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定位与建设

2009-07-08汪行舟

科教导刊 2009年25期
关键词:基础计算机大学

郑 直 汪行舟

摘要随着中国信息化社会程度的不断加深,社会各行业对于计算机的依赖程度也与日俱增;高校作为教育的最高学府,肩负着培养出适应社会信息化需求的人才的重大使命,而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建设直接关系到高校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否适应社会的需求,本文结合作者自身的教学工作经历,针对目前高校教学、课程改革中涉及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焦点、热点问题,进行探讨与总结。

关键词计算机公共基础课课程定位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各高校的教学改革、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随着社会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对计算机的依赖性也与日俱增,可以说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高低,正从某种程度上决定着高校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因此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作为大学的必修课程之一,如何深入开展高等学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及教学改革,使学生能真正的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最终学有所成、学有所用,一直是各级教育工作者、高校领导、教师和学生共同关心、研究的问题。

1 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现状与分析

目前,虽然各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内容正在逐年更新,但是以windows、office、Internet为主的内容模式已经沿用了十几年,这也正是社会上对于高校计算机教育提出质疑最多的地方,由于中国总体教育水平的提升,现如今大部分小学就开设计算机课,进行信息技术教学,而初中,高中是全部进行了计算机课程的建设,内容也是以window、office、internet为主。即使在计算机课开设较差的农村,初中也普遍有计算机课。而且在高中阶段,每一个学生必须要通过计算机会考。所以很多学者提出现在大学阶段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在内容上存在重复,应该放弃以windows、office、Internet为主的教材内容模式。起初,笔者对这种观点一直是抱有认同的态度,但是经过几年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1)“理想”状态下的计算机教学在中、小学教育中很难实现。现如今的中、小学教育中,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谁为主体,我想没有太多争论的必要;可以想象只要升学考、中考、高考中没有计算机考试,那计算机课程在中小学的教育中只能属于边缘课程,通过对于学生的问卷调查,笔者发现如今中小学的计算机实际授课课时不足计划课时的60%,笔者曾经在学期第一堂课上对班上120名学生进行了以 windows、office、Internet为主的计算机能力测试,结果合格人数不足20%。可以看出虽然如今中小学普遍开展了以windows、office、Internet为主的计算机课程,但是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2)地域差异并不明显,分层教学可行性不大。最近,在网上看见了很多关于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改革的文章,其中“分层教学”的思想被广泛提及,原因是认为目前由于我国东西部经济文化差异、城乡建设发展差异,造成了学生们在进入大学时计算机应用能力参差不齐,因此为了“因人施教”,在入学的时候可以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水平进行测试,然后把不同层次的学生分成若干个班级,授与不同的课程。

其实,通过测试我发现学生们计算机应用水平的地域差异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明显,来自城市或是发达省份的学生尽管在对于计算机的熟悉程度上要明显高于来自农村或是偏远地区的学生,但是在对于计算机的整体应用能力上(如:windows软硬件维护、office系列办公软件的运用、Internet信息的有效获取等)学生们的地域差异可以说是远没有到需要“分层教学”的程度上;究其原因,我想是由于既得利益和兴趣造成的,因为在中小学的学习生活中,除了Internet的信息浏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外,windows和office根本不会在日常的学习中被用到,可以想象,一个毫无用处的东西怎么可能会激起学生们的兴趣?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经过了中小学的计算机教育后,学生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依然不能令人满意;此外,由于现在大学生心理发育并不成熟,公然把他们分成三六九等并非良策,为避免造成过重的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固然“因人施教”的思想有其可取的一面,但“分层教学”的方法却并不一定适用于大多数高校。

2 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定位、建设与思考

2.1 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应该如何定位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个问题,那就是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什么?换句话说,就是通过这门课程的教学,我们需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如今,计算机技术已经渗透到了社会上的各行各业中, 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学习不可或缺的工具。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 学会利用信息资源是对21 世纪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大学培养学生的基本要求;因此,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培养目标应该定位成:通过规定学时的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计算机的相关实用基础操作,从而具备适应社会竞争的计算机基础应用技能。

