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与就业指导教育教学研究
2009-07-03顾姗姗
顾姗姗
[摘 要] 本文探讨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到目前,该项工作还很不系统和规范。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就业辅导方面有较为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操作经验,值得我国借鉴,特别是课堂教学和个别辅导进行就业指导、是引导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两个重要途径。
[关键词] 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就业指导;课堂教学;个别辅导
一、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及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始终贯彻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各项事业都有了蓬勃发展和提高。高等教育也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2008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3%。高校毕业生数量逐步从2003的212万增加到2009年的611万,毕业生就业难逐渐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我国政府非常重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每年都召开全国性大学生就业工作会议,专门研究和部署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出台一系列政策,为毕业生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搭建更好就业平台。
但严峻的就业形势依然给高校、毕业生及家庭和社会造成极大压力。应届毕业生最后一年里基本都不能安心学习,大都心浮气躁,情绪不稳定。这种消极现象,不仅影响到毕业生个人及其家庭,也对社会造成消极影响。
其实,就业压力并非完全由扩招所致,不少发达国家多年来一直面临同样的考验。本文将简单归纳国内外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与就业指导的研究。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
1、国外研究
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和实践应用两个方面。他们较早地开始就业辅导等工作,在理论上比较成熟,指导模式与实施方法也有不少可取之处。
(1)实践模式。
美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可以概括为:政府不包分配、学校指导服务、毕业生自主择业。由于竞争的需要,每所学校努力使自己的毕业生找到好的职业,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以提高学校的地位、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优秀学生报考。
德国“慕尼黑就业模式”是德国大学教育和就业市场相连接的就业服务模式。主要特点有三:一是大学、企业界、劳动局全方位合作;二是大学设立就业市场学院,专门负责学生专业能力以外的其他能力的培训;三是企业界常年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实习基地,并且负责毕业生的培训与考核。
英国高校一般都设有“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部”,既是就业信息的“数据库”,又肩负为他们排忧解难、对症下药的心理辅导任务。
日本的就业指导是以就业信息为主导的模式,这种模式通过各种方式向学生提供用人信息,着眼点是直接帮助学生找到一个用人单位,其效果主要通过就业率来衡量。
香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由社会和学校共同承担。政府设立专门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通过组织各种就业讲座、就业展览会、问答比赛、地区性就业计划展示和参观工商机构,为毕业生提供就业资料和就业辅导。高校在教育和指导上也采取讲座、工作坊、团体辅导和个人辅导等方式;内容涉及职业认识、通用技能培训、求职能力培训等;开展“校外导师”活动,与香港本地及国内、国外企业开展实习活动等。
(2)理论研究。
罗的亲职影响理论:该理论认为,儿童早期的经历会对一个人的人格造成很大影响,所以儿童期父母的关怀程度及需要的满足程度的经历会影响个人的职业选择与职业行为。
金斯伯格和舒伯的职业发展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生均要经历特定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在社会中会担当不同的角色,因此就会有特定的生涯角色任务。
克朗伯兹的社会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许多选择很大程度上受外界环境的控制和影响,并提出对职业选择的四种影响:基因特征(种族、性别、外形);环境条件;过去的学习经验;个人处理新任务、新问题时所形成的技能、绩效标准和价值观。
霍兰德的人格——职业类型匹配理论:该理论认为,职业选择是其人格的反映,职业选择是人格的延伸和表现,个人的行为是人格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施恩的职业锚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在职业选择时始终会有一些东西或价值观是不愿放弃的,这些东西或价值观就叫职业锚。职业锚产生于职业生涯早期,以个体学习到的工作经验为基础,获得自我满足和补偿的一种稳定的职业定位。
