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当代城市社区异化的文化思考

2009-07-02汤祥云

经济研究导刊 2009年27期
关键词:城市社区异化文化

汤祥云

摘要:中国当代城市社区是改革开放的产物。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社区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然而,在社区建设蓬勃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城市社区也存在一定问题,出现了异化迹象。这种异化的出现有着深层文化原因。因此,在中国城市社区建设中,必须致力于构建和谐城市社区文化,以推动城市社区健康发展。

关键词:城市社区;异化;文化

中图分类号:F29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7-0124-03

中国当代城市社区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发展起来的。1999年,民政部开始进行全国社区建设试验区试点,社区建设真正启动。然而,在社区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社区异化迹象,严重地影响了社区发展与社会和谐。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对中国当代城市社区异化进行文化思考,不仅对城市社区发展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而且对农村社区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中国当代城市社区异化的主要表现

1.社区居委会由自治性组织变成了半行政化机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社区居委会不仅具有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功能,而且具有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做好管理工作的职责。一些地方基层政府便以此为依据要求居委会“协助”有关政府部门承担流动人口管理、社区环境卫生、低保、治安、失业职工就业、离退休人员管理、计划生育和青少年教育等工作,将一些本应由政府承担的职能转嫁到居委会身上,导致居委会陷入填表格、建档案、出具证明材料及代收费用等行政事务中。

行政职能的承担自然导致居委会的角色冲突和职责模糊。在这种工作模式下,居委会的工作被扭曲了。从自身经济利益来看,居委会成员特别是居委会主任受街道办聘任,拿政府薪酬,要对街道办负责,完成街道办下派的行政任务。而从权力授受关系来看,他们由居民大会选举产生,需要代表社区居民利益,为社区居民服务。

2.社区由居民生活共同体变成了居民心中的他在物。作为聚居于一定区域内的人们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必需具有与地缘关系相联系的归属感、认同感等共同情感。滕尼斯认为,社区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积极的关系而形成的结合,呈现出现实的和有机的生命。在社区中,人们与同伙一起,从出生时起就进行亲密的、秘密的和单纯的共同生活,休戚与共,同甘共苦[1]。只有这种共同情感,才能使居民产生家园感和温馨感,才有可能将社区居民吸引在社区周围,甘心为社区发展作贡献。如果这种共同情感缺失,那么居民就有可能视社区为一种外在的累赘,甚至产生抵触的情绪,导致社区丧失生机和活力。

事实上,目前中国城市社区普遍存在归属感、认同感缺失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仍然与居委会的行政化密切相关。作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区居委会没有展示居民自治功能,基本上是按照街道办的意旨工作,成员领取政府津贴,行使政府职能,接受政府评价,难以被居民接受为自己的组织。不少居民将社区工作视为仅仅是街道办和居委会的事,将社区建设视为政府行为,对居委会和政府的措施和号召产生抵触情绪。不少居民缺乏主人翁精神,将社区仅仅视为寄居的场所,不关心社区利益,不关爱社区名誉,对社区事务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木然态度。

3.社区由居民社会活动中心变成了现代都市中的桃花源。社会性是社区的基本特征,社区居民基于共同需求、共同目标、共同利益,以社区为中心开展社会活动,形成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精神文化上的社会联系”,在这种社会联系作用下的社区,“应该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性、亲密性和相互信任,表现为人们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3]在这样的社区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团结、友爱、互助的睦邻、善邻关系,居民能够将社区作为身心休憩和躲避风浪的港湾,从中体会家庭的温馨和集体的温暖。

但是,目前中国城市社区还没有达到这样的效果。大多数居民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模式,居家时间有限,邻里见面机会少,人际关系冷漠。据《南方日报》报道,在现代都市里,有高达55.5%的市民不知道邻居户主的工作单位,42%的市民不知道邻居户主的名字,33.3%的市民不知道邻居家庭有几口人,10%的市民根本就不认识自己的邻居。社区居民缺乏沟通,22%的城市居民第一次和邻居相识是在电梯里、小区里碰到,6.6%的市民第一次和邻居相识是通过家里的小孩或者老人而间接认识的[2]。这样,社区便仅仅成为居民寄居的场所,出现了“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状况。

4.社区由居民自我生活单元变成了被迫参与的组织。社区是居民自我生活的单元,社区活动主要是居民自愿、自主的活动。特别是一些娱乐性社区文化活动,居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性参与。这是一项基本的公民权利,理应受到尊重。在这种参与模式下,人们既可以充分享受自由,从无关痛痒的社区杂务中摆脱出来,又可以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根据实际参与社区重大事务。毫无疑问,这是一种可以使社区居民达到身心愉悦的参与模式。但是,这种参与模式可能导致参与不足,需要社区工作者做大量细致的宣传和动员工作。

