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行政效率问题与对策思考
2009-07-05刘畅
刘 畅
摘要行政效率正成为行政管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同时也成为当前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在行政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中要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研究行政效率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对指导各级地方政府的行政改革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文章结合地方政府实际,从行政效率的基本理论出发,通过剖析当前我国地方政府行政效率的现状,着重提出推进行政改革、提高我国地方政府行政效率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行政效率转变职能市场化
中图分类号:D67文献标识码:A
行政效率是行政管理的核心问题,是各级政府追求的首要目标。行政学创始人威尔逊明确指出:“行政学研究的目标在于……尽可能高的效率。”行政效率是政府能力的集中表现,也是判定政府工作状况的综合指标。作为国家各种政策方针的具体执行机关,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直接关系着中央政策的落实情况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此,通过分析我国当前影响地方政府行政效率提高的原因,并探求适合我国国情的提高地方政府行政效率的途径,对于解决好三农问题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1 地方政府行政效率低下的主要表现
1.1机构膨胀,人员众多,管理成本大幅度上升
高效的政府必然是精简的政府。新中国成立以后,在经济上实行完全的计划经济,在管理上讲究高度的集权,政府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机构的设置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带来了政府行政管理成本的大幅度上升。进入80年代以来,我国从上而下进行过三次机构改革,却始终没有走出机构和人员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循环。1993年全国机构改革后,虽然各级政府机构总量精简了,但是人员却并没有减少,到1998年,人员反而增加了100万。伴随机构和人员不断膨胀的是国家预算用于行政管理的支出大幅度上升,从1978年到1995年,年均增长18.9%,大大超过了财政收入与预算用于其它支出的增长幅度。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那样,庞大的行政管理费用支出是社会为换取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而付出的成本,这一成本的不断攀升,表明了社会要获得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和产品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我国各级政府离马克思所说的“廉价”政府的目标还有相当的差距。
1.2职能定位不准确,职责任务不清晰
权的管理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使政府职能扩大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无所不管,无所不包。在这种体制下,政府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甚至为某些人追逐个人利益提供了便利条件,公共服务的观念往往被行使职能就能带来利益的观念拒之门外。由于政府职能没有真正转向维护市场公平竞争和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上来,面对不断变化的管理对象,政府或者疲于应付,或是束手无策,导致有的事情多个部门插手,相互协调增加,环节增多,最终造成有的事重复做,导致浪费;有的事无人做,管理缺位。
1.3行政机构工作人员本身素质参差不齐
有的人员素质低下,工作缺乏责任心。很多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能力,效率观念淡薄。
1.4机构职能上,职能交叉,职责不清,造成相互扯皮
机构之间互相扯皮,是影响行政效率的一大顽症。“三不管”事件层出不穷,“三不管”地带众多,往往是有利益一起插手,无利益谁也不管。行事要牵扯到各大相关部门,难以提高效率。
2 提高地方政府行政效率的基本途径
如何提高政府行政效率不仅是我国各级政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世界各国政府面对的重要问题。提高地方政府行政效率不仅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寻找切合我国实际的途径和方法,还可以借鉴西方国家行政改革、提高行政效率的好的经验和做法。
2.1更新观念是提高行政效率的前提
随着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准则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这种情景下,观念的更新尤为重要。要树立效率观念,把行政效率作为考核各级政府、各工作部门及公务员政绩的主要指标,在政府机关中形成人人讲效率、事事讲效率的良好风气,具体来说,就是要树立全局观念,从小生产者的私有观念,本位主义和狭隘性中解脱出来,自觉地服从大局需要,减少推诿扯皮。
2.2改革行政管理体制
近几年,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维护稳定方面承担了直接的、主要的责任,事权下放增多,而财权、行政权力却没有相应的下放,这使得地方政府行政管理在很多方面力不从心。这就要求中央适当向地方分权,把应由地方政府管辖的权利进行下放,使地方政府在行政管理过程中权责一致。同时地方政府要把属于企业的权力还给企业,这不仅能减轻政府管理的重负,还能使政府将行政管理的主要着力点放在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上,从而提高行政效率。
2.3按照“精简,统一,效率”的原则设置机构
建国以来,我国以精简机构为主要内容的行政体制改革先后进行过5次,从指导思想上看,几次机构改革始终没能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主要是在机构的收放分合和编制增减上做文章,未能从根本上触及政府的职能和效率等实质性问题。伴随经济领域行政权力的放放收收,行政机构一再出现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恶性循环。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机构改革,尤其是地方政府的改革要真正落到实处,采取“突变式”与“渐进式”相结合,真正做到“小政府”来适应“大社会”。机构改革要“标”、“本”同治,切实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实现转变职能、理顺关系、精兵简政、提高效率的目的。行政机构改革应充分借鉴世界上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因地制宜。行政机构的设置按公共管理宏观调控的要求,能够把环境保护、人口控制、公众福利、城市设施、交通发展、科技文卫、整治公共秩序、弘扬社会公德等办好管好。对设立后的机构要不断进行检查、对照和改进,不断进行调整、改革和完善,不能搞机构一经设立就一成不变。
2.4要继续完善公务员制度,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公务员队伍
2.4.1继续完善公务员制度。行政管理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公务员制度是选拔人才的一条最佳途径。我国公务员制度从1993年10月1日运行以来取得了很大成效:行政机关的活力得到了明显增强,从总体上提高了工作人员的素质,加强了勤政(下转第112页)(上接第105页)廉政建设。科学、严格的奖惩制度和考核制度,对公务员起到了良好的督促作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政府管理的高效能,促进了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但是,由于我国公务员制度推行时间还很短,存在种种不足。公务员法规不够细化,只有条条框框没有具体标准;职位分类存在问题,我国的公务员制度以品位分类为主,重级别而非职位,因而应该大力推行职位分类,进行科学的人事管理;回避制度不够健全,考核制度上也依然存在问题,是专才考试还是通才考试,应该有一个适用和划分。
2.4.2.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公务员队伍。行政工作人员是管理国家事务的主体,承担着促进经济发展的重任。选拔任用行政机关干部应从过去的传统观念和标准转变,应从单纯型、执行型、保守型、资历型向复合型、开拓型、开放型、能力型转变。组织人事部门要坚决破除论资排辈、平衡照顾的陈旧观念,大力进行整体性人才开发,为市场经济配置最优化的人才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
2.4.3优化公务员素质结构,包括行政管理领导者和一般公务员的思想觉悟、知识水平,行为能力以及品德修养等提高领导者素质,必须建立和健全科学民主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良好机制;同时,领导者也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行政领导艺术。并促使一般公务员素质的提高,要特别注意加强公务员为公众服务意识的培养,增强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职业道德水准。要克服重使用轻培训的状况。认真贯彻执行以及实施《公务员法》,加强行政人员的业务知识和专门技能的培训,切实提高公务人员的专业素质。
2.5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创新工作方法
管理技术和管理工具是提高行政效率的物质技术保证。行政管理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复杂的社会活动,涉及范围广,作用因素多,必须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才能完成,特别是现代社会,由于节奏加快,信息量激增,科学技术以日新月异的态势向前发展,行政管理如果依旧采用传统的手工操作方式来运行,显然已经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必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用电子计算机信息系统和人工智能设备处理公文、传递储存信息。当前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运用现代化技术加强行政管理,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条件有限,但我们应用足够的财政支持,抓住发展的机遇,引进、消化、吸收现代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努力改善自动化办公条件,推行现代管理方法不断提高行政事务处理速度,从而为提高行政效率提供更好的物质技术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