2、国内研究
我国自从取消大中专毕业生“统包统分”制度后,教育部和省市教委及部分高校先后编辑出版了一些大学生就业指导丛书。内容主要包括大学生就业制度的变革、大学生就业程序与技巧、劳动合同与就业协议、职业生涯设计、如何获得就业信息、就业心理以及创业等方面。同时,不少学者把研究目光转向港台地区和国外,引进西方的研究基础理论,通过差异化比较探讨本国的就业指导方式方法。
在实践方面,上海的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院校积极借鉴生涯发展理论,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教育和辅导的探索。北森公司与清华大学就业指导中心联手研发了适用于高校就业指导的测评系统——“探索者”职业生涯规划系统,在国内属于比较成熟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
三、教育教学方式探讨
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与就业指导教育已越来越受到重视。教育部已规定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列为必修课。目的就是希望大学生从新生入学开始考虑、规划职业发展问题,并在大学期间做好认知、知识和能力的准备。作为一门新设课程,应借鉴国内外就业指导工作的实践经验,不断改进我们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1、课程特色
该课程具有非常高的实践性。除了知识点的讲解,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是引发学生对自身职业的规划思考,并传授学生思考这个问题的方法。课程的课堂教育结束后,学生的学习和应用远没有结束。在大通式的课堂教育结束后,有必要对有需要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2、课堂教育
针对大学生职业生涯的教育关键内容在于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对自身和外部条件、环境的分析,对自己作出规划;二是引导学生利用好大学时光,为以后的职业发展打好基础。
课堂上应多引导学生对自身进行分析和思考,用学会的、掌握的方法来剖析自己,为自己做出规划。职业生涯设计的教育目的,不是由老师告诉学生“你最好成为什么”的结论,而是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为了加强引导,可以在授课过程中采用测量表让学生进行职业测评,然后对不同结果类型做介绍。科学量表的测验结果非常有助于学生了解自我,并且引发他们对后面课程的学习兴趣。
同时,分组讨论、案例分析、视频播放、辩论、小游戏等方式都能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课堂气氛活跃,印象深刻,加深理解。
应该说,这门课的课堂教学起到职业规划知识普及和启发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愿望的作用,转变以往“读书归读书,工作归工作”的思路。
3、个别辅导
人和人之间存在着差异,每个人的人生道路选择、设计也千差万别,在大通式的课堂教育之后,总有一些学生会需要个别辅导。有的是认识上还不清楚,亟待引导梳理。有的是分析过程中遇到分歧,难以取舍,需要别人的意见帮忙参考。有的是执行过程中发生问题,需要调整纠正。有的则是心理上的困惑、压力需要排解,等等。这些都不是课堂教育能够解决的,必须采取“一对一”的“坐堂门诊”予以帮助。
个别辅导最好还是采用面对面交谈的方式进行,这样能充分进行沟通。在辅导开始时,辅导者首先要了解学生的想法和思路,以听为主,因为通常主动要求进行个别辅导的学生应该说是对个人职业发展有过深度思考的人,从中了解学生面临的问题并捕捉可能导致问题产生的原因。接着,可以询问学生一些问题,主要是针对在听的过程中带来的疑问,同时,让学生如实讲述一下之前职业测评中的结果以及对自己的评价。经过这两个环节,辅导者才能较为全面地掌握学生个人情况。
然后,辅导者可以与学生一起进行分析,还是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做出结论,而不是代替学生作出结论。当然,可以谈一些看法、方案,分析利弊,但最终的选择、结论还是要留给学生自己做。这是让学生自主进行分析、思考的过程,辅导者可以辅助,但不能代劳。通过他们自己反复斟酌、思考的结论有利于其树立坚定信念和坚持执行。
很多情况下,一次个别辅导还不足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因此辅导者最好能对每个个案做详细记录,这样才能保持辅导的连续性。
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与就业辅导在我国是一个新课题,有不少国外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毕竟存在国情差异。对比国内外的差异,汲取适合我国国情的操作方式,同时大胆创新,创造我国职业生涯设计与就业辅导的理论体系和操作模式是我们今后教育教学要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张建国主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导论.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08.9.
[2] 赵天武.我国高校个性化就业指导模式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12-1.
[3] 于伟.我国高校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研究.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论文,2006-2-1.
[4] 李伸荣.香港与内地高校就业指导的比较.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