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素质教育与高校教学改革初探

2009-07-05李立新

法制与社会 2009年3期
关键词:素质教育课程教育

李立新

摘要高校教学改革进行了多年,但从总体上看,依然没有真正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尤其是人文关注不够。本文试图对素质教育与高校教学改革的关系以及把素质教育融入高校教改之中作些初步探讨,提出要从传统的以指挥命令为主的“食指教育”方式转到以激励学生内心为主的“大拇指教育”方式。

关键词素质教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1-314-02

一、素质教育应当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着力点

高校教学改革不能仅仅停留在教学手段的更新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还要通过素质教育,把外在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良好的品质修养和稳定的专业精神,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打下扎实基础。

无疑地,在高校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是重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求知精神,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较强的自学能力。因此,把素质教育作为高校教学改革的着力点,是推进高校教学改革的可行之路。

然而实践表明,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是观念上真正、彻底的转变不容易,其次要在行动上实施就更不容易。再者,我们的教师本身就是由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受环境、条件、氛围、政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要大面积推广、实施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困难不少。但即便如此,基于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还是应当通过多种方式途径将素质教育作为高校教学改革的着力点。

二、将素质教育融入高校教改的具体方案

(一)要加强通才教育

通才教育是对长期以来我国过分专业化的高等教育导致人的片面发展的一种矫正。通才教育包括广泛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工具技能性课程和体能训练课程,基本涵盖高校中的主要公共课程和基础课程。

通常,人们把“基础”理解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今天看来,这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基础”还应包括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独立获取信息、分辨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此外,通才教育课程涉及的应该是基础性、综合性、有效性以及可迁移性都比较强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应对社会变化的能力。

上海大学在音乐素质教育方面花费了很大的力气,是个非常好的尝试。但一个人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个性心理品质及人文精神的培育,更要靠环境和氛围的熏陶,靠把人文精神的培养渗透到所有课程和实践环节的教学中去,这也是通才教育的重要内容。可反观我们的专业课程,多以专业知识的传授为主,专业课教师给学生的人文关怀不够,这使得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与知识教育有脱节的现象,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事实上,从终身教育的观点看,当今大学教育在人一生中的“基础性”显而易见,加强通才教育、加强基础环节的打造在高校教学改革中不容忽视。

(二)注重学科交叉,注重知识结构的合理构建

学以致用。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将来工作中的应用。考虑到人才市场的需求及就业形势,高校教学改革应以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为主,这就要求我们提倡学科交叉,从学科的整体发展与综合化出发,合理构建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整合、重组课程。要给学生整体性、实用性知识结构的构建,注重其他学科知识对本学科的影响及在本学科领域中的应用,更要在精选课程、精选知识、交叉融合上下功夫,搞好整体优化组合。切忌将新知识机械地叠加或简单地照搬相关专业的课程。

(三)重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上海大学三学期制中的暑期实践教学环节是很好的尝试。学生通过几个暑期的实践锻炼,可以较好的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为日后步入社会、融入社会打下基础。但仅此尚显不足。如何在另外两个学期的课堂教育中把实践环节融入进去,提高学生实际动手的能力,这是值得深入探讨的改革重点。应该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综合性、设计性、创造性比较强的实践环境,让每个大学生在四年中能经过多个这种实践环节的培养和训练,这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大有好处。

(四)正确把握学生学习的量与度,为学生自主学习、发展个性留下空间

近几年,大学生培养方案中四年理论课的总学时的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改革的成效。老的课程经过精简、压缩、整合,腾出了一些时间,但新的内容太多,课程排得满满的,学生哪有余力去学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参加自己爱好的活动或发展自己的特长呢?解决问题的出路是不仅在总体上、而且每一门课程都要精选、整合和精简,要善于从“广而博”中选择、重构“少而精”的教学内容,着重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调整教与学的关系,把“学”放到重要地位

(一)素质教育更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强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教”与“学”这对矛盾中,“教”虽然重要,但毕竟是外在的东西,“学”才是内在的。学生要获得知识、培养能力、使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归根结底要依靠他们自身的努力。因此,要树立“以学为本”、“教是为了不教”的观念,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主动构建知识、能力结构的自主性;强调学习上的责任感,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与方法,提倡“以学为主”,激励学生内心。这就需要每一位教师与教学管理人员注重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多用大拇指夸赞学生,引导他们设计规划自己的人生,努力实现人生目标。

(二)素质教育要注重研究学生如何学

高校教学改革,基本上是以研究教师怎么教、如何改进教学为主,研究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如何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比较少。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多研究学生,多研究“学”的问题。比如,怎样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怎样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学习?怎样在各个教学环节中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的学习状况如何?最希望学校和教师为他们解决什么问题?……如果我们深入学生,多做调研,必然会引发出许多深化教学改革的鲜活课题,开辟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大学是为学生办的,大学是大学生的大学,学校要为学生服务。必须改变传统思路,把“客户”放在第一,认真研究“客户”需求,认真搞好“客服”。

