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探析

2009-07-08

科教导刊 2009年25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信息

杨 洲

摘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改变了大学生原有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引发了诸多心理健康问题。对此,教育工作者应予重视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解决这一问题。

关键词网络环境大学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

随着电脑的日趋普及和网上资源的急剧增加,网络以全新的互动模式,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青年大学生群体。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1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自1995年开通互联网到2004年6月,我国互联网用户已接近9000万,占全球上网人数的9%以上,其中在校大学生占31.9%。《第1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表明,到2006年6月30日,我国网民人数达到1.23亿,而且学历越高,普及率越高,大专以上学历网民普及率达到91.5%。到《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公布时,我国网民人数达到了1.37亿,占中国人口总数的10.5%,其中年龄18~24岁是网民的主体,这一年龄段大学生居多。①这表明大学生与网络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表现了极高的参与热情,上网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成为他们学习、信息传播和人际交往的重要途径。

1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新特点

随着网络的普及,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身心素质与人格建构都呈现了新特点。

(1)认知结构更加开放。网络及时大量的信息拓展了视野范围,扩展了生活空间,学生在网络中能有效的挖掘潜能,激发灵感,活跃思维,增加了求知欲和创造力,促进了自我实现。

(2)紧张心理得到缓解。聊天室、BBS、电子邮件等交流方式在大学生紧张的学习生活中起到了“润滑剂”作用,为学生的情绪宣泄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有助于缓解紧张心理,释放压力,有利于学生心理平衡和自信心的提升。

(3)学习方式走向便捷。网络时代的到来,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它突破了传统意义的学校学习和班级授课的局限,学习变得自主化、个性化。课堂里学到的东西可以在网络中找到,课堂里学不到的东西也可以通过网络来学习,学习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与兴趣有选择性的学习。另外,网络资源的丰富,使查阅资料变得方便快捷,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4)人际关系趋于平等。网络缩短了人际交往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更快捷的交流平台,网络中匿名的交往有助于满足大学生对尊重和平等的需要,促进人际的平等交流。

2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1)人格扭曲。网络的虚拟性,使大学生容易沉浸在虚幻的自我世界中,失掉现实的自我,混淆网上角色和现实生活的角色,导致人格扭曲。大学生在网游中扮演着与自己实际身份不符或相差十分悬殊的角色,这种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使人分辨不出自己真实的性别角色和生活角色。另外,经常对网络中的信息秉持的怀疑态度,迁移到现实生活中,会导致对周围的事物失去信任。

(2)认知麻痹。从心理学角度讲,长时间感知同一事物会造成对该事物感受性降低导致认知麻痹。网络信息的丰富与及时可以使大学生在很短的时间接受大量信息,刚接受的信息尚未消化吸收,新的信息又接踵而至,这些信息在大脑中会出于一种似是而非的状态。久而久之,就会损害人的认知结构,降低认知能力。

同时,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也会有所降低。与现实社会相比,网络中丰富的信息资源都有着生动形象的表达方式,完全超越静态的文字的局限,大学生也不再需要通过概括、抽象、归纳来寻求事物的本质,这样就导致了大学生拥有发达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却很贫乏。

(3)道德失范。网络具有匿名和开放的特点,由于缺乏有效管理,各种信息充斥互联网。大学生好奇心强而且自我约束能力弱,一旦进入“没有人认识我,没有人管到我”的虚拟网络中,很容易造成道德失范。在网上,不少大学生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任,说假话、发布假信息、谩骂、欺骗甚至恶意攻击等行为屡见不鲜。据统计:“近年来通过网络传播计算机病毒、进行诈骗、窃秘、传播有害社会的信息等犯罪行为,多为年龄在14—21岁之间的高中生或大学生。”如有名的CIH病毒就是台湾的一名大学生制造的,对社会产生了相当严重的危害。②

