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新形势下构建大学生三维综合评价体系

2009-07-06卓奕源

新西部下半月 2009年6期
关键词:三维构建素质教育

刘 琦 卓奕源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目前高校在大学生素质教育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评析了针对这些问题一些院校改革措施的优点与缺陷,建立新型的、全面的三维综合评价体系成为当务之急。指出三维综合评价体系可以更加直观的反映出学生的具体情况,并有针对性的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指导,同时构建这种评价体系对于大学生就业也具有一定得指导意义。

【关键词】素质教育;三维;综合评价体系;构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机制”。一套科学、实用的评价体系是当前教育体制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转变过程中的有效助推器。近年来,高校大量扩招、施行弹性学制、推行社区化管理,弱化了以班级为实体的管理,评价一个学生的优劣已不像过去那样简单和单一了;同时,在市场法则、市场规律的作用下,学生的思想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价值观与世界观与过去大相径庭。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如何从过去的传统的、单一的、相对缺乏综合性的评价模式中摆脱出来,建立一套适应素质教育切实可行的、容易操作的综合评价体系显得意义重大。

一、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几千年来,我国受“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影响,在各类学校的评价中,一直以学习为重,而且经常忽视个体的差异,用同一的标准来衡量不同特点的学生,忽略了个体的差异。虽然,各大高校的学生管理系统都不同程度地发现了这一问题,也都采取了一定的改革,但不同的高校在改革的进程和改革的力度上有比较大的差异,总体的情况并不乐观,远远跟不上发展的需要。现有评价体系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过分强调学习成绩和荣誉的重要性,将分数和排名作为评价学生优秀与否的决定性要素。在传统的评价体系中,一直过于重视科学知识教育,忽视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这使得一些学生片面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好学生,其他方面有最好,没有也无所谓,集体主义思想淡漠,功利思想严重。甚至在入党考察等程序中,学习成绩也成了衡量学生是否优秀,是否符合入党标准的最有力的条件,其他却成了“点缀”。这样的结果只能导致学生不得以将自己的爱好和理想靠边,甚至放弃,并开始排斥敬业与奉献。

2、导向单一,一味打造品学兼优的标准生,缺乏对个性的引导。在传统的评价体系中,一直只对学生的智育(学习成绩等),德育(任职情况等),体育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对于不同的专业、不同的群体也用同样的评价标准,同样的评价指标进行横向对比,这是不科学的。因为同一指标在构成不同群体的综合素质中其作用是不用的,如计算机能力(证书等)对于计算机相关专业与文科专业的学生,其权重是有很大差异的。过多的共性要求制约使得大学培养的学生像是流水线产出的产品一样,千篇一律。

3、指标设定没有与社会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及时调整。似乎各个高校的评价体系总是一成不变,即使变化也是“换汤不换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要求已经由知识型向技术应用型转变了几个轮回,可高校仍然将过去的传统知识的掌握作为评价标准,这样教育体制下的学生又怎样能与社会的需求接轨,如何和就业相契合呢?

4、“一票否决”现象严重。所谓“一票否决”是指在学生争取、申请某些奖励、证书或荣誉时,因某一项条件的不符而完全失去资格,如部分高校仍然规定国家英语等级考试达到四级才能取得本科毕业证书或学士学位证书;成绩必须达到多少分才能符合奖学金获得标准等。当然,对于学生的处分、毕业论文环节、特殊病情等与培养目标密不可分的内容进行一票否决是可以理解并有重要意义的,但对于其他的一般内容究竟是否该应用一票否决,标准又应该如何来制定,仍十分值得商榷。否则对于学生的成长成材将是一块绊脚石。

二、现有的一些做法

综观目前全国高校在评价体系方面的一些做法,笔者也总结和发现了一些共同的做法,一些高校也加入了一些特殊的评价方式,值得我们分析和借鉴,但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漏洞。以下就列举一些具有一定进步意义的做法:

1、自评与他评相结合

目前高校用的比较多的往往是简单的自评法,让被评价者按一定的评价标准体系对自己的情况进行评价,但是这样的评价往往是建立在一些客观数据上,如成绩情况、获奖情况、任职情况等,在对学生的人际交往、思想素质等方面就难以得到较贴切的体现。针对这一情况,一些高校也加入了他评环节,其实这个程序在一些中小学一直比较盛行和有效,当然这和学校的管理模式有很大关系,所以他评在高校的实行一直有一定的难度。一些在他评方面做的比较好的高校主要着力于他评指标设计的合理可行性上,并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一些信息采集和分析系统,来降低人为弹性过大的评价。将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将过去的忽视他人对被评价者的感觉以及一些隐性素质的评价重新提了出来,进一步增强了评价的完整性。难点则在于他评中各个指标的权重分配。

