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原因及对策

2009-07-05俞丽娜

法制与社会 2009年3期
关键词:同龄暴力群体

俞丽娜

摘要近年来,青少年暴力犯罪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本文首先对青少年及暴力犯罪的概念进行界定,接着从家庭、学校、同龄群体、大众传媒这四个方面对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原因进行分析,最后从家庭、学校、社会这三个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青少年暴力犯罪同龄群体

中图分类号:D9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1-350-01

一、青少年及暴力犯罪的界定

“关于青少年的年龄界定,根据发展心理学较为通用的划分标准,青少年时期应该是指少年期、青年初期及青年

晚期的统称,即青少年是指年龄在11、12岁至24、25岁之间的社会群体。”豍

“本文涉及的暴力犯罪是指犯罪主体利用身体力量或其他工具恶意侵害他人身体或公私财物的危害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的犯罪行为。”

二、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原因

(一)家庭

1.家庭教育不当

(1)溺爱型家庭教育

在溺爱型家庭教育中,父母一味满足子女在物质生活上的需求,却忽视给子女以良好的精神食粮。这些子女一旦踏入社会,很可能践踏社会的道德和法律,千方百计的满足自己的需要,从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2)放任型家庭教育

在放任型家庭教育中,父母没有关心孩子精神方面的需要,孩子的心里受到了伤害。孩子很容易形成孤僻、自以为是的性格,他们很容易受社会上不良因素的影响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棍棒型家庭教育

在棍棒型家庭教育中,孩子很容易形成粗暴冷酷的性格。当他们处理人际关系时,极易发生粗暴的攻击行为。这些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很可能离家出走,到社会上去寻找心理慰藉,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家庭结构的缺陷

近些年来,夫妻分居、离婚的情况越来越普遍。这些情况严重的破坏了家庭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使家庭的正常功能受到严重的削弱,很容易促成青少年的违法犯罪。

(二)学校

1.学校教育的误区

中国的学校大多偏重知识教育,忽略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有些学生学习成绩不好,经常受到别人的歧视。他们很容易产生偏激的思想,这些偏激思想很可能演变为极端的暴力倾向,甚至导致暴力行为的发生。

2.学校管理方面的漏洞

很多学校对学生无故旷课、逃课等的行为,没有引起必要的重视,更没有对有类似行为的学生进行严格的教育。很多青少年学生流向社会,过早的沾染社会暴力风气而成为暴力犯罪者。

(三)同龄群体

“所谓同龄群体指由那些在年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方面比较接近的人们所自发结成的社会群体。”豏

现在的青少年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里习惯了被人宠着。在和同龄群体的交往中,经常喜欢命令别人,希望别人都能听从自己提出的要求。这样,群体内部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很多矛盾冲突,有时候甚至用打架等暴力的途径来解决。

(四)大众传媒

由于青少年人生经历太浅,很多没有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再加上本身自我控制力差,就很容易受暴力文化的影响。现阶段,不少低级趣味、格调低下的电影、图书刊物、网络等迅速发展。青少年善于模仿,好奇心也特别强。青少年一旦遇到黄色传媒的诱惑,极易产生极端行为,发生违法犯罪的行为。

三、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对策

(一)家庭方面

1.家长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家长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尤其要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质。父母应以身作则,重视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从小培养孩子道德情操。

2.家长给孩子提供一个温暖的家庭环境

父母应该给自己的孩子一个温暖的家,让他们时刻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同时,父母要注意观察孩子的兴趣爱好,培养孩子的学习乐趣,让孩子门生活在充满爱心的家庭环境中。

(二)学校方面

1.全面推进学校素质教育

推进素质教育要以德育为核心,学校教育要把德育放在首位,要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做法。

2.学校应设法防止学生辍学

教师应与家长一起做好差等生的教育工作,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热情的帮助他们克服学习生活中的困难,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应设法防止学生辍学。

(三)社会方面

1.优化文化环境

政府必须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督和执法力度。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宣传色情、凶杀等内容的书刊和音像制品的打击力度,坚决取缔文化市场中含有色情、暴力的不良刊物。同时,相关部门应利用空余时间来积极开展文体活动,来充实青少年的业余文化生活。

2.搞好校园内部和周边环境

教育培养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全社会的责任,相关部门应密切配合治理好学校内部和周边环境,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健康的学习环境和社会成长环境。

猜你喜欢

同龄暴力群体
反性别暴力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暴力”女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Let's play!一起玩吧!
暴力云与送子鹳
不同龄段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手术前后血压与尿杏仁酸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向暴力宣战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对我国男女不同龄退休政策的社会性别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