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探讨

2009-07-05胥婉婷

现代商贸工业 2009年22期
关键词:教学方法创新

胥婉婷

摘 要:语文教学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的过程,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也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而作为语文教学由低年级向高年级转换枢纽的初一年级来说,责任和作用则显得尤其重大。

关键词:教师自身要求;教学方式转变;教学方法创新

中图分类号:F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2021601お

语文初一年级是一个语文教学的过渡年级,有时会存在一些“尴尬”的地方。例如,部分学生语文基础比较薄弱,阅读分析能力较差,作文表达能力不能令人满意等等,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加以注意和解决。提高教师对自身的要求,转变语文教学方式,创新语文教学方法成为势在必行的解决问题的途径。

1 教师自身要求

进入21世纪,我国的基础教育新一轮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面对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新课题,作为新世纪的教师,应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正确把握教育本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内涵。如何培养面向21世纪具有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人才,对处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教师的自身素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1.1 思想品德修养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我们解读了师范的定义,让我们理解了教师不仅要学高,更为重要的是身正。在我们的社会里每个人都应有自尊、自重、自爱,这是一个人受别人尊重的前提,作为教师更应该如此。教师要想赢得学生的尊重,必须在学生面前要树立起良好的形象,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去影响学生。

“身教胜于言教”,这要求教师把加强自身修养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以个人而言“做人”最重要,以教育而言“育人”是根本。教师应该热爱学生,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如果自己不热爱学生,不做好本职工作,反过来却要求学生和别人尊重自己,这怎么可能呢?教学是一个智育和德育融为一体的过程,教师所表现出的道德面貌,既是学生认识社会,认识问题,认识人与人关系的一面镜子,也是学生道德品质成长的最直观、最生动的榜样。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所以我们必须不断注意自我修养,只有这样,才能时时刻刻以自己的人格影响人,以自己的品行感化人,以自己的言行引导人,达到育人的目的。

1.2 自身文化修养

现代教师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积累,除对本学科知识技能的理解与掌握要准确、熟练之外,还要旁通相关学科的必要知识与内在联系,以便在组织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探索和创造的欲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造品质。当代学生思想活跃,见多识广,求知欲旺盛,知识的更新又快,这要求教师必须掌握渊博的知识,不断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不断变化,这样才能成为学生的引路人,为学生的发展创造空间。

在实际的初一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认真研究初中的语文教材和相关的练习,加强与其他语文老师的交流,认真研读他们的教案、教学心得,听其他语文老师的课堂教学,并认真做好听课记录。(2)平时多查阅有关语文教学方面的书籍,将一些与本地区情况相近的论文摘录下来做为教学备用资料。(3)在上每节课之前,尽可能地搜集相关的资料,结合本校学生情况,认真备课,设计教案。总之,通过积累他人的经验和自己的教学体会,以提高自己的语文教学水平。

2 教学方式转变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该方式作为一种精神贯穿于课程标准的始终,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依赖于这种学习方式。而如何才能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这种学习方式是我们所要探讨的内容。

教师在设计教案时,“丝丝入扣的教学设计”束缚了教学中的灵活性和变通性;为了完成课堂教学的内容,导致课文分析深度不够。而好的课堂教学应该具有生成性,是师生共同参与,教与学和谐共振的过程,而不是完全按预设的教案执行的过程。在新的平台上的课堂教学,“教学任务”的完成不在于教案是否讲完,而在于学生是否学会、会学和喜欢学。针对学生不同情况和学习内容,我极力提倡这样的学习方式。

2.1 自主性学习

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课外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坚持让学生学习的过程成为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意义,同时原有的知识经验又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例如,在教学《春》时,课文的时代背景较难,学生不易理解,教师再多的讲解也无济于事,所以,干脆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阅读,结合课后所掌握的资料,提出问题,教师点拨,理解课文。

2.2 合作性学习

按照构建主义心理学和接受美学的观点,每个人都是以自己不同的方式去构建对事物意义的理解,不同的人往往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在语文教学中,同一篇课文、同一个人物形象,学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样的。外国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个意思。学生写同一篇作文,由于原有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不同,写出来的也不免千差万别。针对这种情况,特别需要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都变得知识更加丰富,能力更加全面。除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外,还有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合作。教师也是一个读者,他有自己的哈姆雷特,教师在课堂上,应积极参与学生学习小组的讨论,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探讨,述说自己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情。通过和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对学生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2.3 探究性学习

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要求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强调要自我思考和探索事物,而不应消极地接受知识。语文的探究性学习,是把课文以及自然、社会、自我都作为探究的对象。我们很多假期作业就是通过各种方法,比如社会调查、课堂讨论、查阅资料等方式,收集各种语文现象,督促学生认真去做,这样对学习语文确能起到很好的作用。语文的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让学生学好讲读和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应提倡真正搞好探究性学习。

3 教学方法创新

3.1 发散思维阅读法

自初一年级开始,阅读应该逐步成为语文学习的重点,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全面,导致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主要是在古诗词和课外阅读的阅读分析能力上比较薄弱。纠其原因是教师在指导复习这一类古诗词时把重点放在了它们的背诵上,而忽视了内容的讲解和强调。而课外的阅读题普遍得分不高,是由于学生看到长的文章总会有无从下手的感觉,做这类阅读题缺少方法和技巧。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为了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加强对该方法的指导,教师应该对教参给予的答案内容少讲,而是针对课文的特点,设计具有发散性思维的题目,让学生能尽情的发挥自己的水平,获得运用这种学习方法的乐趣。阅读教学是开发创造力的广阔天地,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就要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关注学生的主动发展,使学生敢于发散性思考问题,最终收获阅读的累累硕果。

3.2 兴趣写作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我们教师应时常布置一些简短的小作文,并在课堂上当场完成。小作文的内容多是些学生比较熟悉的,学生写起来也容易。在批改时充分肯定学生的闪光点,并且在班上公开表扬,让学生感到一点成就感,最终调动其写作的兴趣性、积极性。针对无真情实感的问题,要对学生的写作训练如日记、摘抄等要常抓不懈。对于一些写作能力比较好的同学或是对写作感兴趣的同学,鼓励其参加写作兴趣小组,积极向校报、校外发表文章。这些都大大地增加了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4 结语

初一语文的教学关系到学生在以后的教学学习中的表现和成就,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认清初一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从自身做起,在阳光下最光辉的事业岗位上,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教学方法创新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实现教学方法创新
初中物理新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思考探讨
初中语文课堂古诗词教学方法研究
绘本教学方法的创新途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