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知识分子公共意识的实证分析

2009-07-09王金红

唯实 2009年6期
关键词:平民化世俗化知识分子

王金红

摘 要:在急剧的社会转型过程中,高校知识分子阶层内部也开始发生分化。其结果导致知识分子的社会政治角色和政治文化也发生分化。大多数高校知识分子的精英意识明显淡化,平民意识日益增强,高调的救世姿态被世俗化的取向所取代,空泛的主张被务实的需求所取代。高校知识分子的分化和去精英化是不可避免的社会趋势,这一变化不仅没有导致高校知识分子公共意识的失落,而且有利于增强公民社会的力量。高校知识分子平民化与世俗化的公共意识更贴近这个时代公民社会的实际需要。

关键词:知识分子;公共意识;世俗化;平民化

中图分类号:D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9)06-0075-05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学术界对知识分子问题的研究出现了一个新的高潮。在西方关于知识分子的研究中,批评的声音日渐强烈,而这些批评分为两个方面:有人认为,知识分子正在退化,知识不再是他们探索真理的武器,而是买卖的资本,他们失去了使命感,变成了追逐名利的庸人。知识分子的天职是保持独立人格,做社会的良心和监督者,而现实中的知识分子为了个人利益,大都投靠政治集团或商业集团,对既定的社会秩序丧失了批判的锋芒。英国牛津大学的保罗•约翰逊认为,现代知识分子大都是极端的个人主义者和自我中心主义者。[1]而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则认为,相当一部分美国的现代知识分子脱离实际、追求政治正确、意识形态化、言行不一以及用学术包装意识形态;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超越自己专业工作范围,关心政治、社会和意识形态热点问题,在各种媒体上发表评论意见。这些人常常非常真诚、自信地说出一些蠢话,作出种种一再落空的预言。这些人就是“公共知识分子”。[2]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国内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讨论中,已经有人认为,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知识分子阶层开始变得世俗化、功利化,由于知识分子成为市场化改革的既得利益群体之一,知识分子不是跟权贵集团结盟,就是跟资本集团联姻,构成既得利益共同体,因此,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与独立人格逐渐失落。[3]还有人认为,在功利原则驱动下,知识分子不仅丧失了人文精神与独立人格,而且对公共事务漠不关心,缺乏对社会底层的关怀,盲目崇尚西方文化,知识分子的社会良心与道义担当也逐渐失却。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已经沦落为权力和资本的“二奶”。[4]在近20年国内对知识分子的各种批评之中,高校知识分子成为受批评最多的对象,有人在谈到高校知识分子时常常用“势利”、“市侩”等词语来形容,网络上甚至有人宣称“高校已经没有真正的知识分子”。

那么,在现阶段的社会政治生活中,高校知识分子的公共意识是否已经失落?本文试图以南方K省高校知识分子阶层作为研究对象,根据2007年的一项问卷调查结果,对高校知识分子的公共意识进行实证分析,揭示现阶段高校知识分子公共意识的基本面相。

二、调查样本概述

2007年7-8月,我们在K省对10多所高等院校教师进行了“高校知识分子思想政治状况”的问卷调查。问卷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形式,总共发放问卷2501份,回收237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5%。为了检验数据的信度和效度,在问卷登录到第428份时曾进行预处理,到2375份问卷全部处理完毕后,再同预处理的结果进行对比,发现两次处理结果基本一致,这说明问卷的数据基本上是可靠的,本问卷统计结果具有比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可以进行审慎的统计类推。我们对问卷调查进行数据处理所使用的工具是SPSS15.0,数据分析包括频率统计、聚类分析和卡方检验。根据统计结果,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如下:

