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善民生: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支点

2009-07-03

新西部下半月 2009年12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

桓 煜

[摘 要] 农民是农村的主体。改善农村民生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支点,是解决农民现实问题的重要途径。要从构建多维辐射的教育体系,搭建形式多样的文化平台,制定科学有效的分配制度,建立覆盖全局的保障体系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 改善民生;社会主义新农村;重要途径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业已成为政府工作的重心和社会关注的热点。但是,从总体上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前仍处于宏观的宣传、动员和国家支持阶段,尚未深入和植根于农村的实际生活之中。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由此可见,民生工作始终位居政府工作的首要位置,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全面提升农村建设水平和农民生活质量,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引向深处,落到实处,已经成为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一个亟待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改善民生对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具体体现

纵观我国农村社会的发展历史,尽管农民为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农民仍处于社会阶级的最底层。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民的地位虽然得到大幅提升,但是农民的生活质量仍然处在较低的水平。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精辟的科学论述,正是改善农村民生的根本依据和科学指导。改善农村民生,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努力实现农民的全面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部署,也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2、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科学发展观指出,发展是第一要义。人是发展的主体,因此,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使农民充分享有先进物质文明成果和精神文明成果。在推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只有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提高农民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才能使发展真正落到实处,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发展的速度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全社会发展的进度。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农村建设,是消除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维护社会安定的关键所在。改善农村民生,解决农民最关心、最实际、最紧迫的问题,加快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进程,推动并最终实现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确保广大农民群众真正共享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已经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举措。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体现

十七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目前,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等问题,势必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因此,全面改善民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只有切实把全面改善农村民生贯穿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过程,促进农业发展、加快农村建设、改善农民生活,切实解决“三农问题”,使农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广大农民群众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主体作用。

二、以改善民生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

1、构建多维辐射的教育体系

教育是民生之基。教育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加大教育投入,构建多维辐射的教育体系,为农民群众创造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首先,要将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放在首位,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全面提升受教育者的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其次,要将优化教育结构作为发展农村教育的主要途径。各级教育部门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九年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大力推进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力度,多方向发展职业教育,形成人人学有所教的良好局面。第三,要将教育制度透明化作为发展农村教育的有力监管。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规范教学收费,健全公共财政投入和保障机制;进一步弘扬师德师风建设,鼓励高校有志青年走进农村,从而全面提高农村师资队伍建设水平。

2、搭建形式多样的文化平台

当前,农村发展呈现出不平衡的趋势,要针对不同农村的发展现状有针对性地实施模块化农村文化公共服务体系,为农村文化的繁荣搭建广阔的平台。一是以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为契机,完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覆盖体系。二是以农村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为突破口,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积极发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重点支持边远贫穷地区乡镇、村基层服务点建设。三是以媒体宣传为有力支撑,全面普及农村文化知识。丰富和拓展乡村频道、农村类报刊、出版物的刊发种类,增加农村文化建设在主流媒体的比重。四是以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着力点,全面提高农民文化生活质量。加大农村图书馆、文化室、综合文化站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3、制定科学有效的分配制度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城乡、区域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拉大,特别是农民的收入增长比例远远落后于城市居民。为此,建立向农民适当倾斜的分配制度势在必行。首先,要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要着重处理好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的效率和公平关系,充分考虑农业的产值,加大对农业的技术扶植力度,确保社会公平。其次,要加大个人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提高农村中的低收入者收入,强化支农惠农政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生活保障,使农民公平地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

4、建立覆盖全局的保障体系

作为人民生活的“安全网”、社会运行的“稳定器”,社会保障体系关系着每一位农民的民生。当前改革与建设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重点在于通过加快构建覆盖全局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创新,重新配置社会保障资源,优化社会保障项目,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确保广大农民享有基本生活保障。首先,要探索建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确保人人老有所养。其次,要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把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全体农民。再次,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农村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与此同时,要充分发挥社会救助与慈善事业的特殊功能,不断提升全

体村民的生活保障水平。

三、改善农村民生要重点解决好的几个关系

1、解决好发展经济与社会建设的关系

改善农村民生必须坚持以发展经济为前提,只有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才能使改善民生真正落到实处。目前,我国农村社会建设相对滞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此,要全面加强农村社会建设,使之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有力支撑。全面统筹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使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齐头发展,在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农村社会建设,将农村社会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来抓,才能使农村民生得到切实改善和保障。

2、解决好政府主导和社会关注的关系

改善民生,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的积极性,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加大社会参与力度,双管齐下解决农民问题。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政府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公共事业领域的投入,切实保障农民的根本利益,促进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另一方面,政府应积极鼓励和引导各种民间组织关注和参与农村公共事业发展,重视依靠社会力量改善民生,并在指导思想、制度建设、资金投入和人员配备上要充分体现对农民的公平性。

3、解决好政府投入与制度改革的关系

改善民生,政府投入和制度改革是两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不增加投入,改善农村民生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改革制度,政府的投入,就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要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取消农业税”等很多利农政策,为农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对农村的投入也与日俱增,“家电下乡”、“村村通”等配套投入,更是很好地迎合了制度的改革,全面改善了农民民生。

4、解决好逐步推进与全面提升的关系

我国农村分布广,人口多,教育水平低,经济发展不平衡等等因素,决定了改善农村民生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在我国农村社会发展全面转型的关键时期,必须采取逐步推进的策略,最大限度地协调和整合各方资源,解决好农民最关注、最紧迫的民生问题,不能要求过高过急,也不能贪大求全。要坚持从每件利农的小事做起,最终实现农民民生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人民出版社,2007.

[2] 徐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推进农村社区建设[J].江汉论坛,2007.(4).12-15.

[3] 王耀,韩文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

[4] 崔建良.农村和谐社会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5):1522-1524.

[5] 蒋淑晴.以人为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根本点[J].特区经济,2007.(1):136-137.

[6] 王海峰.政府公共治理和谐:农村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J].社会科学论坛,2007.(5)下.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新农村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综述
试论大学生村官如何助力农村经济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研究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劳动力转移问题探析
关于优化农村治理模式的思考
论毛泽东关于农民问题的理论对现实启示
农村经济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