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翻译主体在诗歌翻译过程中的能动性

2009-07-06

科教导刊 2009年16期
关键词:诗歌翻译译者主体性解构主义

张 珏

摘要 在翻译研究史上相当长的时期,翻译界的研究重点一直集中在翻译的忠实问题方面。人们追求语言与客观世界的一致性和语言表达的确定性、唯一性和精确性。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随着“文化转向”以及解构主义的兴起,扩大了翻译研究的对象,拓展了翻译研究的范围。翻译家在翻译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逐渐得到重视。近年来国内翻译界对翻译主体与翻译主体性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视。在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特别是在诗歌的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可以得到更好的发挥。本文将从具体的诗歌翻译探讨翻译主体的能动性。

关键词 解构主义 诗歌翻译 译者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译者在有着长达2000年历史的翻译实践活动中,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起过巨大的推动作用,却并未在这一领域得到应有的荣誉和地位,其主体性一直被被翻译研究所忽视,甚而束缚。

用来形容译者地位和作用的词,诸如“媒人”、“文化搬运工”、“戴着镣铐的舞者”等等,时有所闻。这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译者的弱势地位,及传统翻译研究不利于译者主体性发挥的思想,即翻译只是语言的转换,对翻译的研究主要是为了探讨翻译方法及技巧。但是,如果翻译仅是语言的转换,那么译者不过是语言转换的“技术工人”,“翻译机器”及“文化工具”而已,在翻译活动中唯需再现原文的情景、内容、形式,甚至有时只是词序, 要求译者必须做到绝对客观,不许在翻译过程中加入任何主观因素。因此,所谓“逼真”、“忠实”、“忠诚”、“准确”以及“对等”等诸多词语成为了评判译者的最基本的标准。这样就使得译者遭到长期边缘化,翻译界一直对译者以及译者主体性的研究重视不够。

译者的弱势地位直到20世纪70年代,随着“文化转向”及解构主义的兴起,才有所改变。“文化转向”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语文学范式,将译者从传统的弱势从属地位,上升到较为自主的地位,从而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范围。与此同时,以德里达、福柯、巴特勒为代表的解构主义也对提高译者地位起了很大的作用。它与“文化转向”运动所提倡的翻译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处。解构主义理论质疑由语言构成的言语和术语、系统和概念,否定源语言跟原作者的权威地位,认为翻译不仅是“复制”或者“模仿”源文本。相反,源文本通过翻译被重构,每次翻译都是对源文本重新诠释,是译者积极参与的过程。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意识必然会对翻译活动产生影响。因为翻译不仅是语言文字的转化,更重要的是思想交流和文化交流。译者的主体意识——他的世界观、价值趋向、思维模式、认知方式、语言文化功底,审美情趣等,将直接影响他对客体——翻译文本的解读与翻译。

翟理斯和庞德都曾翻译过《古诗十九首》中的句子,原句是:

昔为娼家女,

今为荡子妇。

荡子行不归,

空床难独守。

庞德的翻译是:

And she was a courtesan in the old days,

And she has married a sot,

Who now goes drunkenly out

And leaves her too much only.

翟理斯的翻译是:

A singing girl in early life

And now a careless roues wife

Ah, if he does not mind his own

Hell find someday that the bird has flow!

将这两个版本的翻译与原句相比,可以发现不少错误。翟理斯将原诗中的“荡子”翻译成“roue”,这个单词的中文意思是“登徒子”。庞德则将“娼家女”翻译成“courtesan”,于是“歌女”被翻译成了“妓女”。而翟理斯最后两句的翻译也与原文出入很大。这两个版本的翻译是译者主体性的反面例子,说明如果译者对于源语言文化和目标语文化的缺乏了解会造成翻译过程中对原文的误读,从而使得翻译作品偏离原文。

译者主体性除了在对原文解读的过程中会发挥能动性以外,在对原文进行翻译的过程中也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二十世纪早期,很多翻译家翻译了拜伦的《希腊岛》。译者主体性的差异带来了不同版本的《希腊岛》,本文仅以诗歌的第一小节作为例子,原文是:

The Isles of Greece, the Isles of Greece!

Where burning Sappho loved and sung,

where Delos rose, and Phoebus sprung!

Eternal summer gilds them yet,

But all, except their sun is set.

梁启超的翻译是:(沉醉东风)咳!希腊啊!希腊啊!你本是和平时代的爱娇,你本是战争时代的天骄!撒芷波歌声高,女诗人热情好,更有那德罗士,菲波士(两神名)容光长照。此地是艺文旧垒,技术中潮。即今在否?算除却太阳光线,万般没了!

马君武的翻译是:希腊岛,希腊岛,诗人沙孚安在哉?爱国之诗传最早,战争和平万千术,其术皆自希腊出。德类、飞布两英雄,溯源皆是希腊族。吁嗟乎!漫说年年夏日长,万般销歇剩斜阳。

胡适的翻译是:嗟希腊之群岛兮,

实文教武术之所肇始。

诗媛沙浮尝咏歌与斯兮,

亦羲和、素娥之故里。

今为长夏之骄阳兮,

纷灿烂其如初。

我徘徊以忧伤兮,

哀旧烈之无馀!

以上三位翻译家都来自中国,处于同样的社会环境,但是由于主体性不同,他们的翻译版本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相差很大。梁启超使用了元曲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马君武采用七言表达自己的情感,胡适则采用离骚体来对比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这三位翻译家的译文从不同的欣赏角度出发,并带有强烈的个人特色,重新塑造了拜伦诗歌中的种种意象,这正是译者主体性最好的说明。

有关译者主体性问题的研究已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这反映了译作文化与译者文化地位的上升。翻译主体性问题的研究有助于彰显译者的文化贡献、提高译者的文化地位,有助于促使译者更好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激励译者为我国的翻译事业和文化发展及传播作出更大的贡献。随着这一研究活动的深入,它必将对我们进一步掌握翻译活动的规律产生积极的、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Gentzler , Edwin. 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M] . London and New York : Routledge ,1993.

[2] Derrida ,Jacques. Position[M] . Chicago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1.

[3] 孙艺风.翻译规范与主体意识[J].中国翻译,2003(3).

[4] 屠国元,朱献珑.译者主体性:阐释学的阐释[J].中国翻译,2003(6).

[5] 魏小萍.“主体性”涵义辨析[J].哲学研究,1998(2).

[6] 谢天振.译介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7] 许钧.“创造性叛逆”和翻译主体性的确立[J].中国翻译,2003(1).

[8] 杨武能.再谈文学翻译主体[J].中国翻译,2003(1).

[9] 查明建,田雨.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J].中国翻译,2003(1).

猜你喜欢

诗歌翻译译者主体性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对现代园林与景观设计的影响
重塑与解构
阐释学视角下的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研究
诗意与诗体的“旅行”
文学翻译主体的诠释学研究构想
从译者主体性解读曾朴的翻译思想
疯癫亦梦幻
目的论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