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次需要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2009-07-08王振文
王振文
摘要人的心理与行为密不可分,而人的需要是其行动的内在推动力。马斯洛的层次需要论对人的需要进行了深入透彻的分析,将人的需要归纳为具有时间逻辑性和层次性的五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认真对待与区分人的不同需要以及需要的各种特性,加强工作的针对性,以实现其有效性。
关键词层次需要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特点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心理和思想的内在辩证关系,决定了心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有着本质内在的联系。要取得良好的思想教育效果,就必须掌握和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不断地增强科学性、稳定性、针对性和有效性。马斯洛的“层次需要论”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成果,思想政治教育应从中得出一些重要启示。
1 思想政治教育应关注人的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做的是人的思想工作,而同样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就是不断地产生需要、不断地满足需要的过程。马克思曾说过:“‘思想一旦离开‘利益的需要,就会使自己出丑。”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不仅人的思想变化与人的需要相联,而且人的接受行为的选择与产生也是与其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从人的需要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2 马斯洛层次需要理论详析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广收博采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于20世纪50年代在其代表作《动机与个性》里提出了具有广泛影响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将人的多种多样的需要归纳为五个层次。第一,生理的需要。这是人们为了维持其生命延续的最基本的需要,也是需要层次的基础。第二,安全的需要。这是人们为了使已获得的基本生理需要不再丧失和被剥夺的需要。第三,归属与爱的需要。这是人们希望归属于一个团体以得到关心、理解、支持和忠诚等的需要。第四,自尊的需要。这是人们希望别人对自己的工作、能力、人品和才干给予承认并给予恰当评价的需要。五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人们实现个人的理想和抱负、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力并获得成就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五种需要是由低到高依次排成一个阶梯。当低层次的需要获得相对的满足后,下一个层次的需要就占据了主导地位,并成为驱动行为的主要动力。他指出:“人的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在旨在实现最基本的但又尚未满足的需要上,当这些需要或多或少得以实现后,人才能越来越注意到更高层次的需要。”任何一个人在某个时候不一定都有这五种需要,已有的五种需要也不是等量齐观的。任何一种需要并不会因为下一个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自动消失,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与重叠,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比重减轻而已,但是都有一个决定他们行动方向的主导需要。
3 以研究人的“需要”为基本起点,科学有序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马斯洛首次把需要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加以研究,推动了人类对于“需要”这个个性心理特征的研究和认识。针对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应该意识到,在某种程度上教育对象缺乏接受教育的动机兴趣、主动性、积极性,应归因于他们的“需要”问题未得到满足,而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为我们了解和研究人类复杂多样的需要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线索框架。运用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对准确把握人们需要发展变化的规律,有针对性地选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策,促使受教育者产生与思想政治教育者期望相一致的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要充分认识需要的层次性。在不同时期,同时并存的各种需要对人的行为的支配或主导的力量是不同的,其中支配力量最大的是居优势的需要。“引起新的需要”即需要的递迁或更替,不是需要层次本身的更替或死亡,而是指需要优势的更替。因此,需要的优势由一层次向另一层次转变时,原来居于优势的需要层次和其他层次并未消失,只不过不居支配地位而已。但这种更迭,决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人类发展过程中具有新的更高内容的表现。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帮助引导其低层次需要的满足与实现,从而引伸出更高层次的需要,即人的价值全面实现和人的才能全面自由发展的需要。当人们满足了其他层次的需要之后,必然产生自我实现和全面发展的需要。
第二,充分认识需要的多样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日新月异,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再加之个体的差异性,使人们的需要千差万别,具有多样性,从而导致了思想动机与行为的多样性。要使受教育者的思想行为达到教育者的期望,产生与社会要求相符合的道德要求,必须运用系统、综合的方法开展工作。首先要处理好共性需要与个性需要的关系。对于共性需要,可以采取集体教育和引导的办法加以解决,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更为重要的是要深入了解个体的具体需要,关注个体的差异性。其次,要处理好单项需要与多项需要关系。马斯洛需要理论告诉我们,一种需要满足了就不再是一股激励力量。 第三,要处理好多项需要与主导需要的关系。人们的需要虽然是多种多样的,但在同一时期,往往有某种需要是其主导需要。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我们应当善于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析受教育者现阶段的主导需要是什么,次要需要是什么,从受教育者的主导需要入手设计工作方案,寻找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切入点。
第三,充分认识需要的矛盾性。人们的需要的产生和满足既要受主体自身素质的限制,还要受到一定的时间、空间以及社会历史和文化道德的限制。依据当前条件下能否实现,可把需要分为现实性需要和可能性需要。因此,人们在对需要进行选择时,一定要考虑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提供的其他现实条件,不能超越这些历史前提条件,提出一些不切合实际的需要,否则就是唯心主义。另外,依据是否符合道德原则,又可把人的需要分为合理的需要和不合理的需要,合理的需要应不以损坏他人正当需要的实现为前提。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关键在于认真研究个体需要的矛盾所在,分析矛盾的成因,帮助他们指明解决矛盾的正确途径,让受教育者在多种多样满足需要的选择中作出与教育者期望相一致的选择,放弃与教育者期望不一致的选择。
第四,充分认识需要的发展性。人的需要是发展变化的,没有凝固不变的人性,也没有永恒不变的人的需要。从需要的纵向发展看,马斯洛认为,五种层次需要的发展与满足具有渐进性的特点,高层次需要成为行为的驱动力,是以低层次的需要满足为基础的。因此,按照这一规律,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当先解决人们低层次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等问题,然后再着重解决交往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等问题。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不能只关注低层次需要而忽视高层次需要,也不能只关注高层次需要而忽视低层次需要。从需要的横向发展看,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同一层次的需要也是发展变化的。因此,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当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在保持和发扬一些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做法同时要根据人们需要的变化情况,不断创新工作方式与方法,实现工作效益的最大化。
总之,需要是人们思想和行为产生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应将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结合,仔细分析、慎重解决人们的各种需要,逐步提高人们需要的层次,使其自觉主动的不断自我提升,以顺利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