调查样本中,男女性别比例分别是60.2%与39.8%。从年龄来看,调查对象主要集中在50岁以下,累计百分比达到88.2%;其中,超过半数(67.3%)的调查对象在31-50岁这一年龄段。从学历来看,本科学历以上的累计百分比达到了96.6%,硕士研究生学历占到了42.3%,博士研究生学历的占到了16.9%。从工作类型来看,被调查者中从事理工专业工作的比例最大,为41.1%,其次是人文社科工作,占33.4%,艺术、体育类最少,占10.2%,其他(即大学行政人员)占14.7%。从职称来看,调查对象职称分布基本上呈中间高两边低,接近正态分布,只是稍微有点左偏(偏态系数为-0.137)。从学术地位来看,调查对象中属于学术带头人的占9.1%,学术骨干占22%;普通教师占66.1%。可见,大部分的调查对象是普通教师。从在K省高校的工作年限来看,调查对象在K省工作6年以下的占41.4%,工作7-9年的占16.8%,工作10年以上的超过40%。从有无出国留学经历来看,被调查者中,有出国留学经历的只有13.4%,无出国留学经历的占绝大多数,比例为86.6%,意味着绝大多数高校知识分子是在国内培养出来的。从有无国际学术交流经历来看,被调查者中,有国际学术交流经历的只有14.9%,无国际学术交流经历的占绝大多数,比例为85.1%,这个分布结果同出国留学经历基本一致。

三、知识分子公共意识的测量

本文所使用的公共意识概念,是指对公民权利与义务体系的认识以及对群体事务和公共事务的认知与关怀。为了对K省高校知识分子的公共意识进行测量,我们在调查问卷中设计了系列问题,分别对应于对群体事务的关怀、对地方事务和国家事务的关怀。根据问卷统计数据,对主要结果分析如下:

(一)对群体事务的关怀

高校知识分子对群体事务的关怀,除了我们已经测量过的对学校重大决策的关心与参与动机、对学校管理体制的看法等因素以外,还包括对整个高等教育发展、学术建设、学风建设等问题的看法。为此,我们设计了相关问题来检测高校知识分子的态度,主要问题的统计结果如下:

1.对所在学校大事的关心程度

根据统计结果,被调查者对所在学校大事表示非常关心的760人占32.3%;表示比较关心的1214人,占51.5%;表示一般关心的319人,占13.5%;表示不太关心的50人,占2.1%;表示毫不关心的12人,占0.5%。这个结果表明,高校知识分子普遍的关心学校,不太关心和毫不关心的是极少数。

2.对所在大学教师职业道德和学风的评价

根据统计结果,认为学校的师德和学风很好的180人,占7.7%;认为较好的1217人,占52%;认为一般的855人,占36.5%;认为较差的70人,占3%;认为很差的19人,占0.8%。总的来看,大部分调查对象对高校教师的师德和学持肯定态度,但是如果将认为一般、较差和很差的相加,比例达到40.3%,这个情况表明,目前高校知识分子的职业道德状况和学风存在一定问题与不足。

3.对高校管理体制的看法

统计结果显示,高校教师对“现在大学官僚习气、衙门作风非常严重”这个问题的态度,表示非常赞同和比较赞同态度的人数为55%,表示不太赞同的有33.7%,很不赞同的有5.5%,尽管意见分歧比较明显,但是,表明目前高校官僚习气、衙门作风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这是高校治理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4.对知识分子群体事务的态度

表1是K省高校知识分子关于高校改革与发展十大问题态度的频数表,各个选项选择的人数与频数都列于表格内,其中total一列所列的数目是有效样本数而不是全部样本数,因为调查对象并不是对每一问题表明自己的态度。

由于上表比较复杂,下面采用两种方法简化图表。一是对图表进行简单的转化,按照非常赞成等于100,赞成等于80,无所谓等于50,不赞成等于40,极不赞成等于20的赋值进行转化并定义为赞成度。各个选项赞成度见表2:

如表2所示,在这10个问题中,平均赞成度最高的是加强校务公开,民主监督和管理,它的平均赞成度是90.4530。而平均赞成度最低的是“政府部门对大学进行各种评估”,它的平均赞成度只有56.8038,继续扩大高校规模平均赞成度也比较低,只有60.7873。在这十大问题中分歧最大的是“继续扩大高校规模”,这一问题的标准差为26.02152。

二是对上述结果做进一步的聚类分析,结果如下: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认为,目前K省高校知识分子最支持的是加强校务公开、民主监督和管理,其次是加强对科研项目的立项和经费支持、加大对科研成果的奖励力度、加大对优秀人才的奖励力度。而高校知识分子最反对的是政府组织的对高校各种评估以及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解决这些问题,不仅是K省高校知识分子迫切的利益需求,也是改善政府同高校知识分子关系的重要举措。

(二)对地方事务的关怀

高校知识分子对地方公共事务的认识包括对本省或所在城市重大事务的关心、对地方经济、政治、社会、民生等问题的态度和评价。检测结果如下:

