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2009-07-02于晓波

经济研究导刊 2009年14期
关键词:教学改革

于晓波

摘要:针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要从不断增强课程教学的生命力、增强课程教学的针对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性、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与大胆实践,要紧紧围绕课改教材,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增强课程教学的生命力;深入了解学生心理,注重联系学生实际,增强课程教学的针对性,不断强化实践教学,积极创新考核模式,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4-0256-02

全国高校自2006年开始,普遍实施新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教学方案。如何改进和加强“基础”课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和重要课题。笔者作为长期从事“基础”课教学的教师,在对“基础”课教材准确把握的基础上和新方案“基础”课三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中,初步探索出有关“基础”课教学的基本思路与基本方案。

一、紧紧围绕课改教材,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增强课程教学的生命力

2006年8月第1版“基础”课教材及其修订本是由中央审定、专家编写的、代表当前国内最高学术水平的教材,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成果,集中地体现着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的一致性。为实现这个一致性,确保其潜在性变为现实性,在“备书”过程中,我们紧紧围绕“基础”课教材,针对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等方面的内容,坚持以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教育为主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爱国主义为重点,以实现成才目标为逻辑归宿,认真组织教学内容;并按照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理论的逻辑,由思想到行为、由自律的道德行为到他律的合法行为而依次组织教学内容,形成了一个环环紧扣、有机融合、完整的逻辑结构体系和教学体系,从而赋予“基础”课程教学新生。

在教学中,我们坚持根据课改要求、学校特点、学生实际和自己的风格对“基础”课教材做好解读准备工作,把最新的创新理论成果吸收进来,特别是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教学工作,综合地运用其他三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其他多种相关学科的知识,对大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方面遇到的理论与现实问题做出科学的、有说服力的解释,把学生生活中有实际感受的道德教育素材纳入教学中,丰富了课程教学内容,确保学生在鲜活的学习生活中自觉升华道德境界,从而增强课程教学的生命力。

二、深入了解学生心理,注重联系学生实际,增强课程教学的针对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05方案”主要解决的就是要改变教学内容与客观现实的脱节、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生知与行脱节的问题。这就要求“基础”课任课教师既要注重“书本”内容,认真“备书”;更要注重“人本”内容,强化“备人”。只有深入了解学生出现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出现逃课等现象的原因,了解学生的特点、了解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的需要,才能增强教学针对性。教学过程中,我们坚持对授课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直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并通过生动、平等、便捷的网络手段,在不受时空限制的虚拟网络中获得学生真实的想法、观点、问题、困惑;还通过教师与学生单独进行面对面的深度访谈,以获取所需信息。然后,根据所了解到的信息,进行科学剖析,从联系社会现实生活实际、联系学校发展实情、联系学生现实思想实际出发,紧紧围绕学生关注的焦点、难点、热点问题及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深入发掘足以引起学生强烈共鸣和心灵震撼的素材,组织“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解惑释疑,提高他们对现实生活的认知能力,指导他们解决在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上遇到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现代社会的复杂多变性,使学生遇到了许多困难,特别是需要与选择、判断与认可上的困难。我们在关注广大学生的同时,更注重关注学生的个性和学生的道德需要与选择,把社会道德的普遍要求与学生个体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有的放矢地进行针对性教育,避免空洞说教,尽量帮助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进行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发展和完善个性,引导学生把个人的发展需要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结合,在实践中自我反省、升华认识、提高觉悟、践行规范,构铸他们情感和内心世界的精神支柱。

三、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切实改进授课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性

“基础”课改是党中央、国务院面对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和新问题而进行的高校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和学科建设重大创新举措之一,这无疑向任课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只有学高德厚、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才能成为大学生理想信念确立的引导者、优秀品格形成的辅导者、心理和谐发展的疏导者、生活就业选择的参谋者、健康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因此,全面提升任课教师素质、切实改进授课方法、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是激发大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学改革和实践中,我校在严格把好教师选拔入口关的同时,加强对任课的基本功的考核与培训,不断增强任课教师的责任意识和理论素质;通过强化集体备课研讨制度,不断提高任课教师的教学技巧和授课能力;通过党员先进性教育等主题教育活动,不断提高任课教师的人格魅力和职业操守。

在授课过程中,我们改变了以往“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发挥视频音像资料形象、生动、直观的特点,使学生能够从历史、理论与现实的结合上直观地、形象地感受到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力。在课堂教学上,融案例教学法、体验教学法、讨论教学法、研究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于教学之中,让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实现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寓教于乐,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律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同时,还注意发挥任课教师的语言表达的逻辑魅力来体现道德与法律的理论思维。特别对于法制教育而言,多媒体教学必须和法律的语言逻辑表达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够把多媒体的形象生动、引人注意的感性特征与法律的理论逻辑思辨的特征相结合,避免多媒体的经验特征对法律理论的逻辑思辨的冲击,冲淡学生对法律理论思辨的逻辑魅力的理解和体会。通过增强课堂的吸引力与凝聚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了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重大转变。

四、不断强化实践教学,积极创新考核模式,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基础”课教学目标是教育引导学生在思想道德实践中做到知行合一,自觉提高道德修养,切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心灵的道德品质,外化为自觉的道德行为,实现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化,实现是非判断、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统一,最终达到“慎独”的思想道德境界。因此,学校在考核上加大了平时学习考核和道德实践考查的比重,建立了“理论知识考核、平时学习考核、道德实践考查”三位一体的考核模式。理论知识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对理论观点的正确理解和对实际问题的认识分析程度;平时学习考核主要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包括出勤、课堂表现等情况;道德实践考核主要考查学生道德实践活动中的行为表现。

为提高“基础”课教学的实效性,我们从三个教学环节上下功夫。第一,在理论教学环节中,不断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将课堂专题讨论、主题演讲、模拟教学、分组辩论、观后感等纳入教学内容,细化为教学指标,量化为学习要求,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第二,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将学生课外能力和品行表现纳入考评范围。从课程论文或自选课题、课程实践、社会实践等方面进行了综合量化评定,这既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又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增强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第三,在教学考核环节上,提高实践教学成绩比重。综合化考核方法采用期束闭卷与平时相结合的形式(闭卷由原来的70%降低为50%;平时由原来的30%提高到50%)。闭卷部分由重知识记忆考核改为重知识应用考核。既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基本规范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又考核他们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平时成绩由听讲情况、作业完成情况、思考回答问题和课堂教学参与情况等(20%)和参加社会实践的表现、日常行为表现以及参加实践教学环节的学习体会、考察报告等(30%)两部分组成。从而实现了品德培养目标化,道德考核日常化。第四,建立学生参与考核制度。为克服教师评定学生成绩的局限性,采用在教师参与的基础上,由民主选举的方式,让每个教学班部分学生参与学生综合成绩的评定。通过对各项成绩的分值比例、计算方法公开的方式,让全体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成绩,找到自身的不足,使本门课成为大学生较为喜爱的一门课。

三年来,我们从改变以往“拼盘式”的教学内容体系框架入手,创建了以“理论知识”为先导、以“行为规范”为基础、以“思想观念”为核心、以“相关权利与义务”为重点的“基础”课教学内容体系;改变了知识教育为主的现状,构建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品德教育”三位一体的的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律素质教育的教学基本模式和教学效果科学评价体系,初步探索出了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渠道作用的基本思路与基本方案。

猜你喜欢

教学改革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