2、统一评价和分层评价相结合

统一评价就是前文中所提及的对所有学生进行同一标准的评价模式,这样的评价无法体现差异性和个体性,如果单一地进行使用则显得适用性不够广泛,但这样的评价体系可以用于考试成绩的评价、善恶是非的判断中,这些问题不论对谁标准都是统一的,而且也比较客观,而且有比较强的教育性和导向性。而分层评价则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个体的纵向,也就是过去到现在的比较和横向比较,给予适当的激励性评价,这样的评价不涉及排名和比较,也不会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所以将统一评价和分层评价结合起来,就可以很大程度地弱化其单一应用时的弊端,起到不错的评价作用。难点在于如何区分何种指标该放在何种评价方式中来使用,以及如何找到两者的最佳契合点。

3、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其中定量考核的指标主要包括德、智、体三方面,以学生的综合测评标准为蓝本,尤其需要提出的是“德”作为定量指标的只是外在表现的一些关键行为。定性则是对学生个体的个性特征也就是人素质的内隐变量进行评价,包括个性特征、审美教育效果、心理素质、创造精神以及文明礼貌程度和助人为乐品质等等。主要方式还是以班团委员、班主任或辅导员对学生的非一般的个性问题给予一个综合评分。难点在于如何让定性评价中的评定人有足够的清晰度来给予学生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并保证对待每人的标准统一。

三、三维综合评价体系的探索

三维综合评价体系是笔者在现有做法的利弊分析基础上,探索得出的一种新的评价体系,该体系最大的不同点就是将原本单一的、平面的评价方式改革为多层次的、立体的评价方式。

1、综合评价体系指标要素的建立

所谓“三维”,自然包括三个坐标系,笔者将这3个坐标分别命名为显性轴、隐性轴和影响轴。显性轴主要包括在德、智、体等各方面所有数据依据,如成绩排名、通报表扬、体育达标等指标,这些数据可参照各高校已相对完善和成熟的综合测评办法进行量化考核,确定坐标点;隐性轴主要涉及的指标要素则是关于学生的内隐素质,主要的考核评价方式为评价,这里我们借鉴许多高校已经实行并取得初步成效的自评和他评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将学生对自己品德、性格等方面的评价与师生对其的评价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的评分,来确定坐标点;影响轴涉及的主要为社会及其他方面的反馈因素,包括如假期的勤工实践、社会实习、考证考级(学校计划外)等指标,这些指标不是评价在校大学生的主要指标,但考虑到现代教育存在与社会需求脱节,学生沟通交流能力差等弱点,特通过该影响轴来体现出学生的性格能力的立体性,打破原来对学生的平面评价模式。

2、评价结果的处理

对“三维评价”结果的处理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结果汇总、结果的表达以及处理结果的激励反馈。为了使结果更加科学更加合理地反映不同层次不同评定方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中肯定位,同时也要根据各种考核要素在学生素质发展过程中所占的比重大小,必须将显性和隐性两根轴上的这种考核指标要素进行加权处理,(由于影响轴主要体现学生的“立体性”,各指标无很明显的权重差异,故尚设定相当权重。)各种要素的权重比例各高校及各院系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自行设定。来真正做到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在学生素质的三维立体空间中找到个体学生综合素质的合理定位。

关于三维评价体系的结果表达,我们可以用这样的公式进行体现:

S=M1+M2+M3+M4;

S代表学生的平面评价分,主要用来评价学生的德智体各方面的表现情况,在一些校内评奖等环节中有比较大的指导意义,其中M1、M2、M3分别表示德、智、体三方面经过加权处理后量化考核的分值,M4则表示经加权处理后的定性综合评议分。

V=M5×S;

V代表学生的立体评价分,主要用来评价学生的立体能力及社会对其的接纳程度,可作为就业、出国等评价参考依据,其中M5表示实习单位等机构给予的综合能力评价分。当然,如果一个学生没有任何的与社会接触的经历,M5=0,换言之,该生没有立体性,还需要不断与社会接触锻炼。

有了结果,还要及时的通过不同的方式反馈给学生本人,实现素质教育管理中的目标导向与过程教育相结合,从而更好地起到警示鞭策和导向鼓励作用,同时还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来激发学生的进步欲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如果说学生在走向社会之前,是学校这家大工厂的特殊产品,我们当然希望我们的产品是有特点的,经的起考验的。我们所制定的“三维综合评价体系”的最终结果就是产品的“检验证书”,可以提供给各方面用做主要的参考依据。对学生三维综合评价体系的研究,对学生的综合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随着社会形势的不断变化,社会对高校在评价反馈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势必要求我们要在理论和实践上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进行不断的探索和研究,来跟上社会发展和高教改革的步伐。

【参考文献】

[1]赵胜岩,陈书智,汪滢滢,李积勇.当前加强高等教育绩效评价的必要性分析[J].中国冶金教育,2007,(3).

[2]谈松华.教育创新的时代内涵[J].中国教育学刊,2000(6):1-5.

[3]林崇德.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5-13.

猜你喜欢

三维构建素质教育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在素质教育中树立文化自信
浅析我国的素质教育政策
谈小学语文课堂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基于After Effects中Form滤镜下的三维粒子特效研究与应用
三维数字化移交技术在化工项目工程设计中的应用剖析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也谈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