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语文模式下语文新课标的实施对大学语文教育的影响

2009-07-08王菲菲

科教导刊 2009年25期
关键词:工具性大学语文母语

王菲菲

摘要中小学语文新课标的实施改变了传统的语文教育模式与观念,在“大语文模式”范畴下对大学语文的存在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大语文角度出发,审视比较大中学语文的课程性质、教学内容、评价体系,从而明晰大学语文的课程地位,明确大学语文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传播母语方面的作用,同时对大语文模式下大学语文教育提出新的要求。

关键词大语文新课标大学语文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程标准》在全国的全面实行引起了教育界一系列的变革:教育思想和观念发生转变,传统的语文教育模式发生新的变化。打通并连接大中小学语文的“大语文模式”逐渐成为语文教育的新方向。小学、中学、大学语文共同构成了祖国母语教育的主要部分,每个部分在特定的阶段有其侧重点并发挥特定的作用,新课标的实施凸显了小学中学阶段教育的自身特点,更为重要的是,它加强了不同教育阶段之间的联系,促使小学中学大学语文教育自然过渡又一脉相承。大学语文作为母语教育的延续也必然在“大语文”教育链条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牵一发而动全身,中小学新课标的实施对语文教育的深入阶段——大学语文也产生新的影响。

1 课程性质的重新定位

在中小学教育系统中,语文课程是作为核心课程而开设的,一方面作为了解其它学科的基础性辅助学科而存在;另一方面,又是应试教育下培养学生工具性能力,选拔人才的基础课程。大学语文是进入大学后所开设的一门针对非专业学生的公共基础课程,但随着教育的专业化越来越明显,大学语文在高校课程中的地位开始受到质疑。如何确定大学语文在整个语文教育系统中的合理地位及传承连接作用成为中小学语文新课标实施后的一个关节点。传统教育观点将小学、中学、大学语文之间的关系割裂开来:小学语文从识字开始就作为小学启蒙教育的基础;中学语文已不仅仅是一门培养学生认识和读写能力的基础课程,在其现实性上,是应试教育下培养考试应试能力的基础课程;大学语文则因为其重鉴赏,重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初入校门的大学生似曾相识又相对陌生。教材内容的某些重合,教育体系的转化,教学方法的转变,师生思维能力的转化等使得大学语文的人文教育地位陷入尴尬:到底是中学语文的继续——工具性能力的培养,还是隔断了与中小学语文的联系,如空中楼阁,独成体系。笔者认为,中小学语文新课标的实施有助于明确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提高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

新课标明确规定了中学语文课程的性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显然,较于传统语文教育的工具性课程性质,新课标已把语文课程的学习提升到文化素养的高度来,并肯定了中小学语文教育在人的终身学习中的教育价值。作为终生教育中的另外重要一环便是大学语文教育,而大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应该回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本真状态, 而不能够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单纯的工具性质来看,大学语文教育是中学语文教育的后续,它也要培养学生一定的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一定汉字﹑语法的应用能力以及一定的读写鉴赏能力;从单纯的人文性来看,大学语文教育是中学语文教育的提升,它在审美,探究,鉴赏,感受世界和人生的能力方面又高出中学语文教育一筹。由此可见,大学语文和中小学语文关系紧密相连,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它是继小学中学语文教育后掌握母语,应用母语的继续深层教育,是母语教育系统中的至关重要的一环。同时,作为理工科教育系统中的辅助课程,它是继续培养和提高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媒介。

很显然,大学语文不是中学语文的结束,也不是人文素质的任意拔高,作为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延伸,很好的衔接了整个语文教育过程。这种作用不会结束,大学语文教育必将开启终生教育中的更深层次——生活学习应用阶段,在以后的生活实践中,大学语文连同中小学语文所培养的工具性能力指导我们应用生活中的语文实际,而由小学﹑中学直至大学语文逐渐渗透的人文素质﹑人文精神必将作为对人性的不断提升和完善使社会处于更加和谐和高品质的状态。从此意义出发,大学语文具有承前启后的重大作用。

