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身体锻炼效果评价体系研究综述
2009-07-03赵超
赵 超
[摘 要] 本文分析了当前青少年体质评价体系的渊源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评价新体系构建的理论观点、内容和方法、构建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青少年;锻炼效果;评价体系;研究
一、国内外体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演变及现状
1、中国青少年体质评价指标的现状
我国学生体质评价制度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十分重视青少年的体质,1954年,国务院正式公布实施《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1964年《劳卫制》改名为《青少年体育锻炼标准》。1975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原国家体委公布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在1982年和1990年进行了两次修订,一直沿用至今。2002年7月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同组织、研制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作为《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在学校的具体实施。它完成了由身体运动素质测试向身体健康测试转变的改进。《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从2002年7月开始试行,2004年9月,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开始全面正式实施。2007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根据新的形式对《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行了修改和完善,这就是现行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该健康标准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的教育手段,是学生体质健康的个体评价标准。其目的在于激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以及身体形态和机能的全面协调发展,提高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较好地掌握一两项运动技能。
2、体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演变
从事体质测试的国际组织和国家,在解释体质的概念和选择测试指标方面,虽都力求取得一致,但由于某些观点尚有不同,因而在测试指标上,也还存在较大差别。但日本的体力测定,基本上是国际体力研究委员会和国际生物学发展规划理事会有关测试指标的综合表。日本文部省曾专门为小学1—4年级6—9岁的学生颁布了《小学低、中年级运动能力测验实施要案》,在其测验目的中强调:“身体运动,是力量、爆发力、耐力等各种体力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为了使身体能够敏捷而协调地进行各种运动,提高调整各种体力要素的能力即调整力是非常重要的。小学低、中学年时期,正是这种调整力显著时期,提高儿童时期的身体协调能力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因为这是一切身体运动的基础。”日本的体力测定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基本实现了规格化、制度化和标准化。
美国在体质研究上有着很长的历史,科研水平较高,不乏精辟的学术思想和先进的实验方法。体质研究中指标体系的形成和确立,归根到底决定于对体质的定义和理解。最初对体质测试的理解仅限于运动能力方面。目前,在美国比较普遍使用的健康体质测试方法,主要有由有氧运动研究所1987年建立的计算机程序化的FIRNESSGRAM,其测试指标包括1英里跑、走、体脂含量(%BF)、体质量指数(BMI)、坐位体前屈、仰卧起坐、引体向上和曲臂悬垂。另一个是AAHPERD1988年公布的测试方法包括1英里跑、走、皮下脂肪厚度、BMI、坐位体前屈和引体向上。
二、体质评价主要的理论观点和技术
1、概念
体质,是人体的质量,它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评价,即价值的确定,它是通过对照某些标准对测量结果进行判断,并赋予这种结果以一定意义和价值的过程。而体质评价,则是对照某些体质评价标准,对个体或群体的体质状况和水平进行判断的过程。
2、体质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1)体质评价的内容。体质评价的内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是身体的发育水平,包括体格、体型、体姿、营养状况和身体成分等方面。二是身体的功能水平,包括机体的新陈代谢状况和各器官、系统的效能等。三是身体素质及运动能力水平,包括速度、耐力、力量、灵敏、协调、柔韧等。四是心理的发育水平,包括智力、情感、行为、感知觉、个性、意志等方面。五是适应能力,包括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
(2)体质评价的方法。评价的目的任务不同,所选用的评价方法也有所区别。一般包括:离差法,是以大量横剖面调查资料的平均数为基准值,以标准差为离散距,对某一体质指标进行分等评价的方法;百分位数法,是以大数量横剖面调查资料的中位数为基准值,以其余各百分位数为离散距,对身体形态生长发育水平进行分等评价的方法;指数法,是根据人体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和相互关系,并借助于一定的公式,将两项或两项以上指标联系起来并结合成某种指数,用于评价体质水平的方法。
三、我国体质评价研究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发展趋势
目前在我国的体质研究过程中,对心理因素和适应能力的测试是相对薄弱的环节;同时,由于遗传、环境、经济和文化生活水平的影响,不同地区的群体之间,在体质水平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现阶段我国部分特殊地理区域的群体的体质评价研究比较薄弱;评价内容单一,方法过于单调也是眼下体质评价存在的问题之一。因此,在制定评价方案时应因地制宜,在特定的区域内对群体进行动态、纵向的研究,进行绝对的评价才是合理、有意义的。
根据“中国国民运动健身科学指导与效果评价关键技术研究”课题中的青少年人群的任务与要求,研究中应遵循青少年身心生长发育的规律,结合运动健身的原则,从理论上归纳、总结和创编适合于青少年人群健身的方法和运动指导方案,筛选健身效果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标准,通过科学实验论证不同年龄、性别青少年运动指导方案的健身效果,最终编制青少年健身运动指南丛书,为青少年人群运动健身科学指导体系服务。
[参考文献]
[1] 吴健.体育与健康.教学评价现状的不足及其发展趋势[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2] 李栋.关于构建“健康第一”体育课程目标体系及其效果评价标准的研究[J].肇庆学院学报.2003.
[3] 皮迪康.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评价方案的设计[J].体育科学研究.2003.
[4] 徐勇灵,林建棣.体质评价的心理测评方法与指标研究进展[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2.
[5] 张旭.新课程标准下高中体育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J].江苏教育研究,2006.
[6] 徐富才.新课程标准下对学生体育评价的探讨[J].甘肃教育,2007.
[7] 佟铸,李贵阳.体育教学评价现状及改革趋势[J].体育学刊,2003.
[8] 杜冬琴.中日体质健康测定标准的比较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9] 王茹,李文华,贾树利,何仲涛,.刘晓军.构建基于体质评定的健康评价体系和信息服务平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