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倡节俭之德 建设和谐社会
2009-07-02周莲芳
周莲芳
[摘 要]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提倡节俭之德可以促进人们的可持续消费,从而有利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节俭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之一;提倡节俭之德可以有效地防止和遏制腐败现象;节俭也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关键词]节俭 可持续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 和谐社会
节俭即节用俭约,它是人们的一种消费方式,所涉及的是人们对物质财富、物质欲望和物质生活的一种主观态度。《周易》上说:“节,亨,苦节,不可贞。”意思就是说,节制而又适度则万事通达;过分节制则不得其中。因此,“节”是指节制而又适度,既不放纵无度又不过分苛刻。也可说是一种“中道”,一种道德、德行。节约体现着一种理性的生活态度,一种对生活目的的合理计划和生活方式的明智选择。节约要求人们用一种理性的态度去处事和处世,它属于价值的领域,涉及到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节俭的内涵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现代节俭观与传统节俭观是不同的。传统的节俭观是一种被动性的消费理念,它孕育于生产不足、经济短缺的自然经济时代,把生产与消费对立起来,目的在于将人们的消费水平压低到最低限度。现代的节俭观是一种主动性、自主性、适度性和合理性的消费理念,它主要着眼于主体的人性需要,为的是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维护生态平衡和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关于节俭的现代内涵,经济学家厉以宁认为节俭应包含三层含义:“1.等于或接近于社会平均消费水平;2.与个人收入、财力相适应;3.在资源的社会供给量为既定的条件下不过多地占用或消耗该种资源。”[4]
一、节俭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资源按其存在的形态、特点和属性可以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大部分。自然资源按其本身能否再生或恢复的特性又可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可再生资源是指资源的数量和储量在人类合理利用后利用科学技术可以重新生产出来的资源;不可再生资源是指资源的储量在人类开发消费后将逐渐减少以至枯竭而不能再更新或恢复出来的资源。不论资源是否可以再生,但就资源本身而言,依然是“用一点就少一点的”[5]。社会资源也具有相对稀缺性。在某种社会资源供给非常有限的条件下,如果费者对某种资源的过度消费会使得社会的资源总量的供求更加紧张,从而造成社会资源的不合理使用。所以节俭首先就意味着可以使人们能够合理地有节制地使用和消费各种物质资料,包括大自然为我们提供的各种资源以及人类自己劳动创造的社会资源和作为创造财富的物质力量的劳动本身,从而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江泽民同志认为,“经济发展,必须与人口、资源、环境统筹考虑,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决不能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更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6]
节俭有利于保护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促进人们的可持续消费。《21世纪议程》中强调:人类环境不断恶化的主要原因就是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人类的再生产活动和发展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条件,而消费是使生产的继续和发展发挥这一作用的关键阶段。生产和消费是辩证统一的,生产是消费的基础,消费是生产的动力,消费创造出新的生产的需要,也就是创造出生产的观念上的内在动机,马克思认为,“消费创造出生产的动力”,生产与消费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消费,作为必需,作为需要,本身就是生产活动的一个内在要素。”[7]马克思曾提出,真正的经济节约是劳动时间的节约,而这种节约就等于发展生产力。在这个基础上看待生产和消费的关系,必然是生产为消费创造作为外在对象的材料;而消费为生产创造作为内在对象、作为目的的需要;因而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节俭是一种科学合理适度的消费方式,节俭的实质就是可持续消费。从根本上来说,只有实现了可持续消费,才能真正做到可持续生产,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节俭作为一种可持续的消费方式,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就是要节约资源的消耗,强化环境的保护意识,提倡文明、合理、健康和适度的消费。《只有一个地球》的作者巴巴拉·沃德和雷纳·杜博斯在他们的书中说:“对消费品的喜新厌旧成风,无限制的使用能量,我们的前途只能是生态系统的灾难。”
二、节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之一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价值目标就是要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8]目前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不发达的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有了巨大发展,综合国力大幅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实现了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但是,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城乡发展和地区发展很不平衡,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居世界后列,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那么如何改变这一状况?