四、素质教育呼唤高校教学改革的创新

(一)素质教育首先要求高校教学改革理念的创新

高等教育的改革,核心问题是教学改革。把教学改革确立为高校整体改革的核心环节,充分体现了教育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具体到高校的各项教学改革之中,则要以面向基层、面向教学第一线、面向服务对象为原则。教学管理的目的是要调动师生投入教与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任何一项教学管理政策、措施的出台,既要有利于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教,也要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和潜能。

(二)教学改革要为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服务

为把素质教育融入各个教学环节,当前应处理好以下几组关系: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当前更应强调整体优化;微观与宏观的关系,当前更应强调宏观;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当前更应强调创新和发展;专业与非专业的关系,当前更应强调非专业的内容;基础性与非基础性的关系,当前更应强调提炼出真正属于基础性的东西;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当前更应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系,当前更应强调三者结合,以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主要目标;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当前更应强调发展个性。

(三)正确处理严格、规范与灵活、自主之间的关系,为学生发展个性、求实创新留下足够的余地

学校的限制性规章制度只是为了使学生不逾越社会道德标准,履行公民应尽的责任与义务,达到专业培养的基本要求,除此之外,都只能是引导而不是限制。应该建立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管理制度,既明确体现了对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和标准,又能为发展学生个性、支持尖子学生脱颖而出创造条件。要正确处理严格规范、统一要求与灵活性、自主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四)制订合理的政策,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充分调动广大教师投入教学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高校当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如何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大多数高校在科研与教学的政策上,往往是前者硬、后者软;前者具体、后者模糊;前者是学校的热点,后者则口头上重要、落实起来十分空泛。结果必然使得教师感到教学是软的、过得去就行,科研压力大、有吸引力;教学没搞头,不如搞科研实在。这就大大影响了教师对教学的投入。只有在我们的政策使教师感到加大对教学的投入、搞教学改革值得、有吸引力、有奔头的情况下,才会真正出现教学改革的高潮,才能逐步做到素质教育与教学过程的融合,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才有希望。这是一个值得教育行政部门与每一所大学领导深思与探索的问题。

纵观各个高校的教学改革情况,可以看到,尽管目前各个高校纷纷结合中国国情和各校实情,出台了许多改革方案,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摸索,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经验,但由于历史条件、办学规模、师资结构、管理思路等因素的制约,总体感觉还是比较封闭,与国际接轨不够。有必要借鉴国外大学的教学改革经验,提升办学层次,拓宽办学思路。

当然,国际化,并不等于全盘西化或外国化。由于国情不同,历史、文化传统不同,社会制度不同,一些发达国家的高校管理模式,并不能原封不动的照搬到中国来。比如,在日本,许多高校在人事制度上基本实行的是自治、自主管理体制,大学校长以及其他重要管理岗位,基本上是由学校内部的教员选举产生。校长的领导权又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大学的集体领导机制。由研究生院、各系、各专业的关键教员组成的教授委员会,对学校许多重要教学管理事项的决策,起到批准或否决的作用。日本的一些私立大学,主要由实际教学人员,即各系、各专业的教授,集体研究、决定每年的招生方向、课程设置、奖学金分配、新教员的录用等重要工作。学校的教务科、学生科等,仅仅是日常办事机构,负责贯彻、执行教授会议做出的各项决定,不享有任何决策权力。在教学过程中,不采用统一的教学大纲、教材,而是由各任课教师自行决定其教学方针、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校方对教学质量的评估和考核,主要是依据学生选课的人数,以及学生对有关任课老师的意见。教员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并受到广泛的尊重。

但是,我国目前高校的人事架构,仍然摆脱不了官本位的办学思想,缺乏对学校主体教员的重视。教师普遍感觉自己像是打工者,充其量处于一种工具的角色。有必要推行高校人事管理体制的改革向国际化迈进。但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由于人事改革是一项牵涉到许多人切身利益的系统工程,因此在步骤和方法上既要加重改革的力度,又要维护高校整体的稳定局面。

在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道路上,除了上文所提到的人事制度方面的改革,还应该在课程设置上进行综合调整。围绕大学课程如何设置这一问题,不同的大学,由于人才培养的目标不同,自然在课程设置的结构和布局上相差很大。国内大学之间尚且如此,与国外不同规模、不同特色的大学相比较,差异可能更大。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存在的严重问题,主要是与实际脱节的课程太多,不解决具体问题的课程太多,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敏锐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毕业后所需要的人际沟通、实务操作能力的课程太少。关键的问题还是较少考虑受教育主体学生的需求。

改革要换脑子,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这个革命首先要从思想观念上入手,要思考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培养属于这个时代的人才,还是培养属于上一个世纪或下一个世纪的人才?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原则问题。如果我们拒绝面对现实,把高等院校办成了一个与社会隔绝的象牙之塔,毕业后的学生只会做死学问、念死书,而不会做实际工作。这绝对不行。高校教学改革,是一个艰巨而又漫长的道路,把素质教育融入高校教学改革是必经之路。

猜你喜欢

素质教育课程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