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学生的心理失衡与调控
2009-07-04唐艳华
唐艳华
摘要:本文通过对青年学生心理失衡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的分析,指出教育工作要通过培养良好的班风,密切师生关系,采取内引与外导相结合的办法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维持学生的心理平衡。
关键词:青年学生;心理失衡;调控;平衡
近几年来,青年学生中经常出现心理失衡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因环境改变而不适应。有的学生对新的学校,班级、同学、老师和规章制度,以及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不适应,进而产生紧张、畏惧或厌烦的心理。
二是由于学习内容、教学方法的变化,有的学生不能及时调整,学习能力未能充分发挥,成绩不理想,因而产生厌学、急躁或自卑心理。
三是交际范围扩大了,有的学生仍然停留在过去的视野中,缺乏社交经验,在新的集体里不善于处理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的关系而产生多疑、嫉妒或孤僻心理。
四是有的学生因感情脆弱,不能正确处理升留级、奖惩或生活上的困难而产生无助、悲观厌世或绝望心理。
五是有的学生因缺乏社会生活常识,对青春期及人生道路上的许多问题不甚了解,产生困惑、疑虑或盲目心理。
六是对就业政策的变化缺乏足够认识,有的学生产生就业压力、忧虑心理。这些心理失衡现象,如不及时调控,就会带来种种心理问题,以致情绪低落,心烦意乱,影响学习,甚至会导致许多不良后果,影响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人的心理活动达到平衡的条件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其根本在于使学生的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相符合。所谓心理不平衡,实质上就是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相脱离。作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一项重要的任务是引导学生使其主观愿望符合客观实际,防止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一旦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要帮助学生及时调整,使他们的心理恢复到平衡状态。
那么,如何进行调控才能维持学生的心理平衡呢?
一、培养良好的班风
良好的班风是维持学生心理平衡的一种外部条件。无数事实说明:凡是班风正的班集体,群体内部成员集体荣誉感强、学习风气浓、人际关系和谐,学生心理失衡现象较少发生;班风不正的班级,缺乏同心协作精神,易造成学生心理失衡。可见,培养良好班风,对维持学生心理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要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浓厚的学习风气。一个班集体有良好的学习风气,学生就会安心学习,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圆满完成学业。老师要通过各种方法,如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学习方法介绍、开辟第二课堂的活动,培养爱学习的风气,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从而获得满意成绩。这是青年学生保持心理平衡的基本因素之一。
其次,培养团结和谐之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生生活在团结和谐的集体之中,会感到心情舒畅,心理容易处于平衡状态。反之则会出现相反的情况。每个高明的教育工作者,都会非常重视同学之间关系的协调。从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入手,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认识、评价和表现自己,学会正确对待他人,学会宽容,学会帮助人、关心人,自觉克服猜疑、狭隘之心,掌握人际交往技巧。这也是维持青年学生心理平衡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二、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是保持学生心理平衡的决定性因素。十五六岁青年学生的思想品质、道德观念正处在形成时期,他们的行为较幼稚,心理活动易处于矛盾状态,感情脆弱,思想易变,这一时期的青年学生容易出现心理失衡。所以,加强青年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和心理学习对预防心理失衡具有重要意义。
(1)要进行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理想教育。正确的人生观、崇高的职业理想是青年学生的精神支柱和学习动力。一个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崇高的职业理想,就会心情愉快地去学习,就能正确对待学习中的困难,使自己的心理处于平衡状态。即使心理上一时出现不平衡,也会自主地去调整,把问题解决好。
