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会计新准则审视信息观与计量观的发展趋势

2009-07-02

经济研究导刊 2009年14期
关键词:公允价值新会计准则

张 杰

摘要:决策有用性的信息观假设市场是有效的,但实际上,市场并不是如假设中的那么有效。信息观的不足必然促使计量观的发展,要求财务报告提供者更多地运用公允价价值,补充新的资料来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新会计准则的颁布把公允价值计量重新引入了会计实务,公允价值观成为新准则体系中的一个亮点。

关键词:信息观;计量观;新会计准则;公允价值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4-0120-02

一、概念回顾

决策有用性的信息观是财务报告的一种方法,把信息的有用性等同于信息含量,即只有当信息能改变投资者的信念和行为时,信息才是有用的,认为预测未来公司业绩的责任在于个人,并且专注于为此提供有用的信息,这一方法假设证券市场是有效的,认为市场会对所有来源的信息作出反应,包括财务报表。

决策有用性的计量观是一种财务报告方式,在该方式下,在具有合理可靠性的前提下,会计人员应负责将公允价值融入财务报表中,从而认可他们在帮助投资者预测公司内在价值时应承担的义务。决策有用性的计量观意味着,财务报告的表内部分将大量的使用公允价值,即财务报告的资产负债表观。

二、会计观的转变及原因

(一)会计观的转变

20世纪30年代以后,在西方,特别是在美国,资本市场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随着资本市场尤其证券市场的发展,数量众多的企业投资者和债权人遍布世界各地,委托代理关系变得不像从前那样清晰、明确。这种经济背景要求财务会计面向资本市场提供信息,不但提供给现实的投资者和债权人,而且应提供给潜在的投资者和债权人,以利于他们作出“购买—持有—抛售”企业证券的决策。这些人不仅关注企业过去和现在的经营业绩,而且更关注企业未来的经营情况,尤其是企业创造未来现金流量的能力。在这种背景下,财务会计目标开始由信息观向决策有用的计量观转变。

决策有用性的计量观意味着公允价值会被大量的使用在财务报表中。公允价值主要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美国证券交易管理委员会与金融界之间关于金融工具尤其是衍生金融工具确认、计量的争论。20世纪80年代,由于利率、汇率放开,金融业竞争加剧,促使产生了大量的衍生金融工具,它们往往是已经签订,但尚未履行的合约,其市场价值在履行或取消合约之前经常出现较大变化,这些变化可能给企业带来巨额的利润,也可能导致企业惨重的损失,而这在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原则下是不予反映也无法反映的,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必须等到合约真正履行时,才能一次性地报告。1990年9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出对衍生金融工具应该采用公允价值进行确认计量。IASC(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于1995年6月颁布了IAS32对公允价值的概念做出了具体的界定,要求企业披露有关金融资产和金融服务的公允价值的信息。

(二)计量观取代信息观的理由

财务会计理论形成了以历史成本为基础、侧重于提供盈利信息的会计模式,这已为人们所接受,然而伴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工具、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人们对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缺乏相关性的认识逐步加深,信息观的主导地位开始动摇。与此同时,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使人们意识到有责任将现值适当地纳入到财务报告中,这就使得以现值或公允价值计量资产和权益成为可能。美国SEC主席理查德·布雷登首次提出,以公允价值作为金融工具的计量属性,推动了计量模式的发展。所谓的决策有用的计量观即为用现值或公允价值计量以增强决策有用性的方法。计量观是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以及信息观本身暴露的不足而逐渐代替信息观的。

1.信息观本身的不足为计量观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实证分析的结果越来越表明,现实的会计环境并不像信息观下会计职业界所设想的那样完美,会计盈余信息只占投资者决策所使用信息的10%~15%,这意味着会计信息的优势在与其他信息中介竞争的过程中明显下降,从而使人们开始对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财务报告披露方式的有效性产生怀疑。换言之,信息观的不足要求财务报告提供者补充新的资料来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而不仅仅是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

2.经济环境的变化也促使计量观代替信息观。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要求将企业变化了的经济业务在财务报告中反映出来,以体现会计的反映和监督职能。金融市场日益发达,金融工具价格波动频繁,企业存货、长期资产等的真实价值都会随着市价的变动而相应变化,按历史成本计价披露在财务报告上可能会误导投资者,而以公允价值计量能够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资产状况,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准确的信息。