1.对本省或所在城市大事的关心程度

调查结果表明,高校知识分子对本省或本市大事表示非常关心的541人,占23.1%;比较关心的1349人,占57.6%;一般关心的383人,占16.4%;不太关心的59人,占2.5%;毫不关心的10人,占0.4%。总的来看,绝大多数高校知识分子关心本省或所在城市大事,总比例超过80%;不太关心和毫不关心的只是少数,总数不到3%。

2.对K省发展成就的满意度评价

高校知识分子对本省或者所在城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以及社会建设成就的满意度如何?从统计数据看来,调查对象态度比较一致,绝大多数的人认为本省经济建设取的成绩最令人满意,占82.3%;然后,对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成就的满意度都明显偏低,比例分别为7.1%、6.2%和4.3%。这种状况说明,K省的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尤其是政治建设远远落后于经济建设,出现了不和谐现象。

3.对本省存在问题的关注

从统计结果看来,调查对象认为本省存在最大的问题是社会治安状况,占34.1%,其次是贫富分化问题,占24.2%,再次是干部腐败问题,占23.5%。此外,对社会风气不满的占12.4%,对环境卫生状况不满的占5.8%。联系上一个问题,社会治安之所以会成为最不满意的问题,可能与K省四个方面的建设不协调具有密切因果关系。

4.对知识分子利益要求

对K省高校知识分子利益需求的统计结果表明,在增加经济收入、改善工作条件、参政议政、学术自由、完善业绩评价机制六个方面,差距并不是非常明显,排在前两位的是“经济收入”(37.5%)与“工作条件”(21.8%),由此可见,K省高校知识分子比较世俗化,更注重实际的经济收入与工作条件。而对参政议政、学术自由、评价机制等三个方面的要求在12-15%之间。比例最小的是学术自由(12.1%)。

(三)对国家事务的关怀

为了了解K省高校知识分子对国家大事的关注程度,我们首先选取了近两年比较重要的9个全国性政治问题,由被调查者根据个人态度自由选择支持程度,以此来检测高校知识分子对国家事务的关怀。表3是K省高校知识分子对主要热点政治问题的态度分布结果。由于原始的数据统计结果比较复杂,为了对问题有更为清晰的把握,我们进行了赋值换算,根据赋值换算,各个问题政治态度的分值结果如下:

在9个选项中,支持度最高的是“加大预防惩治腐败力度”,总分为220940,平均得分为94.4188。最小的是“党外知识分子担任政府正职”,平均得分为83.5329。标准差最大的也是“党外知识分子担任政府正职”,这说明调查对象对这一问题的分歧较大。其余三个平均得分没有超过90分的选项分别是“用实际行动迎接十七大召开”(87.7693),“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88.5298)与“中国更加积极发挥大国作用”。对上述问题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如下:

根据以上的冰柱图可知,如果分为两类,“党外知识分子担任政府正职”的支持度为一类,其他8项为另一类。如果分为三类,可以把“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从第二大类中独立出来,成为单独的一类。如果分为六类,“用实际行动迎接十七大召开”的支持度成为单独一类;“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成为单独一类;“中国更加积极发挥大国作用”成为单独一类;“党外知识分子担任政府正职”成为单独一类;“舆论监督、信息公开”、“应当保障公民权利尊重人权”与“加大预防惩治腐败力度”这三个为一类;“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进程”与“科学发展观”为一类。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从上图中知道,“舆论监督、信息公开”支持度与“应当保障公民权利,尊重人权”的冰柱图没有断开,始终归为一类,这说明调查对象对于这两个方面的支持度是非常一致的。

四、讨论和结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和利益结构的分化,K省高校知识分子整体上在社会结构和利益结构上属于得到实惠比较多的一个阶层,在经济收入水平和物质生活水平基本上属于中产阶级。但是,高校知识分子是否还具有社会良心意识和公共意识?知识分子心怀天下的传统有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通过问卷结果的分析,我们的基本看法如下:

