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困难研究与对策
2009-07-03杜艳辉张瑞祺
杜艳辉 张瑞祺
[摘 要] 本文分析了现阶段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提出解决的对策:应该根据当前的就业状态及原因,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加强就业指导,转变毕业生就业观念;加强挫折教育,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鼓励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应主动建立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建设好就业指导网站,给学生提供适时的指导。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问题;原因;对策
一、原因分析
对于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他们的第一份工作可能影响他们的整个人生幸福,所以,大学生对待就业问题是非常严肃的。
根据我国所面临的国情,大学生应针对不同的就业问题做到未雨绸缪,通过分析当前的就业问题,找出就业困难的原因,更好的为自己解决就业方面的问题。
高校毕业生是整个社会中充满活力、富于创造性的群体,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未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力军。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策略,更是高校谋求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课题。面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究其原因,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扩招与就业市场趋于饱和状态之间的矛盾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变到“大众教育”,全国高等教育显现出了燕蒸日上的良好局面。高考升学率逐年提高,相应的大学毕业生人数激增。但社会所提供的能满足毕业生“要求”的就业岗位并没有大规模增加,再加上国家人事制度和其他社会制度改革、下岗职工再就业工程的展开、农民进城打工大军的到来、我国制定的留学人才回归计划吸引越来越多的海外学子回归祖国等一系列政策,如此多的就业人员一同涌向我国本身就不太富裕的就业市场,这从客观上增加了国内大学生的就业难度,加剧了就业岗位和就业者之间的矛盾。
2、企业招聘理念和大学生择业观的差异
目前,大学生就业面向的多数是机关、事业、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单位,这些单位用人在不同的地域都有着不同特点,不同国别不同文化背景的企业用人理念往往不一样,例如韩资企业用人讲究动手能力和工作水平大体一致;日资企业更喜欢学生干部,讲究团队精神;欧美企业喜欢有个性的学生。尽管就业指导时一再介绍不同企业的文化背景和用人理念的差异,但事实上学生不可能有多次参加面试的机会去实践。但是这些企业在用人方面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希望所招聘的人才能够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来。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大学毕业生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希望在刚刚毕业的时候就能够找到一个无论从经济还是企业实力都有保障的单位,现在更多的大学生将自己的目标定在了像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些经济实力强的地区,这样,从客观上造成了大学生的就业难度大的问题。在目前形势下,这种观念对大多数青年学生而言是不现实的。理论上只有尝试多种岗位才能找到自己的能力倾向与特长,才能更有效地放大自身的价值。因此,应在青年学生中倡导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后发展的就业观,以渡过目前的困境。
3、大学生的诚信问题
大学生随意毁约、无告知跳槽的现象时有发生,也有为数不少的大学生“脚踏几只船,签一家、谈一家、看一家”,令企业和学校十分头疼。大学生诚信问题已经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更多的企业可能更愿意接纳一些有社会工作经验的,同时在诚信方面没有过任何记录的同学。
二、就业指导对策
1、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作为大学生,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设计是他们步入职业人生的第一步,所以说,从大学一年级学校就应该开设专门的职业生涯设计课程,通过对不同职业的了解、性格与价值取向以及各种职业能力的分析,使大学生能够充分认识自我、客观评价自我,了解职业规划的重要性,掌握规划自己职业方向和目标的技巧,从而使大学生在刚刚步入大学校门的第一天开始就能够对自己的人生进行合理的定位。
2、加强就业指导,转变毕业生就业观念
作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者,我们一定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帮助同学们了解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预测就业前景、提供就业信息、传授就业技巧,要建立院系两级与就业市场机制相适应的就业指导机构。在领导体制上实行领导带头督促;在指导思想上要把就业率与新生报到率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在经费保障上要保证就业指导工作的顺利进行;在人员配备上要建立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就业指导人员队伍;在指导形式上,要以就业指导课为主,经常邀请企业招聘专员介绍企业用人政策,请往届毕业生介绍他们自己的求职历程和创业过程,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
3、帮助大学生摆脱“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理念
现如今很多大学毕业生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他们心中所“理想”的工作,他们没有摆正自己的就业心理,给自己定位过高,从而失去了良好的就业机会。作为高校管理者,在大学生将步入社会的最后一个阶段的时候,一定要让大学生明白当前所面临的就业形势,做到先就业再择业,不要盲目的追求“过高”的理想。
4、加强挫折教育,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当前,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总会遇到不同的挫折,可能有的挫折轻,有的挫折重,这样对待不同心理素质的学生产生的影响不同,要让学生懂得挫折难免,并能正确认识挫折,要从教育的本质和培养人的高度来理解和实施对大学生的“挫折教育”。人们常说逆境能够成才,其原因就在逆境中可以提高人的认知感受力。对大学生来说,应逐步引导他们对生活有较高层次的理解,明确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确定具体可行的近期目标,保持进取向上的个性,培养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忍受磨难、坚忍不拔、积极进取的意志品质,教会学生能够勇敢地直面挫折并学会自我调适。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曲解“挫折教育”的意义,挫折教育不是有意识地吃点苦挨点累就行。
5、鼓励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活动
如今的大学生普遍存在社会经验少的缺点,造成这样的结果是由于当今社会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严重的缺乏社会锻炼、没有经过挫折考验造成的,这些大学生对社会知之甚少,难以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挑战且心理承受能力差,同时初到工作岗位后难以较快的适应岗位工作。所以,在大学生教育中,应该有目的地创设某些困难条件,开展一些诸如挑战极限之类的体育运动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外面的大世界中增长见识、开阔视野,也可以组织大学生参加一些体力劳动,“劳其筋骨”,磨炼意志,同时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能够在上学阶段就及时的了解社会。
6、学校应主动建立与企业之间的联系
作为高校来说,大学生代表的是其自身的社会形象,所以说,高校应该自我向社会进行宣传,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这有助于大学生接触社会,也有助于增强社会对本校毕业生的认可度,有些高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共建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从大一、大二的假期开始就大量实习;有些高校还对因实践水平低而失去工作机会的学生实施“召回制”,重新安排实践培训,这些做法在强调以学生为本的今天值得各高校借鉴。另外,大学生自己也应该反思,是否该早为自己找工作打算?是否应该多去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单位实践?当然,用人单位从长远的角度看,接纳大学生前来实践,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应该热心而为之。
7、加强就业指导网站建设,给学生提供适时的指导
信息服务是重要的就业服务,就业指导网站建设是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环节和手段。要加强和完善就业服务信息网站的建设,通过网络提供就业信息、宣传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也可以实现网上就业报名和面试。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服务广大毕业生,学校的就业信息网要与国家及省就业指导网链接,要与各地工业园区人力资源有限公司网站进行信息交换,以缩短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时空距离,提高毕业生就业推荐工作的效率,激活毕业生就业的无形市场,为毕业生提供适时、快捷、高效的服务。
总之,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仅仅靠高校和政府职能部门的努力是不够的,全社会的关注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所在。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需要社会方方面面力量的介入,从产业立项倾斜、户籍管理改革、社会舆论引导、社会保险跟进、企业活力激发,一直到邻里关怀、家庭抚慰,只要全社会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必要的支持,我们就会渡过难关。
[参考文献]
[1] 陶书中.高职学生就业现状的理性审视[J].江苏高教,2006(2)134-136.
[2]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6年就业面临的问题及政策建议〉,2006-2-15.
[3] 杨一平.大学生就业形势变化与高校就业指导模式的变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2(5)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