2 教材内容的深入,技能方法的综合

从课程编辑体例的异同可以看出新课标标准下语文教育的新思维——从文学脉络的不断梳理清晰来构建大语文模式。以王步高主编的《大学语文》和以丁帆、杨九俊主编高中语文教材为例,中学语文设置了选修这一环节,分为六大系列,包括“诗歌和散文”系列,“小说和戏剧”系列,“新闻与传记”系列,“语言文字应用”系列以及“文化论著”系列,其实已涉及到大学中文专业的主要内容,尤其是古典篇目的设置,已不单单是名人名篇而已,教师的讲解也开始注重引导学生对知识结构的梳理,但往往还不成熟。如唐诗宋词,我在给中学生分析一首诗或词时除了注重学生必须掌握的一些工具性知识能力外,也穿插一些同时代的作家作品,进行比较,了解那个历史和那段时间的文学风貌,但都是不很深入的,学生也只是粗略知道那段历史的诗词概貌。中学语文教材的“选文”一个重要功能,还是让学生通过文章学习语文技能。但语文素养的培养要求我们学生不仅仅是学习技能还要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大学语文如王步高编写的《大学语文》按照时间顺序涵盖了从《诗经》,先秦散文直到现当代的主要作家作品,并附有作品作家综述和课文赏析,注重文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将中学已选或多选的作品少选精选,这明显是把大中小学语文作为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来建构。再如杨安邦,徐国华主编的《大学语文》分别以“天人合一 ,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庸尚和”“爱情婚姻,和谐家庭”“爱国爱乡,仁政仁民”“社会人生,理想责任”“人物风采,艺术审美”“应用写作,能力训练”等八个部分,虽然不是以文学的时间脉络来构建知识结构体系,但很明显是着眼于大学生语文素养,人文素养和汉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提高,和中学选修课的模块形式的探索学习不谋而合。由此可见,大学语文是从文学史的角度或是清晰的知识结构体系下编写而成的,本身就能给学生以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大学语文教学的意义就不在于单篇文章所能传授的某种技巧,而在于这篇文章在这个知识体系中所处的位置,所代表的意义,所以大学语文教育应该更具宏观性、广阔性。

这种宏观性,广阔性不仅体现在对文学的深入理解上,也体现在对技能方法的综合深入运用上,教师在讲授文学史的同时还要调动学生中学的记忆,把技巧运用到对作品的理解中来。如比喻,中学我们只需了解它作为修辞的形象作用,它给语言带来的美感等,在大学教学中我们则要考虑比喻的深层含义,作者为何运用这样的比喻?它是否能隐含作者深层的情感世界?或是它是否在作者作品中及文学史上有着共通的意义等等。可见,技能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要不断深化,同时还要糅合在对文学的理解中。

3 检测评价体系的完善

中学的检测系统侧重工具性,大学语文的检测系统要更考虑它的人文性,也就是阅读理解,综合能力的提高。但是两者并不隔离开来,其实翻看一些高考试卷的阅读部分答案的设置已非常具有开放性,注重考查学生不同的思维判断能力及语言组织能力。在此基础上,我认为大学语文应该进一步拓展这样的能力,同时,反过来通过中学语文思考大学语文,大学语文也不能一味的提升理解能力,还要注意工具性的综合培养,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我们考查苏轼这个人物,中学语文试卷中可能会让学生默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表达旷达心境的句子,阐述明月的含义并且模仿写关于月境的句子等等。而大学语文的卷子则可能这样: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月有他独特的意境,你能否和其他作家作品中的月进行比较?你觉得月的意象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何地位?能否写篇关于月的短文等等。很明显,中学语文检测更侧重于具体技能的操作,如默写、仿句,也有提升理解的地方,但是紧紧围绕原作品的。大学语文的检测更考查学生对整个作品的理解和研究,由某个点再延伸贯穿到整个文学史。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对中学语文技巧的运用,通过写作我们可以综合运用仿句、比喻、对偶等具体技能,这样我们才能完善我们的评价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中学语文测试题的渐趋开放也让大学语文的测试变得更加独立,人性化,开放:不再完全设具体统一的答案,充分考虑学生的自主性和独创性,剔除应试题的痕迹,以提高人文素质,培养母语感情为目标,这样更能调动学生的对母语的兴趣。

4 大语文模式的新要求

新课标的实施一方面以具体的措施来构建新的语文模式,另一方面又在警示我们要不断丰富、拓展,创新我们的语文教育思维模式。(1)以文学素养为基础,学术与应用并存,创设综合的思维模式。“新课标” 十分明确地指出“ 现代社会要求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 具备创新精神、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里可以看出语文最重要的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大学语文不再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简单划一,而是在全新的综合的思维模式下全面提高文化素质,大学老师的科研水平与素质要求大学老师将一定的学术科研内容融入课堂,提高课堂教学品位,同时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将学习应用到社会生活中去。(2)大语文思维模式下,教师学生角色地位的重新界定。“新课标”明确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教师和语文课程同步发展”的教学建议,在这里,教师不再是绝对的权威,只是知识的引导者和学习的组织者,把真正的主体地位让给学生。进入大学阶段,随着心理年龄的增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加深,其思维更加活跃,主体意识更加强烈,教师与学生之间主要通过交流、沟通,对问题的思考讨论来达到一种和谐的教学方式和自主学习方式,高校教师由此必将进一步改革已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大学教师只有看到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才能更好地激起他们的学习欲望,才能培养出有时代气息的复合型人才。

总之,新课标的实施对于明确大学语文的学科定位及探讨大中小语文教育的衔接深入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明确了大学语文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传播母语方面的作用。引导大学语文在教学内容,方法及评价功能上继续完善。面对当前的语文教育现状,我们必须在大语文范畴下让语文成为一门系统,完整,内含丰富且外延广阔的学科,在小学、中学、大学语文教育的自然衔接下让学生不断的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深入影响。

猜你喜欢

工具性大学语文母语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一)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二)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大学语文
母语教育:从美出发
向量的巧用
分析母语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浅谈“大语文教育”的灵魂
第五届中坤国际诗歌奖获奖感言——邵燕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