3.计量观的发展。为了增强信息的决策有用性,以降低投资者与企业管理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会计人员有必要将公允价值纳入财务报告。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资产及权益以现值计量已成为可能,从而促进了计量观的发展。实际上,人们早已开始使用一些有关市价或现值计量的方法,如现金、应收账款、应付账款等的计量,成本与市价孰低法、退休后福利(各期按现值)的计算,资本资产最高价值测试的采用,金融工具及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如交易型和可销售型证券按每期市场价值计价)及风险信息的披露等,都充分说明决策有用观在计量领域的运用程度。

三、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中公允价值计量的使用

在引入公允价值过程中,我国充分考虑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公允价值应用的三个级次:第一,存在活跃市场的资产或负债,活跃市场中的报价应当用于确定其公允价值;第二,不存在活跃市场的,参考熟悉情况并自愿交易的各方最近进行的市场交易中使用的价格或参考实质上相同的其它资产或负债的当前公允价值;第三,不存在活跃市场,且不满足上述两个条件的,应当采用估值技术等确定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

我国引入公允价值是适度、谨慎和有条件的。原因是考虑到我国尚属新兴的市场经济国家,如果不加限制地引入公允价值,有可能出现公允价值计量不可靠,甚至借此人为操纵利润的现象。因此,在投资性房地产和生物资产等具体准则中规定,只有存在活跃市场、公允价值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的情况下,才能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新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使用,在考虑了我国的国情之后,并没有全面铺开。公允价值的运用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例如,在投资性房地产准则中,就明确规定公允价值计量应当同时满足下列条件:一是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二是企业能够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从而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做出合理的估计。这些条件的设立主要为了禁止含有较多假设的估值技术的使用,只有在具有相当的可靠性基础之上才能够使用公允价值。

四、我国会计观的发展前景

(一)信息观与计量观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并存

公允价值的存在与发展是必然的,它将在今后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然也不能认为历史成本将退出历史舞台,二者将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并存。首先金融类资产和非金融类资产之间的差异使得二者在计量时应分别采用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再者对于同一非金融类资产,随着经济情况(如用途)的不同,有时采用公允价值,有时采用历史成本计量。例如,一处办公楼,如果是自用,则应按照历史成本计量;如用于投资经营,则应按照公允价值计量。

(二)公允价值计量的使用将会造成企业的信息成本较高

对于采用公允价值进行会计计量的企业,会计人员需要在每个会计期末分析各种因素,对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做出认定,这个过程将会增大企业的信息成本。与历史成本相比,取得公允价值无疑要花费更多的代价,在企业无法直接衡量采用公允价值的收益时,积极性往往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在推动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过程中,加强准则的宣传与指引,并以一定的政策力度保证其实施是有必要的。

(三)决策有用的计量观的实施需要会计人员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

尽管市场环境经过多年的努力培育已经初步完善,但现阶段重要的一环还是要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公允价值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在会计实务中应该选择哪种表现形式,除了准则的界定和指引外,还要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因此,为了保证公允价值计量在会计实务中能够顺利实施,仅依靠会计理论界的探讨和宣传是不够的,必须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通过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后继续教育以普及公允价值计量的观念和计量方法的专门技能。实施包括教育和实地测试在内的周密计划和国际合作的执行程序是极其重要的,而有一个足够的过渡期以使各方掌握专门技能也是很重要的。总之,公允价值计量成功实行的关键是教育、实践和时间。

当然,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会计准则只是一种生产会计信息的技术规范,它解决的是“该如何办”的问题。而在实务中“如何更好的实施”是人的问题。对会计准则的恶意误用属于准则实施中会计人员的问题。如果公司管理层蓄意造假、会计审计人员失去职业道德和证券市场监管失灵,公允价值就会成为公司操纵利润的工具。任何制度也不能有效发挥防护作用,因此,建立健全与会计准则配套的管理制度尤为迫切。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完善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投资者甄别会计信息能力等是很必要的。

猜你喜欢

公允价值新会计准则
新会计准则下生物资产会计信息披露的完善策略
财务管理在新会计制度下的问题分析
负商誉与公允价值
浅谈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计量
论大数据对会计计量属性的影响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新会计准则的制定
新会计准则下收入确认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