然而,当前中国社区居委会大多采取行政化工作方式,以法制化和规范化口号,采用强制性手段动员社会参与,利用由老党员、退休人员、老居民及依靠国家救助的社区贫困群体组成积极分子网络来落实政府有关部门下达的任务,群众教育、居民组织和机构间的协调被摆在次要位置,甚至被忽视。这种动员方式也许能够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与居民自愿、民主参与精神背道而驰。长此以往,它必将挫伤居民的参与积极性,使社区居民将社区生活视为负担而躲避。

二、中国当代城市社区异化的文化原因

1.健康向上、积极进步的社区文化缺乏。社区文化是一个社区的灵魂,反映出一个社区的精神风貌。中国城市社区出现了文化外溢的奇特现象,“全城一片麻,家家二五八”就是这种社区文化外溢现象的典型写照。虽然这是一种消极靡顿文化,但是它毕竟是一种文化。在这种文化引导下,有些居民不务正业,沉迷于打麻将、玩扑克牌等所谓娱乐活动,甚至以此为幌子聚众赌博;有些居民个人本位主义严重,缺乏集体意识和善邻思想,以邻为壑;有些居民意志消沉,耽于声色犬马之中,吸毒酗酒,打架斗殴,甚至干一些偷鸡摸狗的勾当。在这种文化影响下,社区内本来已经非常微弱的正义之声被扼杀,居民对社区内外的歪风邪气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担心惹火烧身。可见,中国当代城市社区不是缺少文化,而是缺乏健康向上、积极进步的文化。在这种文化状况下,社区居民对社区缺乏情感,不愿意参与社区活动,对社区事务漠不关心。

2.英特网、大众传媒影响居民文化生活。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在社会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人们被局限在相对狭小的地域内,普通百姓社会交往的半径只有几公里。20世纪末特别是新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普通居民的社交半径一夜之间延伸了几千公里,甚至上万公里。通过英特网,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很方便地与远在异国他乡的人即时会面、交谈,待在家中就可以结识世界各地的朋友,在键盘上轻轻敲击几下就可以购买自己需要的生活用品,甚至完成自己的社会工作。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使得人们在一个三尺见方的小天地就可以尽情享受世界上最高雅的文化产品,畅游世界上最著名的旅游胜地,接受世界顶尖级文化服务。这极大地冲击了人们的集体意识和互助精神,导致个体意识和自我精神迅速膨胀,进而导致社区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淡化。

3.人口流动加速,城市社区文化受冲击。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人口流动性小,城市社区居民构成比较稳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流动加速,城市规模急剧膨胀,使得城市社区出现了激烈的变革。据统计,中国生活在城镇社区的居民有5亿多人,城镇化率达43%[4]。由于这些社区同化外来文化的能力有限,面对大批外来人口的涌入,过去比较单一的社区结构趋于解体,那种淳朴敦睦的社区文化遭到挑战。夹带着异文化的外来人员来来往往,对所在社区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如果外来人口的比例过大,既有的社区文化就难以对社区居民发挥规范和协调作用。同时,社区内部居民外出机会增多,也会将异国他乡的文化带回社区内部。久而久之,这些外来文化就会催毁既有的社区文化,导致社区文化的缺失。

4.专制主义流毒深,现代民主传统缺乏。中华民族经历了长期的专制统治。在近现代革命运动中,中国跳过资本主义直接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缺乏广泛而深刻的近代思想启蒙,封建专制主义残余思想影响深远。在封建特权观念影响下,有些社区居委会成员官本位意识严重,渴望“当官做老爷”、“吃皇粮国税”,极力使社区居委会向政府机构靠拢,脱离社区群众。在社区工作中,他们不认为自己是社区居民选举出来的代表者,要代表社区居民的利益,为社区居民着想,而是自认为高人一等,行政做派严重,凌驾于社区居民之上,从而导致社区居民对社区居委会角色的误读,对居委会产生隔膜。在封建臣民思想的影响下,大多数普通社区居民习惯于被领导、被统治的角色,缺乏民主观念和权利主体意识。对于社区内部事务,他们奉行“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人生哲学,认为这是政府和居委会的事,有意或无意地将自己的民主权利“让渡”给了居委会,自己则对社区事务熟视无睹,漠不关心。

5.文化建设不到位,文化建设思路出现偏差。社区文化是社区的精神内核,关系到社区发展的方向,必须坚持以先进文化来引领社区文化建设。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十分注重思想政治建设的党,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要求创立了一系列塑造人类灵魂的光辉思想。这些思想虽然为我们在不同时期开展社区文化建设提供了思想指南,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出现了曲高和寡的现象。一些具体操作人员不愿开动自己的机器,刻板地执行党的方针。表面看来,这种做法没有错,深究起来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由于没有结合社区实际将比较深奥的理论具体化,因此难以引起社区居民的思想共鸣,导致社区文化建设变相缺位。他们在社区文化建设中把文化建设等同于开展社区文化活动。谈到社区文化建设就会谈及腰鼓队、秧歌队、交谊舞、健身操之类的活动或队伍,似乎成立了这些文化活动队伍,开展了这些文化活动,社区文化建设就搞好了。这种思路导致社区文化活动流于平庸粗俗,难以引起社区居民的共鸣。

