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优先的发展模式
2009-07-04刘培明
刘培明
加快发展,是人民群众的希望,是欠发达地区的热切追求。但传统经济优先或GDP优先的发展模式,肆意向自然索取和掠夺,在发展的同时带来了生态环境的破坏,造成经济与生态的矛盾对立,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欠发达地区必须转变发展模式,走生态优先的发展道路。文章从广东省河源市的实践出发,总结河源生态优先的发展经验,探讨生态经济协调、均衡发展的生态优先的发展模式及其保障机制。
广东省河源市地处粤东北的山区,1988年建市,由市区和5个山区县组成,由于地处东江、韩江上游,生态保护任务很重。建市以来,河源市一直在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努力加快追赶发达地区的步伐。
一、河源建市以来的发展及其特点
河源市自1988年建市来,发展步伐不断提速,经济社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1988-2007年,GDP年均增长14.7%,2008年增长10.6%,GDP规模从建市之初的11.79亿元发展到2008年的394.13亿元,人均GDP从1988年的445元发展到2008年的13860元。1988-2007年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9.9%,2008年增长16.2%,从1988年的4025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176122万元。(数据来源:河源统计年鉴)
河源的发展,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在发展过程中非常注重环保与生态建设。建市来,河源虽然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但环境质量总体保持优良水平,主要环境指标均处于全省领先地位,空气质量保持一级标准,是全省唯一没有酸雨的地级市,新丰江、枫树坝水库保持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I类标准,东江干流河源段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类标准。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地表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交界水域水质达标率均达100%。
为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持环境优势,河源市首先创新发展理念,确立了生态优先的理念,在全国、全省较早提出“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思路,提出打造“赚钱多、麻烦少、身体好”的投资环境。2008年河源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决定)的意见》,明确提出了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并在全市进行深入宣传,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已经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其次,在规划上贯彻生态优先,在编制发展规划的同时,制订并实施《河源市环境保护规划》。再次‘在工业发展上贯彻生态优先。先后开展了矿山整治、城乡清洁等活动。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共有15家企业拆除炼钢产能225.5万吨、炼铁产能3万吨;坚持走园区式、低污染、高效益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大工业园区环保设施建设,投资13亿建设市县区工业园区11座污水厂,其中中山(河源)产业转移园污水厂。成为全省产业转移园中第一个投入使用的污水厂。几年来,全市共拒绝污染项目300多个,总投资达230多亿元,虽然牺牲了发展速度,但换来了优良的生态环境。
由于对环保和生态的重视,河源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但山更青、水更绿。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9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河源“综合增长竞争力”与内蒙古鄂尔多斯、广东清远并列全国第一位,初步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的山区市科学发展的道路。
二、传统发展模式的困境与生态优先发展模式的意义
河源市对生态优先发展模式的探索,在目前全球环境危机日益加剧的情况下,对如何走出传统发展模式下的发展与环境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传统发展模式的困境
我国区域发展模式的研究,最早起于费孝通先生1983年提出的“苏南模式”,以后各种发展模式层出不穷,如影响非常广泛的“温州模式”、“珠三角模式”、“苏州模式”等。据研究统计,我国的区域发展模式有42种之多。
我国众多区域发展模式,各有特色,其具体发展措施、道路各不相同。但有几个共同点:一是以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为主要目标,也就是经济优先或GDP优先:二是这些模式都是各地工业化的发展过程及其快速工业化的经验总结,都可称之为工业化的成功模式:三是这些发展模式虽然使本地区快速实现了工业化,但也带来共同的问题,那就是付出的环境代价过大。很多地区的生态环境随经济发展而破坏严重,如水污染、大气污染,严重影响了地区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
因此,这些发展模式都可以称之为传统发展模式。传统的发展模式,其实质就是经济优先或GDP优先的模式。传统发展模式下,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是一对矛盾,其根本原因是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各有不同的运行机制。经济系统具有增长型机制,是一种正反馈机制,经济一旦起飞,有自我增强的趋势。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对资源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向自然界的废弃物排放必然增加,其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具有无限性。生态系统则具有稳定型机制,生态均衡的环境,是自然界长期缓慢进化的结果。稳定型机制还是一种负反馈机制,表现为生态环境一旦破坏,会不断恶化,难于修复,因此生态系统的资源供给具有有限性。在传统的发展模式下,经济愈发展,对自然的索取愈无限、排放愈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冲突愈剧烈,久而久之就会破坏经济与生态的平衡,陷入发展的困境。
传统发展模式对自然的态度是掠夺、征服。人类社会自工业革命以来,生产力大幅提高,征服、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增强。人类对自然的态度也由敬畏变为蔑视,对大自然野蛮地开发和肆意地掠夺,大规模地毁坏着自己的生存环境,以牺牲生态环境来换取现代文明,出现了生态与经济的严重失调。到今天,生态问题已经直接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这是现代人类的生存危机,同时也是传统发展模式的危机!