(4)人际交往困惑。网络时代的虚拟生存环境,使大学生参加集体活动和实际社会生活的机会不断减少。在“人-机-人”的相对封闭的环境里,形成对网络的依赖,并在现实生活中产生人际交往困惑。

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他们语言幽默、情感丰富,与不同的人打交道都游刃有余,而在现实生活中,以自己真实的身份与人交往时却沉默寡言。这种情况长期持续下去,势必会强化大学生在虚拟世界的满足感,弱化他们在现实中的交往能力,使他们的人际关系疏淡,产生焦虑、孤僻和压抑、冷淡等心理障碍。更有甚者,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交往中一旦受骗,容易导致对现实社会中人的怀疑、敌意和悲观态度。调查表明,有78.64%的大学生认为网上交友比现实交友要容易一些,有49.06%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在网上比现实中更健谈。③

(5)网络成瘾。网络依赖现象与赌博现象特别相似,是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出现的上网行为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迷恋网络而导致个体出现明显的生理、心理功能损害。网络依赖,又称为网络成瘾(简称网痴)。④北京大学钱铭怡教授抽测的结果表明,6.4%的大学生网络成瘾。

网络成瘾问题在大学生中越来越突出。他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在聊天、论坛、网络游戏上,很少参与现实生活中的社会活动,借网络来逃避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他们对网络有一种依赖感,上网时感到心理满足和快感、精神极度亢奋,下网后感觉不快,长此下去会导致情绪波动异常、抑郁、焦虑和自我否定,产生攻击性行为。

3 网络环境下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1)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网络的自由与开放的特征,给网络管理造成一定的难度,网络安全性难以得到保障。大学生上网是否遵循道德规范,不易被觉察和监督,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在网络上的监督作用也微乎其微。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可通过组织专题讲座、报告会及座谈、讨论、交流会等形式,教育和引导大学生确立网上伦理道德,规范网上行为,确保网络的安全性,杜绝网上破坏行为。

首先,要加强对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和培养。其次要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和保护大学生网民的行为和权益。另外,还要增强学生上网的法制意识、责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培养其健全人格和高尚情操,使其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对于非法入侵计算机信息系统、传播恶意信息、篡改网页信息、散布谣言、传播色情等破坏行为应采取监控措施,严厉打击。

(2)开展网络心理教育。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网络,积极开展网络心理教育工作。首先,开展对大学生网络心理教育的宣传。根据大学生的身心特点,适当开设网络心理学常识、心理健康常识及心理素质培养的综合课程或系列讲座,让大学生了解迷恋网络、沉迷网络的危害性,认识网络传播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影响。其次, 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心理的调查。对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及网络心理健康进行普查,建立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档案和心理健康问题监督、预警机制,并开展网上心理测试,帮助大学生及时了解并掌握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最后,进行网上心理咨询和辅导。充分利用网络虚拟性、匿名性的特征对有问题的大学生进行网络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

(3)倡导大学生自我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学校、社会的努力,同时也需要大学生积极地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及同辈群体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教育的优势,进行自我调适和维护。

首先,掌握自我教育的方法。前苏联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对个人教育中,自我教育是起主导作用的方法之一。”教育者应给大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使他们在实践中正确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自我调适能力和控制能力,使他们充分利用网络,而不是沉溺于网络不能自拔。

其次,积极参加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社团活动。大学生要积极投身于各种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社会实践活动,把注意力从网络转移到现实活动中来,在参与的过程中使自己受教育;同时要多参加第二课堂活动,促进自己的社会化进程,另外,还要充分利用学校心理辅导资源,特别是朋辈聊天室等形式来及时缓解压力,促进自己健康成长。

(4)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保障体系。切实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责任。一方面,学校要明确职能部门具体职责,协调和组织全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科研以及咨询、辅导工作,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完善其工作机制,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另一方面,要切实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队伍建设,配备足够的心理教育专职教师,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心理信息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订阅信息
心理小测试
展会信息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
炒股心理错觉一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