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危为机,“微笑”承接新一轮国际分工和产业转移
2009-07-09陆茹英
陆茹英
摘 要:当下国际金融危机正以一定的路径、方式、速度和力度向各国传导,世界经济格局面临巨大冲击。我国应洞察“危”中蕴涵之“机”,通过整合各类资源,重塑产业链条,将产业结构由加工制造业向自主创新和现代服务业拓展,从而以“微笑曲线”的广度和深度承接新一轮国际分工和产业转移。
关键词:微笑曲线;金融危机;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F4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9)06-0052-03
种种迹象表明,发端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正在各个国家逐步显现。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呈现出口导向型特征,我国产业结构的缺陷在此次危机面前暴露无遗。危机让企业更全面深刻地意识到自身的问题并作出适当的改进,也使那些未被有效利用的存量资源和市场空间得以释放,从而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创新能力较强、产品市场潜力大的企业腾出了新的发展空间。经过危机的洗礼,一定会出现一批更加具有创新和创造能力的优秀企业。从国家层面来讲,我国正可以此为契机,依据自身禀赋,整合各类资源,重塑产业链条,将产业结构由加工制造业向自主创新和现代服务业拓展,提升我国经济整体竞争力,以“微笑曲线”的广度和深度参与新一轮国际分工、承接产业转移,让中国产业开口“微笑”。
一、“微笑曲线”之于产业结构调整的意义
企业中以制造加工环节为分界点,可以分为产品研发、制造加工、流通三个环节,各环节创
造的价值随各种要素投入密集度的变化而变化。传统经济是以土地、资金、劳动力和原材料为主要生产要素的,随着新经济的发展,这些都逐渐退到次要地位,代之以人力资本、技术进步和知识信息上升为第一生产要素,成为比较优势的主要依靠力量和产业主导选择的主要因素,也就形成了一件产品中传统要素与新型要素之间不同的附加值分配。传统要素仍主要运用于生产环节,而新型要素则密集于研发、流通环节。在以生产环节为横坐标、附加值为纵坐标的坐标系中,研发、生产、流通诸环节的附加值依次呈现“高、低、高”的形态,大体呈“V”形,很像人笑时嘴的形状,俗称“微笑曲线”。
产业分工中,产业链上的各个产业的附加值分配同样遵循“微笑曲线”规律。作为产业链中间环节的加工制造业,技术含量不高,主要是密集投入资本、劳动力等可替代程度较高的生产要素、市场竞争激烈,因此成为产业链中附加值最低的部分。在全球产业链中,研发、流通高端环节获得的利润占整个产品利润的90%-95%,而制造业低端环节只占5%-10%。企业要获得更多的附加值,就必须向两端延伸——要么向上游端的零件、材料、设备及科研延伸,要么向下游营销端的销售、传播、网络及品牌延伸。总体而言,愈向两边走,企业获得的附加值就越多。
从形状来看,“微笑曲线”是一条既有广度也有深度的连续的半圆弧曲线。“微笑曲线“的广度表现在: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安排应设置成由加工制造业向研发和流通前后两端拓展;而“微笑曲线”的深度在于:产业梯度应由位于曲线最底端的加工制度业分别向附加值较高端的研发与流通提升。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承接国际分工和国际产业转移的坐标也总是处于动态的不断变化中。
作为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劳动力丰裕,但缺乏技术和资金,因此在经济起步时必然按比较优势原则从制造加工环节参与国际分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但制造业处于产业链低端,比较利益低下,且只能被动地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我国要想争取国际流通渠道主动权、终端市场控制权,向产业链高端延伸升级,最终确立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主动性,产业结构就不能永久停留在加工制造这一阶段,而应把握产业链动态组合与创新的规律,敢于投入、大胆创新,通过掌握核心技术、创立自主品牌以及从而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走出一条既有广度也有深度的“微笑曲线”,在新一轮国际产业分工大洗牌中建立国际竞争优势体系,最大限度地增加本国福利。
二、全球金融危机中我国产业
结构调整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金融危机使我国一些产业面临一定的困难,使得长期依赖投资驱动和出口导向的经济难以持续,靠低成本、低附加值取胜的企业正面临困境。我国工业发展方式粗放等一些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在市场突变的刺激下集中暴露。这些产业的产品都处于国际产业分工体系的低端,大而不强是共性问题。主要表现为:产能过剩矛盾突出、规模化和集中程度低、创新能力薄弱,企业管理需要加强,这种粗放型发展方式难以为继。
另一方面,我国作为“世界工厂”的优势仍在。首先,我国有完整的产业链、庞大的市场和相对稳定的宏观经济。其次,尽管印度、越南等一些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在欧美的市场份额在逐步扩大,但它们在产品质量和贸易的可靠性方面、基础设施的完善与产业配套方面仍不能与我国相比。第三,在现在的经济环境里,跨国企业也较难融到资金以转移生产基地。因此,我国在一定时期内仍将作为跨国企业全球价值链的核心,继续担当世界制造业基地的角色。
国际产业迄今已经经历过几次转移而且正有新的发展趋向,那就是知识化、科技化、高度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依靠廉价劳动力、廉价土地、低技术、高能源消耗之上的出口经济不可持续。产业升级免不了一些工厂的倒闭和工人的失业。在任何国家,产业升级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从长远来看,要达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就不得不这样做。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将给世界经济格局带来巨大冲击,我国要想在新一轮国际分工和产业转移中逐步取得主导地位,建立坚固的国家竞争优势体系,就必须降低对劳动力、资金、原材料等可替代性资源的依赖程度,通过新兴技术的发展和创新,提高知识经济的比重和产品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率,着力培养新型要素产业的竞争力,克服危机、实现
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三、转危为机,“微笑”架构我国产业
1.加工制造业夯实“微笑”弧底