“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要使全体干部和全体人民经常想到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大国,但又是一个经济落后的穷国,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要使我国富强起来,需要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时间,其中包括执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样一个勤俭建国的方针。”[9]邓小平同志也反复提醒全党:“中国搞四个现代化,要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我们穷、底子薄,教育、科学、文化都落后,这就决定了我们还要有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10]他还说,“我们拥有各种有利条件,一定能够赶上世界上的先进国家;但是也要认识到,为了缩短和消除两三个世纪至少一个多世纪所造成的差距,必须下长期奋斗的决心。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不能不提倡和实行艰苦创业。”[11]江泽民同志指出:“今天我们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样要靠艰苦奋斗。因为搞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技现代化、国防现代化,仍然是一个需要付出百倍努力的艰苦创业的历史过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不提倡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只想在前人创造的物质文明的成果上坐享其成,贪图享乐、不思进取,那么这样的民族是毫无希望的。”[12]因此,我国国情决定了节俭是增加社会财富,增强社会主义物质基础,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矛盾的一个重要手段,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之一。
亚当·斯密曾经说过,资本因节俭而增加,因浪费或行为不当而减少。资本增加的直接原因是节俭。“诚然,未有节俭之前,须先勤劳、节俭所积累之物,都是由勤劳得来。但是若只有勤劳而无节俭,有所得而无所贮,资本不能加大。节俭可增加维持生产性劳动者的基金,从而增加生产性劳动者的人数。他们的劳动,既然可以增加工作对象价值,所以,节俭又有增加一国土地和劳动产物的交换价值的趋势。”他还说,如果一部分人的节俭,不足抵偿这一部分人的奢侈,奢侈者所为,不但会陷他自身于贫穷,而且将会陷全国于匮乏。[13]西塞罗也认为,在一个家庭中,或是在一个国家中,最好的财富之源是节俭。[14]
三、节俭可以有效地防止和遏制腐败现象
中华民族历来以勤劳节俭、不怕艰苦著称于世。我们的古人早就说过,“艰难困苦,玉汝于成。”[15]“忧劳兴国,逸豫亡身”[16],等等。早在建国前夕,毛泽东同志就告诫我们:“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17]节俭,不仅可以节约钱财,节省资源,累积财富,更重要的是它能培育一种奋发进取的精神。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越是形势好了,越要保持清醒头脑;越是条件好了,越要发扬优良传统。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始终保持开拓进取的锐气;要进一步增强公仆意识,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进一步增强节俭意识,始终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团结带领广大群众不断夺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胜利。”奢侈是超出正常需要的纵欲和享乐,是一种反常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它所追求的是穷奢极欲、花天酒地的生活。奢侈浪费既是消极颓废的表现,也是腐败现象得以产生和蔓延的温床。宋代司马光在阐释“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这一古训时强调,“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远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谢节用,远罪丰家。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丧身败家,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18]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欲望是多个方面的,但人的欲望是不能完全满足的。一个有节俭习惯的人,就会自觉地约束自己,培养自己的善行;而一个奢侈虚华的人,则会为了自己的私欲,做出违反道德和触犯法律的事情。
腐败是国家公务人员为了自己的私利而以权谋私的行为。提倡节俭之德,可以使人们对自己自发的物质欲望有所节制,它有助于人们养成对各种自发的、受欲望冲动支配的行为的约束力,从而培育起理性自制能力,实现取舍于内、节制于人,实现道德自律,从而有效地防止和遏制腐败现象。节俭也可以培育人们坚强的意志和刚毅的精神,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邓小平同志曾说过:“我们最近十年的发展是很好的。我们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教育发展不够。我们经过冷静考虑,认为这方面的失误比通货膨胀等问题更大。最重要的一条是,在经济得到可喜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的情况下,没有告诉人民,包括共产党员在内,应该保持艰苦奋斗的传统,坚持这个传统,才能抗住腐败现象。”提倡艰苦创业精神,也有助于克服腐败现象。建国以来我们一直在讲艰苦创业,后来日子稍微好一点,就提倡高消费,于是,各方面的浪费现象蔓延,加上思想政治工作薄弱、法制不健全,什么违法乱纪和腐败现象等等,都出来了。”[19]错误的消费、畸形的消费不只是对财富的浪费,更重要的它会滋长腐朽的生活思想,从而直接影响人们的思想觉悟,进而最终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艰苦奋斗作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作为我们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本色,是凝聚党心民心、激励全党和全国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共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我们党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一个重要法宝。党以艰苦奋斗而兴,国以艰苦奋斗而强,人以艰苦奋斗而立。胡锦涛总书记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指出:“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因此领导干部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不畏艰难,励精图治,勤勤恳恳为人民谋利益。”
