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中的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探析
2009-07-05王恩豹戴天宝
王恩豹 戴天宝
摘要施工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是施工企业的生命线,笔者结合自身多年实际工作经验,并参考大量文献资料,探析了建筑施工中的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建筑施工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A
1 施工质量管理层增强建筑意识,坚定创优质工程的决心
施工质量管理层的核心是项目经理,是施工项目全过程所有工作的总负责人,也是项目承包责任人。项目经理对工程质量负有全部责任,施工项目质量的优劣与项目经理质量意识的高低息息相关。项目经理应该增强工程施工项目质量意识,要强调和严格要求项目经理部的全部人员按照既定的创优质工程目标计划,抓质量管理和质量因素控制。另外,促使广大管理人员和职工对标准化质量管理进行再认识,对企业体系文件进行再学习、培训,并从思想、组织、行为上引起高度重视。
2 严格遵守施工中项目质量管理的八项原则
(1)以顾客为关注焦点:施工企业依存于顾客,施工企业应满足业主要求并争取超越业主期望。
(2)领导作用:现场质量管理的领导者应该确立统一的宗旨和方向,创造并保持使职工能充分参与实现企业目标的内部环境。
(3)全员参与:各级人员都是企业之本,只有他们的充分参与,才能使他们的参与为企业带来收益。
(4)过程方法:将施工的各个分部工程、分项工程作为过程进行管理,可以更高效的得到期望的结果。
(5)管理方法:将相互关联的施工过程作为系统加以识别、理解和管理有助于企业提高实现目标的有效性和效率。
(6)持续改进:持续改进企业的质量管理方法和总体业绩应当是企业的一个永恒目标。
(7)决策方法:现场质量管理的有效决策应该建立在数据和信息分析的基础上。
(8)供货关系:企业与供货方是相互依存的,互利的关系可以增强双方创造价值的能力。
3 设计质量是基础
实践证明,工程设计特别是建筑和结构构造设计是预防工程质量通病的基础。不少建筑施工质量通病都和设计有关,如墙体伸缩裂缝、现浇板角部裂缝等。要预防和防止通病的出现必须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严格
按规范进行设计;(2)细部大样图不应忽缺;(3)应加强对构造方面的研究和设计。
4 以人为本,责任到人
(1)注重各个基础环节,加强以班组为单位的基础管理,按照体系的要求,切实将责任分解到每一个人。
(2)进一步抓好垂直贯标,企业各职能部门应按照要素分配的职责,对主控程序的培训、检查、整改等自始至终负责到底。
(3)加强技术交底。技术部门应针对每个工种、每道工序组织各级技术交底。
5 施工过程技术控制
(1)技术复核。重点应放在定位、引测标高、轴线、各层标高、成品、半成品的选用等方面。
(2)隐蔽工程验收。是监控的主要手段,凡属隐蔽项目,必须进行全数监控。
(3)材料试验。对钢材、水泥、防水材料,除应检查出厂合格证外,尚须按规定抽样检验。砖可检查出厂合格证或试验报告,其它一般材料检查出厂合格证。
(4)抽检。随机检查,它灵活,不受时间条件限制,容易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早,整改方便,提检频率也不受限制,是监控的一个有力手段。
(5)试水、通球检验。此项检验直接关系到使用功能,必须认真按规程操作严格把关。
(6)班组自检.班组自检是保证质量的根本,只有每个操作者在操作过程中认真自检,认真把关,质量才算有了扎实基础。
(7)设置质量管理点。质量管理点可用于多种环节,在质量控制的关键部位、薄弱环节上设置质量管理点,采取事前控制,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 贯彻ISO9000族标准质量管理体系
(1)推行ISO9000族标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推行认证,对于深化我国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提高企业的质量信誉和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企业要把实施ISO9000系列标准与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结合起来,构建全方位质量管理新模式,这应当成为今后相当时期企业质量管理工作的重点。
(2)抓项目质量必须注重质量保证体系覆盖工程施工的全过程。质量体系是为实现质量保证所需的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企业按照IS09000标准建立的质量体系(包括文件化的体系程序)要覆盖工程质量形成的全过程并有效运行,关键也在企业和项目两个层次。
(3)持续有效地开展质量体系审核。即使企业通过了质量体系认证,在实际运行中,还必须有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不断改善和改进的机制。持续有效地开展质量审核,对质量体系运行作出正确诊断,对发现的不合格或潜在的不合格,实施纠正或预防措施,使质量体系步入良性循环,完善不断改进的机制。
7 注重新材料的推广应用
(1)认真调查了解新材料的使用特性,包括正反两方面的内容,尤其要注意材料特性不足的方面,及周围环境条件的变化是否会对该材料的使用特性产生影响。
(2)认真调查了解新材料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情况,掌握该材料在使用过程中易发生的质量问题,及有无防控措施。
(3)新材料如属替代当地大量使用的某种淘汰产品时,则需要掌握形成新产品的原材料是否可就地取材,及原材料的贮量是否可足够供给。
(4)当推出的新产品需复合使用时,需知其复合体(如陶粒砌块和抹灰层的结合)工作性能是否可靠,如不可靠,有无其它替代产品。
(5)对新的建材产品的引进,最主要的是首先在本地区进行试点,经过验证适合于本地区使用的,方可进行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