“微笑曲线”理论强调研发设计阶段和市场营销阶段,并不是说加工制造这个环节不重要。其实,完整的微笑曲线理论,正是立足于加工制造。加工制造是微笑曲线的底部,是微笑曲线所以成为微笑曲线的基础。我们必须承认这样一个事实:我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的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需要加工制造业这类劳动密集型产业来解决自身庞大的就业需求,尽管它在全球产业链中所占的利润比例最低,但在整个产业链所形成的就业中所占的就业比重却是最高的。当然,我国要想长期保持这种竞争力,还需要进一步改善知识产权保护,引入降低贸易壁垒的政策,提高中国制造的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才能筑牢“微笑曲线”的底部。
2.自主创新勾画“微笑”左弧
科技创新是产业更迭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历史表明,只有依靠创新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升级,受危机影响才会更小,走出危机才会更快,由此危机之后的发展也才能更为迅速。要在未来赢得一流的经济竞争实力,就必须拥有一流的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必须以更快的速度超前于经济发展,才能稳定支撑未来经济的持续发展。
危机中,企业必须具备勇于开拓创新的胆魄。经济增长不能失去企业创新的微观基础。实体经济或产业经济主要靠企业,这是经济增长和技术创新的主体。经济动荡往往成为企业进化的重要时机。很多世界级大公司正是因为从不放弃技术创新,危机不仅没能击垮它们,反而成为做大做强、跨越发展的难得机遇。企业须有敢于创新的气魄和毅力,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切实掌握更多的核心技术,创造更多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使企业永远处于发展前沿。
政府应体现远见和魄力,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加大对新兴产业、关键技术领域的支持,激发企业和全社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信念。要优化生产力布局,加快先进生产能力发展,严格控制总量特别是产能过剩行业的扩张,加快淘汰一批落后生产能力;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加快开发重大产品和重大技术;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中心环节,使自主创新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应对危机、转变发展方式中创造新的需求,形成新的增长点,同时也使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占据“微笑曲线”左端。
3.现代服务业翘起“微笑”右弧
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表明,工业化阶段中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制造业,而进入后工业社会之后,服务业将取代制造业而成为经济结构主体。目前发达国家服务业增加值所占GDP比重已经超过70%。在现代制造业中,产品真正处于生产制造环节的时间只占很少部分,大部分时间处在研发、采购、储存、运输、销售、售后服务等阶段,而这些阶段正是现代服务业的覆盖范围。专业化分工深化后,产业链的运转对由制造业延伸形成的生产性服务业的依赖显著增强。许多生产者服务部门,如金融、保险、电信、会计、技术服务、咨询、R&D、物流等,具有高科技含量、高渗透性、高附加值、高产业带动力、高开放度、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等特征,是制造业的有力支撑。我国现代服务业的跨越式发展,将为我国产业链向“微笑曲线”右端延伸、主动承接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创造条件,使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重心向高附加值产业提升。
当前,我国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着力点在于:首先,通过服务的附加和服务业的整合,提升我国制造业整体水平和产品品质,加速制造业能级提升,实现整个第二产业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其次,通过深化市场,提高社会专业化分工程度,特别是促进制造业内部服务活动的外部化和服务交易市场化,奠定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雄厚市场基础;第三,通过运用现代技术及服务创新,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形成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良好技术基础。□
参考文献:
[1]张亮.青年马克思哲学视阈中的社会概念[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0(5):15-20.
[2]沈明明.“新世界观”的新视角——再论马克思的“社会”范畴[J].福建论坛,2004(4):58-61.
[3]花俊国.从马克思早期思想流变看“社会”范畴的科学生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4(3):53-56.
[4]刘凯.马克思用“社会”代替“类”的意旨及现实意义[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13-15.
[5]张曙光.思入现代社会的本质——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当代意义刍议[J].学术研究,2002(5):30-38.
[6]许斗斗.社会:人与自然相互生成意义上的统一体[J].学术研究,2004(7):58-63.
[7]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8]韩震.生成的存在——关于人和社会的哲学思考[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9]张曙光.谈马克思对人与社会三重关系的界说[J].社会科学辑刊,1996(3):5-10.
[10]刘远传.论人与社会关系的双重理解[J].天津社会科学,2003(1):24-27.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责任编辑:浩 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