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态度改变理论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接受机制的启示

2009-07-06孙越雯

科教导刊 2009年16期

李 健 孙越雯

摘要 态度改变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的概念,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接受过程实质是大学生对于核心价值体系的态度改变过程,二者在运行要素和影响因子上有一定的相似性,本文主要对如何用态度改变理论中的相关原理加强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路径探究,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制的实效性。

关键词 态度改变理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接受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文化对大学校园文化引领的内在需要,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本质需要和实现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的客观诉求。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接受机制的科学构建是融入全过程的关键环节。本文从态度改变理论视角出发,研究接受的内在机理和客观规律,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是指发生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的接受活动,它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接受主体出于自身需要,在环境作用影响下通过某些中介对接受客体进行反映、选择、整合、内化、外化等多环节构成的完整的活动过程。①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接受作为一项系统性、动态运行的活动,包括了接受主体、接受客体、接受中介、接受环境等基本要素,并且是这些基本要素相互作用,有机运动的动态过程。

态度改变理论在心理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该理论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传播学家霍夫兰德于1959年提出,他认为态度改变说服模型包括教育者、教育对象、说服情境、说服信息是影响态度改变的四个基本要素。②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接受过程属于态度引导过程,即教育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说服信息对说服对象进行的教育活动过程。由此过程可以看出,社会心理学中的态度改变理论可以为构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接受机制过程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科学的指导方法,对于我们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态度改变理论的构成要素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制的元素存在很大关联,说服者和被说服者关联接受主体,传递的信息关联接受客体,说服情景关联接受环境。社会心理学认为,影响态度改变的结果与各要素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研究不同要素的运行规律,提升态度改变的效果,进而构建科学的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接受机制。

1 接受主体

从教育者角度分析,可以从影响教育者说服效果的因素进行研究。态度改变理论认为,劝导者的可信度主要取决于其专家资格和可靠性。③可信度高或具有权威形象的说服者,比可信度低或不具权威性的说服者更能引起态度的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过程中,要提高自身可信度,一方面需要提高自身的专业性,也就是走职业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另一方面,在与学生的日常交往中,要始终秉承公正的态度,让学生感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不但在专业上可信,在事务处理上也同样客观中立。

从受教育者角度分析,可以从大学生自身的态度形成过程来总结大学生接受的一般原理。社会心理学家凯尔曼认为态度形成过程由顺从、认同、内化三阶段构成。任何人接受新态度都要经过三个阶段,不同阶段的大学生表现的接受程度也不同,因此教育者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之前,要分析大学生的成长特点,准确把握教育客体成长发展规律,探索分层次、分阶段教育模式。

2 接受客体

接受客体指教育者传递的教育内容,本文讨论的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的多层次性,教育者在引导学生接受过程中可以参考“进门槛效应”。

“进门槛效应”是指一个人接受他人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后就有可能接受同类性质的更大要求的现象。④这个效应主要是说,对一个人的要求由低向高渐进地提出要比一下提出一个比较高的要求更容易让人们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多层次的信息系统,教育者在具体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可以运用“进门槛效应”规律,针对不同层级的学生选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不同内容,由浅入深,逐步内化。

3 接受中介

接受中介是指承载接受客体的方法和载体。在接受机制中,选择合适的接受中介,对于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接受效果有着明显的推动作用。态度改变理论认为,影响接受中介的原理主要是认知失调论和差异性规律。

认知失调理论是费斯汀格于1957年(下转第189页)(上接第184页)提出来的,他认为:人的认知由众多认知元素构成,当人们的两个认知即对态度对象的认知和对自己行为的认知不一致时,使人产生要将两种认知协调一致的驱动力,迫使个人改变态度。⑤认知失调论给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启示是,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具体过程中,要结合大学生现阶段的认知规律选取适当的价值体系内容,使教育内容与大学生自身认知产生内驱力,提升核心价值体系的接受效果。

差异性规律是指传递的教育内容所阐述的观点和教育对象的原有观点之间的差异程度,它是态度改变理论中的一般的规律。⑥要改变教育对象的态度,教育者所提供的内容必然会与教育对象已有的态度形成对比,这种对比促使态度改变产生压力,当压力达到一定程度即会发生态度改变。差异性规律给接受机制中教育者教育方法的启示在于:教育者可以利用差异性规律确定适时的教育目标,以达到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体系的最佳效果。

4 接受环境

接受环境是指大学生接受教育信息过程中一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总称。接受环境与大学生接受效果相互作用,互相影响。社会心理学中的“集体规定”论述的是环境对人态度改变的规律。

“集体规定”指大家共同遵守的公约、规则等等能有效地影响人们的态度。⑦社会心理学家勒温等人的实验证明,集体规定比个别劝说要有助于人们的态度改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接受机制中,教育者可以利用集体规定原理,通过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营造积极的集体氛围,使大学生生活于一个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度高的环境之中,对于价值体系内容形成统一认同,就能使教育对象自觉建立起牢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综上,态度改变理论作为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是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接受机制的科学构建的有效理论支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接受机制的具体工作中,要充分利用态度改变理论各要素的客观规律,提升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