如今,与其把大学作为学习的高等学府,倒不如把他看成学习的最后一块阵地,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应该思考的问题,我想并不是学生在基础能力上的“两极分化”,而是应该考虑如何才能让学生在走出校门时,其自身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够符合社会的要求。

2.2 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建设与改革

(1)课程内容设置。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应该主动向实用性、服务性转变,其课程内容应涵盖当今社会各行业中被普遍用及的计算机知识、操作及技术。一方面传统的windows、Word、excel、PowerPoint、Internet内容必须不断更新,以保证课程内容的先进性;另一方面应考虑增加诸如:计算机软硬件日常维护、计算机常见故障错误识别与排除、常用多媒体软件操作、access数据库基础(不涉及程序编辑)等方面的内容,以增加课程的实用性。

(2)教学改革。计算机是一门对操作性和实践性要求很高的学科,目前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还没有完摆脱课堂理论教学的模式,过分依赖课堂使得课堂理论教学与上机实践操作相对分离。这就造成了学生们在课堂上接受到的东西不能马上通过上机的实践操作得到巩固和消化,因此要想熟练的掌握一个计算机相关知识,往往是事倍功半,加之计算机公共基础课作为一个公共基础课程我们不能要求学生们利用平时的课余时间做大量的练习,我们只能寻求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里将教学效果达到一个最大化。

因此,在大学里我们对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进行改革,首当其冲的就是对教学模式的改革,应当充分确立:边练边讲、多练少讲、以练代讲的教学模式,除计算机文化基础部分的内容外,其余内容的授课都应当安排在机房里进行,教师讲解完一个内容和操作,马上让学生自己动手对刚才讲解的内容、操作进行实践演练,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其次,在教学手段和方式、方法上也应当做一定的变通,可以考虑引入问题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Word 教学中,就可以将“一个设计精美的简历,往往能被面试者留下好的第一印象,那么如何设计一个精美的毕业生简历?”作为问题提出,随后通过一些现有的设计精美的简历,将版面设计、表格处理、打印等知识点串联在一起传输给学生。利用“问题模式”教学,要注重以问题为线索,串联软件或知识点模块组成教学内容。问题的确定、完成、对完成情况的评价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在教学方法上,要注意向学生灌输“问题”观念,强调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根据任务的需求来完成学习,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地寻求知识。同时,在教学手段上,应以课件配合大量的多媒体信息,通过图像、文字、声音、动画等元素不断冲击学生视觉、听觉、感官触觉把知识形象化的展现在学生面前。

(3)计算机公共基础后续课程的开展。目前,很多人对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提出的又一质疑在于社会上不同行业对计算机的应用程度要求不一样,因此大学中的不同专业学生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掌握程度、技术侧重点也应该有所差异,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作为一门统一的公共课,如何体现出这些不同的要求?其实,以现在社会信息化的程度来看,大学的计算机教育已经远远不是仅开设一门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就能够满足的,要想适应社会的要求,大学的计算机课程必然要在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之后针对不同的专业开设不同的后续课程,如:针对文史、管理类的学生可开设“办公自动化”、“管理信息系统”,针对艺术类学生可开设“Photoshop”、“flash”等。这些课程的开设并不与我们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建设相冲突,相反,所有的这些课程的学习都必须建立在学生对计算机已经有一定的应用能力的基础上,而我们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开设其目的正是要培养出学生对计算机的这种基础应用能力。因此加大对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建设的确是非常必要的。

猜你喜欢

基础计算机大学
中国计算机报202007、08合刊
中国计算机报2019年48、49期合刊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中国古代的“计算机”
至善
最憨厚笔记 夯实基础就是要一步一个脚印
拨乱反正 夯实基础
一体式,趋便携雅兰仕AL-225
中国最美的十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