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杀原因分析及对策
2009-07-06朱莉
朱 莉
摘要 近年来,高校中屡屡出现大学生自杀的现象,严重干扰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甚至引发法律纠纷,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因此,要树立“自杀,一个都太多”的意识,积极防止任何一个可能的自杀事件发生,大学生自杀大部分是有征兆可以预防的。
关键词 大学生 大学生自杀 危机干预与预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接受高层次的教育,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与希望。近年来,高校中屡屡出现大学生自杀的现象。约10.71%的大学生表示当遭遇挫折时想到用结束生命的方式来解决,28.6%的大学生“偶尔有”或“经常有”自杀念头,5.79%的大学生认为死亡是解决一切痛苦的办法。
借用江光荣等人调查2006年1月1日至2006年12月31日对湖北省高校大学生自杀全部个案的结果分析,大学生自杀呈现了如下特点:(1)女生自杀率略高于男生;(2)文科类学生自杀率略高于理工类学生;(3)在学段上呈随即分布,研究生自杀率相对较高;(4)大学生自杀多发生在节假日期间及节后;(5)自杀事件多发生在校内,跳楼(高坠)是自杀者最常采用的方式;(6)大部分自杀个案中自杀者有精神障碍,有精神障碍的自杀者全部自杀成功。
自杀是“一种不必要的死亡”,虽然大学生自杀的人数只是全体大学生中的极少数,但大学生自杀给学生本人其家庭、给学校和同学带来了无可挽回的损失,带来十分惨痛的创伤,严重干扰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甚至引发法律纠纷,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如自杀群聚现象、模仿性自杀行为等)。因此,要树立“自杀,一个都太多”的意识,积极防止任何一个可能的自杀事件发生。
一般来说,大学生自杀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1)精神障碍:主要有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其中,抑郁症患者约占54%。(2)人格问题:自卑、内向、敏感;过分追求完美,事事要强,自恋;依赖、任性、冲动。(3)长期存在的心理压力(应激):主要是恋爱问题、上网成瘾、学习习惯、经济困难、疾病和生理缺陷、就业和前途的困扰、家庭问题等。
有些人认为,自杀没有征兆、不可预防,发生自杀纯粹是运气不好。事实上,在调查的个案中,至少76%有极为明显的征兆。有的个案在自杀前的急剧变化几乎全班同学都知道。问题在于要么周围的师生和关系密切者不敏感,没有意识到当事人的求救信号;要么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没有想到他真的会自杀。
此外,预防自杀是有可能的,原因如下:(1)想要自杀的学生,从面对生活中的危机到实施自杀之间要经过几天或几周的时间。这为预防自杀提供了时间保障。(2)自杀的学生中大多数人有想死和期待得到帮助的矛盾心情。这为预防自杀时给予自杀者帮助提供了可能。(3)想自杀的学生在采取行动之前,在考虑到自己的死将给至爱亲朋带来极大痛苦和震惊时,心理压力特别沉重,会有一些可观察到的反常表现。这为发现异常提供了可能。
除冲动型自杀者外,大多数大学生自杀前的征兆常常表现为:(1)把自己想死的念头对周围人诉说或在日记、绘画中表现出来;(2)情绪性格明显反常,焦虑不安,或无故哭泣;(3)抑郁状态,食欲不好,失眠;(4)回避与他人接触,与集体不融洽或过分注意他人;(5)行为明显改变,对生活麻木且冷漠的人自杀前像突然变了一个人,敏感又热情;(6)无故送东西礼物给亲人或同学,无来由地向他人道谢或致歉;(7)上课无故缺席,迟到早退,成绩骤降。
当我们发现个体有了自杀征兆后,要及时加以干预,在心理咨询与危机干预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关怀与鼓励。与企图自杀的大学生保持密切的联系,鼓励他多与他人建立关系,并将自己所面临的困惑与问题倾诉给他人,积极寻求解决之道。(2)联系与支持。与自杀大学生的家人、同学、亲近的朋友保持很好的联系,组成一个关心与支持的网络,共同帮助自杀大学生面对危机,开导其用乐观向上的态度面对问题(注意与家长联系的方式方法)。
(3)安全的环境。密切留意自杀大学生生活环境中的危险物品(例如:刀子、安眠药等),尽量安排他(她)居住在一个安全温暖的环境。
高校大学生自杀调研资料表明,每年春季开学后的三周内、五一长假及假后三周、秋季开学后的三周内均是大学生自杀高峰期。同时在敏感时段,应高度关注以下12类重点学生:(1)有自杀未遂史或自杀企图与计划者;(2)曾患抑郁症及尚在治疗者;(3)曾有妄想或其他精神病状况及尚在治疗者;(4)人格偏执者;(5)近期失恋者;(6)意外怀孕或近期堕胎者;(7)情绪长期低落不与人往来者;(8)有生理缺陷或长期患病者;(9)极贫困者;(10)学习困难及不能及格者;(11)近期丧亲者;(12)极度自卑或自感生活能力低下者。
高校在提供自杀预防与干预的同时,还需加强广大学生的生命教育,把学生引入对生命的探寻和思索,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加强人文关怀、价值关怀和意义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