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良好环境
2009-07-03李英军
李英军
[摘 要] 本文论证了生态经济学与循环经济理论的辩证关系,提出构建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良好环境的对策:首先,发展循环经济要有清晰的理论指导和行动策略;其次,发展循环经济要因地制宜、结合各专业特点,探索各种模式;再次,发展循环经济,科技创新是关键。
[关键词] 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生态环境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循环经济理论应运而生。它的理论依据是生态经济理论,生态经济理论认为生态环境和经济系统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互为因果关系。生态系统通过“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与周围环境进行永无休止的物质循环,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形成自然生产力为经济活动提供各种物质、能量同时分解各种废弃物。人类信赖自然系统,通过劳动投入,形成社会生产力。生态经济把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与其信托的生态环境作为一个统一体,从人口、资源、环境的整体作用上,探索社会物质生产所信赖的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包括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利用自然资源和维护生态平衡以及生产活动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环境生态效益等方面的相互关系,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经济学原理为主导,把握其中的客观规律,注重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相结合,强调生态原理在经济中的应用与借鉴,指导社会经济在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这些原理体现了循环经济的要求,为循环经济奠定了理论基础。循环经济根据生态经济原理,将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系统,统筹考虑、全面协调生产、消费过程中经济社会效益、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各方面,遵循客观规律,按照循环经济的目标和原则,用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因势利导地构造科学合理、联系紧密,效率更高的生产、消费的运营机制和组织结构,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更少的资源消耗,更低的环境污染和更多的劳动就业,为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
一、循环经济产品的技术经济“生态位”
生态位是指生物群落、种群或个体在空间、时间、资源和环境条件的多维空间中所占据的位置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与地位。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的捕食和竞争,本质上是争夺有优势的生态位。从技术经济角度看每一种循环经济产品都有自己的“生态位”,如在生产流程和消费过程中,哪个环节产生废弃物,这些废弃物可以加工成什么产品,技术是否可行,需要什么其它资源,市场是否需求,成本效益分析是否经济合理等。发展自我表现经济的基础工作就是针对生产或消费过程中的一种或几种废弃物,寻求使其变为产品的最有效率的技术经济“生态位”。
二、构建自循环经济产品链和产品网
生态系统通过食物链实现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进行资源循环。食物链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彼此形成一个以食物联系的营养关系,典型的食物链为:生产者(绿色植物)——初级消费者(食草动物)——二级消费者(食肉动物)——三级消费者(大型食肉动物或顶级食肉动物)。各种食物链彼此交错连结,形成复杂的食物网。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逐级循环和转化。不同类型的食物链关系,使生物之间形成互利共生、寄生、偏利、偏害或捕食等。
生产或消费过程产生的废弃物,如果具备合适的技术经济“生态位”,就可以加工成一种或几种产品,形成一个产品链,加工新产品过程中可能产生新的废弃物,如果再利用的话,这个循环经济的产品链就进一步延伸了。某种循环经济产品需要几种废弃物加工而成,或者一种废弃物加工成几种产品,那么,产品链就会相互交织。这样,从不同角度、在不同环节利用废弃物生产多种产品,上一道工序的废物成为下道工序的原料,最终形成循环经济的产品网,发展循环经济可以借鉴生态系统互利共生、奇生、偏利关系等原理来延伸产品链、网。
三、借鉴生态平衡理论,协调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关系
生态系统具备对环境变化自我调节的能力。在自然条件下,生态系统总是朝着种类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和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直到生态系统达到成熟的最稳定状态为止。当一个生态系统发展到成熟、稳定阶段,其结构(种群类型及其比例,各种群个体数量)及功能(物质循环、能是转换、信息传递等)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称为生态平衡。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能量流和物质循环的途径越多、信息传递和接受更有效,其调节能力,或者抵抗外力影响的能力就越强。
循环经济强调整个社会物质循环应用和生态环境效率,注重资源被多次重复利用,在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资源节约。可以从生态平衡理论,如物质循环、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的机理,反馈和自我调节原理,整体性、开放性和有序性原理等得到许多借鉴与启发,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产品网中,前一道或几道工序的废弃物成为下道工序的原料,产品多样、结构复杂、功能完善,动作稳定,信息传递畅顺、能量梯级使用、物质充分利用,体现出生态平衡原理。这个产品网中,用效益较大的产品收益来弥补收益小甚至没有净收益项目,整体上能够取得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信息得到整合,强化了“分解者”的功能,使之与“生产者”、“消费者”相协调,并使生物质能高度聚集,便于利用,取得了能量有效使用、物质循环利用、使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协调一致。
四、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建议
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发展战略,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国家的重要途径之一,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内容,也是克服资源和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制约瓶颈的重要举措。发展循环经济要坚持“政府主导、市场推进、法律规范、政策扶持、科技支撑、公众参与”的原则。
首先,发展循环经济要有清晰的理论指导和行动策略。生态经济为循环经济提供了理论基础。要根据循环经济的目标和原则,通过资源与环境管理、产业升级、经济结构调整、政策法规逐步建立循环经济体系。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将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系统,统筹考虑;全面协调生产、消费过程中经济社会效益、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遵循客观规律,用系统工程的理论方法,因势利导地构造科学的、层次更高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更少的资源消耗、更低的环境污染和更多的劳动就业。
1、发展循环经济要因地制宜、结合各专业特点,探索各种模式。生物进化理论表明,环境变化和物种的遗传与变异驱动生态系统不断进化,使得生物群落结构、物种数量与所处环境高度适应与和谐,生态系统也变得丰富多彩。同理,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技术经济条件、资源环境基础和外部发展条件决定着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要因地制宜,探索各种不同模式与途径。从国际经验看日本、德国首先从消费领域废弃物再利用方面起步,我国从企业清洁生产着手。当前阶段,国内不同区域间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东部发达地区可以通过资源和技术的转移、产业升级,以及加强消费领域废弃物资源化,逐步建立节约高效的经济体系;西部地区要把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作为切入点,转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由此逐步形成适合当地情况、各具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2、发展循环经济,科技创新是关键。在当前条件下,把废弃物加工成有用产品,科学技术要素是循环经济产品“生态位”中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要把发展循环经济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列入国家或地方的科技规划,组织力量研究开发一批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废弃物再利用的共性技术和关健技术,如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产业链延长和链接技术、回收处理技术和降低废弃物再利用成本技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