(二)生态优先的发展模式及其现实意义
传统发展模式的困境及其给人类生存发展带来的威胁,让政治家、学者们不断反思。1987年联合国世界与环境发展委员会发表了一份《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核心思想是经济与生态(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协调发展,认为要在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就是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
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及对自然的态度、认识与传统发展模式截然不同。首先,它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即“人类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优先于经济与技术的合理性”,具体包含生态规律优先、生态资本优先和生态效益优先三大基本原则,努力实现生态经济的协调发展。其次,它不是以掠夺和征服自然为目标,而是以实现人
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协调发展为目标,从人是自然的主宰变为自然的伙伴,由征服、掠夺自然转为保护自然、建设生态环境,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全面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坚持生态优先的发展模式,对国家和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经济社会发展中,坚持生态合理性优先,注意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注重保护生态环境与生态建设,有利于实现生态经济系统的均衡,真正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坚持生态优先的发展模式,还有利于各地因地制宜,形成各地的发展特色,发挥不同地区的功能、作用,各地的生态环境各有特色,资源禀赋各有不同,但传统的发展模式总是把工业化、GDP总量作为发展的目标,促使很多地区舍长取短,加剧了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冲突。而坚持生态优先,以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为目标,有利于各地发挥优势,走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河源市近几年的发展实践也证明,坚持生态优先不但不影响发展速度,反而由于发挥了生态环境自身优势,加快了发展,使发展的质量更高、可持续性更强。
三、对健全生态优先发展模式保障机制的思考
著名物理学家史提芬,霍金曾公开说:“照地球环保的现状恶化下去,人类将在八十年后毁灭,”这是对人类目前发展模式的警告。因此,转变传统发展模式,走生态优先的发展道路,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选择。近年来,很多地区提出了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但真正把生态优先贯穿于发展过程,并取得成效的地区并不多,河源市也一样。虽然提出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并且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事实上很多领导、尤其基层领导,对生态优先,仅仅停留在宣传口号、做表面文章上,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没有深入贯彻、落实,实质上还是在搞传统发展模式的那一套,还是经济优先、GDP优先。因此,走生态优先的发展模式,远不是提几句口号能够解决的,从口号、理念到真正的贯彻、落实,必须有一套机制的推动、保障。
结合社会学“行动者、社会环境、行为”的理论框架进行分析,生态行为的行动者有政府、企业、个人。生态优先的发展模式,必须由所有行动者共同努力,在生产方式、生活消费方式等方面,贯彻生态优先的理念,切实做到生态优先。环境尤其是制度环境对生态行为的影响非常大,政府又是制度的主要提供者和缔造者,因此,要坚持生态优先的发展模式,政府是最重要的行动者。政府主要的生态行为是健全各项保障机制,营造一个有利于贯彻生态优先发展理念的环境,推动生态优先发展模式的贯彻、落实。
(一)加强舆论引导
目前各地对GDP、财政收入增长的宣传都非常重视,但对生态环境、生态效益的宣传很不到位。政府作为最重要的行动者,必须要大力宣传生态优先的理念,加强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与生态环境的矛盾、冲突及人类面临的各种生态危机的宣传,让群众、企业充分认识传统发展模式与生态优先发展模式的区别与优劣,牢固树立生态优先观念,进而在行动上自觉贯彻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自觉加入环保行列,采用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的先进的生态生产方法、技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排放:大力提倡生态消费观念,转变个人消费行为,让普通群众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鼓励环保行为,形成人人讲环保、爱护环境、实践生态优先的社会环境。这对生态优先发展理念的贯彻,必将是事半功倍。
(二)健全保障机制
传统发展模式之所以盛行,与制度因素密不可分,如当前的政绩评价体系、官员选拔任用制度、地方财政分权等,都会影响官员、政府的行为。在以GDP、财政收入作为衡量政绩、升迁的制度下,短期内最大化政绩的有效途径必然是不顾环保的传统发展模式。走生态优先的发展道路,必须改革现有政府绩效评价体系及官员选拔任用制度,把更多的生态指标纳入各级政府考核体系,既要考核经济指标,也要考核发展的环境成本,真正建立绿色考核体系,为生态优先的发展模式提供制度保障,解除欠发达地区、尤其是生态保护任务重的地区官员的后顾之忧,使其大胆坚持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
(三)健全激励机制
走生态优先的发展道路,还要有激励措施。生态优先的发展模式,往往要牺牲一定的发展速度,同时又需要增加生态保护的投入。因此,要加强对生态保护行为的激励,建立激励机制。要肯定生态效益,生态效益虽然相比经济效益不是显性的效益,数字化较难,但生态效益的长远效益、潜在效益必须得到重视、认可,逐步数字化,并纳入考核指标;要在目前的生态补偿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建立生态激励机制,加大对生态保护行为、生态建设行为的激励:加强对生态产业发展的激励,制定相关产业政策,鼓励发展生态产业:大力鼓励生态生产技术,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方法,鼓励发展循环经济,减少污染排放,充分利用资源。
(作者单位:中共河源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