坚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就会时刻牢记我们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不渝地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时刻把人民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努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真正形成以艰苦奋斗、勤俭朴素为荣,以铺张浪费、奢侈挥霍为耻的社会风尚。
四、节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节俭是一种科学的合理的消费方式,它实质上就是可持续消费。1994年联合国环境署的内罗毕报告《可持续消费的政策因素》中提出了可持续消费的定义:“提供服务以及相关产品以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使自然资源和有毒材料的使用量最少,使服务或产品的生命周期中所产生的废物和污染物最少,从而不危及后代的需求”。这就是说,实现可持续消费既能满足人们的基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还能使人们采取科学合理文明的生活方式,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人的发展主要包括人的基本需要的满足、人的素质的提高和人的潜力的发挥。人的需要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而且有一个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人们的物质生活是精神生活的基础,离开了物质生活人就无法生存。但使人之所以成为人的东西并不是人的本能性的物质生活,而是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创造力的发挥和人生理想的实现。人只有摆脱物质性需求的羁绊而追求精神性需求满足的生活,才能成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只有在精神生活的追求中,个人才能激发出极大的创造热情和生命活力,提升人的智慧和爱心,促使人们去追求生活中的真善美。对于个人来说,节俭是个人在生活消费上节用俭约,它意味着人们用理性对人的本能欲望的控制、节制和调节,节制欲望并不是要消灭人的欲望,而是强调人在消费时应考虑自己的真实需要,具有高尚的目标,把人对美好精神的追求放在首要位置,并以合理手段来满足欲望,使人的灵魂得到净化,使人的身心发展得到有效契合,从而保证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人们通过节俭不仅可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可以使自己不断充实起来、丰富起来,逐步走向完善和全面充分地发展。马克思认为:“消费生产出生产者的素质,因为它在生产者身上引起追求一定目的的需要。”[20]前苏联经济学家AN列文和AΠ雅尔金说得好:“只有不仅积极消费物质财富,而且同时消费精神财富,才能确保劳动力的再生产达到一个新的、质量更高的水平。”[21]节俭就一个国家而言,是在满足当前国民需要的条件下,扩大再生产,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经济学的伦理问题》厉以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版
[2]《邓小平文选》(2、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1993年版
[3]《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厉以宁,《经济学的伦理问题》,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143页
[5]厉以宁,《经济学的伦理问题》,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190页
[6]《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32页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第12页
[8]《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9]《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40页
[10]《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7页
[11]《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60页
[12]《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129 页
[13][英]亚当斯密,《国富论》(上卷),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80页,第310页
[14]〖英〗塞缪尔斯迈尔斯,《金钱与人生》,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版,第63页
[15]《张载集正蒙乾称》
[16]欧阳修《新五代史》卷三十七《伶官传》
[17]《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8页
[18]《司马文正公传家集训俭示廉》
[19]《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0页,第306页
[2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页
[21] [苏]AN列文、AΠ雅尔金:《消费经济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