通过对高校知识分子个人利益满意度和利益诉求的测量,我们发现,K省高校知识分子的精英意识明显淡化,平民意识更加强烈,大多数高校知识分子更加关心自己的收入、住房、家庭生活质量、工作条件等私人领域的实际问题,知识分子世俗化的色彩日渐浓厚。但是,结合个案来看,仍然有少数高校知识分子具有强烈的精英意识,他们活跃于公共问题领域,通过电视、报纸专栏、论坛等形式参政议政、发表意见建议、表达民意、批评政府、引导公众。

通过对高校知识分子关于群体事务关注度的测量,我们发现,高校知识分子对涉及自身利益的群体事务具有强烈的关怀,无论是对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高等教育发展、政府评估,还是对科研项目立项与资助、科研奖励、评价机制等方面的态度,高校知识分子都具有鲜明的立场。在自己熟悉的群体事务领域,高校知识分子对政府的诉求和对政府现行做法的不满都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自主性。

通过对高校知识分子对地方事务关注度的测量,我们发现,绝大多数高校知识分子关心本省或所在城市大事,一般关心和不关心的只是少数。从高校知识分子对本省或者所在城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以及社会建设成就的评价来看,除了对经济建设成就一致表示比较高的满意度外,对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满意度都偏低,其中对政治建设成就的满意度最低。这反映出高校知识分子不仅关注K省的经济建设,而且关注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希望四个方面的建设协调发展。从高校知识分子对K省存在社会问题的关注程度来看,最关心的是社会治安问题,其次是贫富分化问题和官员腐败问题,这个结果同社会公众的看法基本一致,反映了知识分子的公共关怀同社会大众具有立场和实际主张方面的一致性。

通过对高校知识分子对国家事务关注度的测量,我们发现,高校知识分子对中共新一代领导人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等新的施政理念表示高度认同;对进一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进程充满期待;对加大预防惩治腐败的力度表示强烈支持,对保障公民权利、尊重人权表示高度认同;对加强舆论监督和信息公开表示强烈要求;对非中共党员知识分子担任政府正职(即完善多党合作)表示积极肯定;对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表示高度认同;对中国应更加积极地发挥大国作用表示高度认同。将这些因素集中起来看,表明K省高校知识分子对中共新一代领导人的施政理念、实际政绩、内政外交方针都持很高的认同感与支持态度。

总的来看,自从实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利益结构和社会阶层结构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在急剧的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政治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公民社会迅速成长,公民权利意识增强,利益诉求强烈。在这样一个剧烈的转型阶段,高校知识分子阶层内部也开始发生了分化。这种内部分化的结果导致高校知识分子的社会政治角色和政治文化也发生了变化。大多数高校知识分子的精英意识明显淡化,平民意识日益增强,高调的救世姿态被世俗化的取向所取代,空泛的主张被务实的需求所取代。应当承认,高校知识分子的分化和去精英化是不可避免的社会趋势,这一变化不仅没有导致高校知识分子公共意识的失落,而且大多数高校知识分子的平民化与世俗化有利于增强公民社会的力量。哈佛大学燕京学社黄万盛教授曾经指出,同当代西方知识分子“批判的建设性”角色不同,中国知识分子具有“参与的建设性”角色。我相信,高校知识分子除了具有“参与的建设性”之外,还具有“诉求的建设性”这一公共角色。无论是“参与的建设性”还是“诉求的建设性”,都体现了知识分子的公共性。就价值判断而言,很难说平民化知识分子的公共意识比精英化知识分子的公共意识低劣。从某种意义上说,平民化知识分子的公共意识多了一些回归公民社会的草根色彩,少了一些道义上居高临下的救世主姿态,也许这种公共意识更贴近这个时代公民社会的实际需要。□

参考文献:

[1]保罗•约翰逊.知识分子[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2~4.

[2]波斯纳.公共知识分子:衰落之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3.

[3]陶东风.社会转型与当代知识分子[M].上海:三联书店,1999:23~25、16.

[4]南芝恋.浅析知识分子的“二奶”特性,网络文献,载珞珈论坛,http://www.luojia.net/bbs/viewthread.php,2008:10.8.

责任编辑:黄 杰

猜你喜欢

平民化世俗化知识分子
王硕小说的消费主义特征
浅议新闻节目主持人的发展空间
信息化技术的可视化推动大数据平民化的影响分析
论高科技时代的佛教
论佛教的与时俱进
解读受众视域下网络剧的发展路径
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分寸感的把握
艺术鉴赏话雕塑
对知识分子的希望
对知识分子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