(2)要进行奉献精神和团体精神教育。奉献精神和团体精神是保持心理平衡的思想基础。凡是有奉献精神和团体精神的人,都能与他人互助互惠,和睦相处,对所属集体有一种荣辱与共的情感,能与他人建立一种相互关心和信任的关系,能正确处理人际交往中的矛盾,保持思维方式和行为的平衡性、一致性,确保心理处于平衡状态。
(3)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随着环境的改变和年龄的增长,青年学生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自我需要也日益增长,其心理活动面临诸多矛盾和困扰。如他们喜欢独立思考和争论,但由于缺乏社会经验,看问题易片面和偏激;他们要求独立自主,但又缺乏自控能力;他们争强好胜,但又缺乏坚强意志和顽强毅力,如不加强引导,就易造成心理失衡。所以,要采取多种形式,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社会,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学会自知、自制、自尊、自爱,做到情绪稳定、性格开朗、乐于学习、善于交往,提高自控力,增强适应力。
三、密切师生关系
从笔者掌握的材料看,凡是师生关系融洽的班集体,学生思想稳定、心情愉快。如果师生关系紧张,学生则容易产生畏惧、自卑或悲观、绝望心理。可见,师生关系状况是影响学生心理能否保持平衡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密切师生关系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第一,教师要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的思想,这是密切师生关系的基础。教师要明白“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道理,自觉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把握社会主义的教育方向,热爱本职,乐于奉献。
第二,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这是密切师生关系的行为保障。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正确处理“严”与“爱”的关系,坚持“严”与“爱”的统一。这样,才能建立起友好、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第三,改进工作作风和方法,这是密切师生关系的关键。处理学生问题切忌主观武断,以势压人,或动不动就当众点名批评。有了问题,要认真调查研究,弄清情况,然后“对症下药”,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
四、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
根据一些心理学家的实践和教育工作者的经验,内引与外导相结合是调控青年学生心理失衡现象的比较有效的方法。具体来说,要注意以下几点:
(1)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况。教师要经常接触学生,从学生的细微变化掌握学生心理障碍的表现及产生的原因。这叫“全面暴露”找准“病根”。
(2)坚持理解和尊重的原则。首先,对学生要理解。只有理解,才能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从而了解他们的需要。当学生真正感到老师理解、体谅他们时,就会得到安慰,愿跟老师讲真话。其次,要尊重学生,真诚对待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打动学生的心,顺利进行心理沟通。
(3)坚持“辨证施治”原则,学生的气质、性格是千差万别的,心理失衡原因也不尽相同。要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就要采取不同的调适方法。常见的方法有以下四种:
一是矛盾钝化法。对情绪易激动的学生,应采取肯定、希望或警告等各种方法使之把气消下去,恢复心理平衡。待其冷静下来后,再循循开导。即对于那些过于自信而产生心理失衡的学生,要选择恰当方法给予必要抑制,帮助他们从亢奋的意识中清醒过来。
二是换角度法。心理失去平衡的学生往往朝一个方向思考问题,即钻“牛角尖”。其实,对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去看它,可以产生不同的心理体验:从一个角度看,可能产生积极情绪;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可能产生消极情绪。所以,对心理失衡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换角度去看、去想,从而将失衡的心理调整过来。
三是积郁疏导法。青年学生遇到“逆境”,往往形成“积郁”。对这种心理失衡的现象,应采取疏导的措施。首先,老师要同情学生,同情可以使其内心安慰,使紧张情绪得到解决;其次,要设法取得学生信任,使之敞开心扉,倾吐内心积郁,通过谈话聊天形式,努力弄清学生积郁形成的原因和现时状态;再次,针对“病症”,合理疏导,解决问题的关键是用其内在的积极因素去克服消极的念头。对积极因素给予肯定、表扬,使之得到强化;对消极因素可通过谈话给予帮助。
四是环境调节法。环境对人的心理有较大的影响,良好的环境可以改善学生的心理状况。如通过开展读书、文娱、体育活动,引导心理失衡的学生积极参加,从而使他们忘记忧虑而产生愉快感。对有些心理失衡的学生,我们通过换班、换住房或暂时休学回家,使其从原来的环境阴影中解脱出来,从而增强自我改造的决心,或组织他们郊游,走进大自然,通过观察自然风光,陶冶情操,使其心灵得到净化,不平衡的心理自然会得到调整。
总之,心理失衡调控的方法很多。我们要善于因人施治,综合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