于母语文化之外的新的系统;也就是说,第二文化习得是不断把新的知识融入一个业已存在的系统的过程。
根据Libben&Lindner;(1996)在德裔加拿大人中间所作的一项跟踪调查,第二文化习得大体上存在以下四种典型的习得方式:
1、习得不存在问题或困难的部分,即习得者往往倾向于把第二文化表层部分或新异方面包容进他们的“文化空间”就像在习得母语时不断把新的文化知识和经验包容进来一样自然;
2、习得者在两种文化之间进行取舍和选择(或是“取”第一文化而“舍”第二文化,或是“取”第二文化而“舍”第一文化);
3、习得者将第一文化与第二文化融合,即习得者把第一文化的观念用于对新的第二文化相关部分的理解中,旧的观念的一部分与新的观念的一部分相互交融;
4、“场合化”的习惯方式,即习得者在习得新的文化观念的同时,仍然保留第一文化的相关观念,在使用过程中,分别将两套观念运用于相应的不同场合,这种“场合化”的习得方式既可见于简单的文化行为的习得也可见于因与第一文化矛盾而难以融合的文化观的习得。
(三)二语习得与文化习得的异同与关系
二语习得和文化习得存在着共性:两者都包含了知识系统的“内化过程”。语言是有系统性的,我们可以清晰地分辨不同国家或民族的语言,并描写它们的各个系统,诸如语音、词汇、语法、语义等。文化也是有系统的,我们可以按照地域差异把它分成不同的地域文化系统,如“中国文化”、“美国文化”等;也可按照不同的表现形式把它分成“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或是“表层文化”和“深层文化”,或是“公开的文化”和“隐蔽的文化”等。
两者之间也存在着差异:首先是由于文化隐蔽层的存在使得文化习得难度更大;其次是因为文化的排他性,第二文化的表层习得容易,深层习得难;“边缘文化”习得容易,“中心文化”习得难,而外语则通常被人们视为一种对外交流的工具,不易遭到排斥;再次,第二文化习得的外部环境也可能成为导致习得困难的一个因素,第二文化往往是新异的,不少方面都很难被习得者所在的社会认同或接受,文化习得比二语习得面临的社会阻力要大得多。因此,文化习得比二语习得的难度大得多。
四、构建“外语教学、文化教学、二语习得、文化习得”四位一体的教学体系
戚雨村(1992)曾指出,“外语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交际的人才。”因此,构建语言与文化并重的教学体系,即实行“外语教学、文化教学、二语习得、文化习得”四位一体的模式对于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外语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构建四位一体教学体系,既要注意体系构建的科学性,又要着眼于这一体系在外语教学实践中的可操作性。这里,笔者提出以下几条原则:
1、抓住重点,不应细大不均。要避免简单罗列中外文化对比的种种细节,而不加以系统的科学考察,要系统归纳影响到外语交际能否有效进行的跨文化因素以利于教学实践的操作;
2、注意语言体系与文化体系的密切联系;
3、既要重点对比中外文化的不同之处,也要指出他们的共通之处;
4、构建一个多元开放式体系,尽量少做规定式的构建,以免让学生形成“文化定势”的倾向。
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它应涵盖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1、跨文化交际模式;
2、目的语文化背景知识;
3、目的语的民族心理、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
构建“外语教学、文化教学、二语习得、文化习得”四位一体教学体系尽管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但它不仅可以促使语言和文化研究更具有系统性,而且有利于外语老师和学生对文化进行系统的教学,进而提高学生运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这一体系的构建成型,必将促进我国外语教育,特别是对外汉学中文化大纲,文化教科书等方面的制定,消除我国外语教学中的积弊,提高外语教育水平,促进中国与世界其他各国文化交流,建立多元化人类文化,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陈申.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1
[2]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面面观.[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5]金惠康. 中国英语.[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6]陆全.论外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教育.[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4.(5)
[7]林汝昌.外语教学的三个层次与文化导入的三个层次.[J].外语界.1996. (4)
[8]刘润清.高等英语教学改革笔谈之一.[J].外语教学与教学. 2003.(3)
[9]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 问题与对策.[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10]王立非.现代外语教学论.[M].上海外语出版社.2004
[11]王振亚.语言与文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2]许力生.跨文化交际能力问题探讨[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0.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