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抓好课前预习,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2009-07-04魏昌成

教师·下 2009年5期
关键词:课前预习习惯课文

魏昌成

当前,不少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了一个重要的环节——课前预习。一些学生认为,课前预习没有必要,只要上课专心听讲就行了。甚至于一些教师也认为只要精心备课,学生在课堂上学得好就行了。其实“磨刀不误砍柴工”,课前预习能使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由此可见课前预习的重要性。课前预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既然恰当的语文课前预习是教育教学方法取得良好效果的必备条件,那么如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课前预习习惯,如何提高语文课前预习的实效性呢?笔者就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到的一点经验谈谈看法,以求教于同仁。

一、竞赛式——激发兴趣

课前预习是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但很多学生不愿意预习,认为那不是作业,有的教师则增加检查的力度,甚至

于“罚”的力度,逼学生去预习,但终究“强扭的瓜不甜”“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学生也会在课文中或胡乱圈划几笔,或写一句半句所谓的笔记应付了事,最终也是流于形式。笔者曾在本校做过调查,从三年级以上有近36%的学生没有进行课前预习,现状堪忧。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从源头抓起、从学生的兴趣抓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习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因此我采用了“课前预习竞赛”的方法,布置预习的作业,利用几分钟时间在课堂中对预习部分进行竞赛式检查,如能答对就能得到加分。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促使他们力争在课堂学习当中有好的表现,也能使孩子们渐渐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产生预习的欲望。

二、递进式——循序渐进

学生有了预习的兴趣之后,由于年龄特征,并不一定能持久,所以还必须讲究一些预习的策略,预习什么?怎样预习?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课前预习不同于其他类型的自主学习,在内容选择上有其独特的原则。笔者认为,在预习刚开始时,问题设计应体现缓坡度、低台阶、小跨度,内容不宜过深过难,须让学生下手容易、上路不难、稍作努力便可完成。在这一原则指导下,课前预习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疑——学会质疑课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让学生带着阅读的期待进入阅读,这将使阅读的效率大大提高。如课文《鸟的天堂》,可以教学生质疑:“当你看到课题时,你一定有很多好奇的疑问,请把你的疑问写下来,再带着疑问去读课文吧!”

(2)读——读懂课文:“你把课文读了几遍,能大致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3)查——查字典: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查一查,怎么读?什么意思?把这些相对简单而容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来完成,学生容易“摘到桃子”,也必能增加课前预习的信心。

待到学生养成了一定的预习习惯之后,教师可教给学生一些预习的方法,如圈、点、钩、画,做读书笔记等方法,再逐步增加预习的难度要求。

三、梯度式——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不仅是贯穿我国古代教育的一条重要教学原则,而且是历久弥新的经典教学原则。《学记》云:“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古人告诉我们,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全面深入了解学生,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到教育教学有的放矢。梯度式的预习方法就是让教师能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教材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课前预习内容。

(1)因人而宜:即从学生的差异性方面来选择课前预习的内容。在预习的要求中,对善于自学的学生可以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去预习;对那些没有自学经验而又好学的学生,可教给预习方法;对成绩较优者直接增加预习的难度;对于基础偏差的学生,则只能按最基本要求来进行课前预习。只有这样的梯度式学习要求,才能使每一个学生从不同的程度中得到和谐的发展。

(2)因教材而宜:即根据教材来选择课前预习的内容。新课标对精读课文要求达到的目标多,如情感朗读、理解内容、领悟表达方法、积累语言、向课外扩展延伸等,课前预习的范围和难度明显偏大。而略读课文一般只要求读后能粗知文章的大意,因此课前预习只要让学生去读通读懂即可,没有必要挖深挖透,否则就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课前预习中,积极地参与体验和思考,发展个性,萌发创造,并逐步培养了良好的预习习惯,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风。或许这种作用一时难以显现,但一学期、一学年的坚持后,学生会逐步地体察到课前预习的好处,并在学习过程中把它当作一种自觉的行为。到那时,课前预习将不仅使学生得益于眼前,而且会受益于终生。

猜你喜欢

课前预习习惯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小学数学课前预习式微课的应用策略
用好导学案将课前预习进行到底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