三、构建和谐城市社区文化的几点思考

1.高度重视社区文化建设的意义。社区文化不仅关系到社区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顺利构建,必须既从局部又从全局高度来认识社区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首先,社区文化关系到社区的健康成长。社区文化是社区的灵魂。健康的社区不仅需要物质上充裕,而且需要精神上富足。一个缺乏文化的社区如同一个丧失灵魂的人,只能变成一具僵死的躯壳,谈不上生机和活力,更谈不上健康发展。其次,社区文化关系到社区经济发展。文化是一种潜在生产力,在人的作用下可以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积极的社区文化不仅可以为社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而且可以保证社区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向。再次,社区文化关系到和谐社会构建。社区是社会的基层单位,是人们从事社会活动的主要场所,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单元。没有社区和谐,就谈不上社会和谐。社区文化具有调适功能和凝聚功能,建设和谐社区文化有利于夯实和谐社会的基础。最后,社区文化关系到世界的面貌和文化的存续。人类文化是多样性的统一。正是这种各具文化特色的社区,幻化出了五光十色、丰富多彩的世界。

2.正确理解社区文化建设的内涵。目前,我们对于社区文化建设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不少人将社区文化简单地等同于社区文化活动,将文化活动作为社区文化建设评估的主要指标,将文化活动设施建设作为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似乎建设了文化广场和文化活动室、成立了腰鼓队和秧歌队、跳起了交谊舞和健身操,就建设好了社区文化;似乎“老老少少,唱唱跳跳”、“搓搓麻将,看看书报”就是社区文化。在社区文化建设问题上,以举办社区文化活动为中心,片面强调经费不足、设施不全、产生等靠要心理;赶时髦、讲排场,不愿意充分利用和发掘社区内的文化资源,建设有自身特色的真正社区文化。事实上,社区文化是社区居民日常生活中体现出的一种性格、气质和精神,它包括风俗习惯、行为方式、宗教信仰、节庆喜庆等方面的具体内容,反映一个社区整体的精神风貌。社区文化活动应该是社区文化的载体,要反映出一个社区的精神特质。当然,社区文化活动对社区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3.充分认识社区文化建设的长期性。社区文化建设不是简单地开展社区文化活动,不可能一蹴而就。充分认识社区文化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准备做艰苦细致的工作,是发展社区文化的必然要求。首先,社区文化的培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社区文化是社区的性格、气质和精神,培育社区文化重在建设。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居民的思想头脑,用正确的舆论引导居民的文化生活,用高尚的精神塑造居民的心灵人格,用优秀的作品鼓舞居民的精神斗志,让广大居民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的荣辱观。这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过程,不可能通过几次运动或者活动得到解决。其次,肃清专制思想、培养民主风气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民主与专制是两个相互对立的范畴,专制的发达会导致民主的衰竭。经过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专制思想已经内化在中华文明之中,已经在中国人头脑中生了根。作为思想领域的东西,肃清这种根深蒂固的专制思想,只能采取思想教育的方式,通过长期耐心细致地进行透彻说理、开展从容讨论加以解决。最后,社区物质文明建设仍然需要长期努力。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能够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物质条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城市经济发展总体上仍然比较落后,特别是一些下岗职工经济生活困难,很多居民尚处于为温饱而奋斗的阶段,难以将有限的资金和精力投入到社区文化设施建设之中。

4.科学处理不同文化资源的关系。社区文化是社区的旗帜,反映出社区的精神特质。建设社区文化必须根据社区实际,科学处理不同文化资源的关系。首先,正确处理坚持与创新的关系。社区文化虽然可以自发形成,但是自发形成的文化不一定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必须有意识地培育社区文化,处理好坚持与创新的关系。社区文化建设既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又要大胆创新具体形式,结合社区实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物化”为一个个鲜活的事例,让社区居民在学习典型和先进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其次,正确处理“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关系。除少数以企事业单位为依托的社区外,大多数社区居民文化水平偏低且参差不齐。因此,在建设社区文化时必须正确处理不同层次文化资源的关系,既要考虑较高层次的文化需求,也要考虑一般的文化需求,“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兼收并蓄,雅俗兼顾。最后,正确处理社区文化与社区文化活动的关系。社区文化活动是社区文化的外化。有什么样的社区文化,就会有什么样的社区文化活动。

猜你喜欢

城市社区异化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的探析
谁远谁近?
关于宁夏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调查
我国城市社区服务存在的问题与改进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
“社会主义异化”论与精神污染
费尔列希特《异化:从过去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