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传统文化对我国公民意识形成的消极影响

2009-07-02徐莲梅

消费导刊 2009年11期
关键词:公民意识消极影响传统文化

徐莲梅

[摘 要]社会现代化关键是人的现代化,是公民意识的形成。传统政治文化属封建专制性质,对公民意识的形成有诸多消极影响,本文着重对这种消极影响进行分析。

[关键词]公民意识 传统文化 消极影响

传统文化是影响社会成员政治意识形成的重要力量,尤其是在现代文化没有建立之前,更是如此。文化具有很强的传承性,封建主义尽管在政治上早已经被打倒,其文化也曾受到激烈批判,但是这种文化长期积淀形成的思维模式、文化心理结构还没有真正解构,仍是影响我们社会生活的重要力量。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封建专制性质的文化,它对我国社会成员公民意识的形成具有诸多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家天下”理念对公民主人翁意识的消极影响

自从公元前21世纪,夏禹将王位传给其子夏启开始,“公天下”就变成了“家天下”,从此,无论帝王还是百姓都把国家看成了“某家”或某人的天下了。这种“家天下”理念把整个国家看作某家或某人的私有财产。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民众参政议政的态度必然是绝对排斥的,从而使得人们对社会管理、政治既无参与的权利也无参与的热情和意识。对政治的冷漠,成为人们的思维习惯,至今仍影响着国民参政议政意识的形成。

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礼治思想、“尊尊”思想影响着公民独立、自主、平等意识的形成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礼治文化。礼文化,首先是一种等级文化。礼的基本特征是别同异、分等级,从而建立起差等有序的社会秩序。其次,礼是一种服从文化。第一, 卑者服从尊者。第二,活生生的人服从于僵死的礼仪教条。总之,在以礼治国的理念下,人们从衣着服饰、言谈举止到思想意志,无一不被等级格式化,严重压制着人们的独立个性和自主精神。几千年来,中国人接受的正统思想是礼教思想,礼渗透到传统中国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指导着人们的行为,控制着社会的发展,对人们的思想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严重阻碍着民众独立、自主意识的形成,阻碍着社会成员平等观念的形成,特别是助长着官员唯我独尊意识和民主观念的缺失,从而影响者民主的真正实现。

三、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集权、“人治”思想对公民民主、法治意识的形成的影响

首先,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一种集权文化。无论是传统的“家天下”观念,还是儒家、法家文化,都极力强调集权专制。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建立了统治我国社会长达二千多年的中央集权制,帝王独揽全国政治、经济、军事、行政、立法、司法、监察等大权,具有至尊无上的地位。地方上的行政长官则是集当地一切权力于一身。社会权力过于集中,本身就与民主政治相矛盾,而且使掌权者缺乏必要的约束,从而容易形成掌权者的专制作风,这就进一步了阻碍着民主与法治的进程。对百姓而言,则是由于被排斥在社会权力之外,而形成对社会政治的冷漠,这也使得社会民主法治进程缺少必要的外在推动力。这样的集权文化至今仍是影响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因素。其次,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人治特征较为明显。在这种人治思想的支配下,传统社会把社会的治理主要寄托在官员的道德素养上,因此极其重视社会成员的修身养性、道德修养,而不重视从社会制度完善方面着手。百姓则把自己的命运寄托在明君、清官上,形成较强的清官情结。这种清官情结至今仍然影响着相当一部分人的思维。这种思维,使得人们形成依赖感,缺乏对社会制度完善的关注、参与热情,从而严重影响着社会的民主法制建设进程。

四、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官本位、特权思想对公民意识培养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有较强的官本位思想。儒家讲尊尊,法家讲势,即权势。这种思想指导下的传统社会制度对政治资源实行绝对垄断,财富、名望、地位、身份甚至人格尊严所有这些价值物也都要通过封建国家所掌握的政治权力进行分配。因此,使得人们想方设法获取靠近权力或权威的资格,形成强烈的官本位意识。官本位思想还体现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赋予官僚贵族种种社会特权甚至是司法特权。官本位意识、特权思想至今仍对我国国民有深刻影响,官员的高待遇及其引发的公务员报考热就是其生动体现。这种官本位意识、特权思想严重影响着公民意识的形成,它使得国民不安于做一个普通的公民,而且一旦高官得做,就高高在上,对普通公民甚至可能对国家的法律都缺乏尊重,对普通公民的参政议政也难以重视;它使得国民对官员的一些特权行为缺乏敏感,缺乏对官员行为进行积极、主动的监督。

五、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权利意识的缺失,权利、责任的失衡影响着社会成员公共、责任意识的形成

我国传统文化缺乏权利观念(权利是社会法律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但我国法律里却没有真正的权利观念,有的只是责任、刑罚),如果说有权利也是与义务相分离的。我国传统社会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制,帝王览国家一切大权于一身。掌权者高高在上,哪一级该享受什么样的特权、拥有什么样的土地面积、百姓服务,基本上都有制度规定,但他们在享有各种百姓提供的劳动成果时却对百姓没有任何的责任或义务要求。而作为统治对象和客体的百姓则仅仅是义务主体而非权利主体,消失在族群义务和家国责任当中,只是父母的子女,子女的父母,上级的部下,部下的上级,以及国家的臣民。传统社会对百姓权利数千年的漠视、压制,使得我国国民缺乏权利观念,对参政议政缺乏热情,甚至对自己的权利受到侵犯也是能忍则忍。另一方面,义务与权利的脱离,也使得国民缺乏社会责任感。没有权利的责任或义务是不公正的,所以不可能得到发自内心的、认真的履行。传统中国人民没有社会权利,但却承担着诸多的社会义务,如交皇粮国税、服兵役、服劳役等,这些义务的实现不可能出自人们的自觉自愿,只能是强拉硬派,所以,传统中国人民只有社会义务,而没有社会责任(义务)意识。唯有对百姓权利的尊重,才能换取百姓对社会、国家责任义务的认真履行;唯有重视自己的社会权利,也才可能认真看待自己的社会义务。我们既要重视培养国民的责任、义务意识,也要重视培养国民的权利意识,引导国民积极行使权利、主动维护权利。

六、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以家族本位的私德文化与人情化特征对公民公共意识、责任意识及规则、法治意识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私德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以家族为本位,其核心思想“亲亲”、“孝”甚至“忠”等宣传的都是一种私德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私德性还表现在它的人性化特征。中国传统日常生活世界是一个典型的人情世界。在人情面前,人们常常可以牺牲原则、正义、平等、公正。拉关系、讲人情、注重礼尚往来、盛行裙带关系,在中国日常生活中成为一种完全正常的现象。中国传统社会的这种私德文化,与今天公民社会要求的公德、公共精神及规则、法治精神是相悖的,是培养公民的公德、公共精神、规则法治意识的严重障碍。

最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中庸思想对公民意识也有重要的消极影响。中庸思想为孔子所提倡,它教导人们在认识问题时不能走极端,应该“允执厥中”,是有它的可取之处的,但传统儒者强调的是中庸哲学的实用主义价值,而且这种对中庸的异化理解对国人的影响更为深远以至使它演变成传统中国人所特有的市侩哲学和滑头理论。中庸思想的关键点就是不讲原则,没有主见,不敢创新,这对于公民的参政议政来说是极大的阻碍。

猜你喜欢

公民意识消极影响传统文化
网络民粹主义对高校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从记者“公民意识”的觉醒到公民“记者意识”的强化
建构主义视野下公民意识教育实践模式研究
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对我国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及对策
当前中国公民意识缺失研究——以社会监督为例
浅析政治学视角下我国对于年轻女性的民主教育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自媒体传播的文本特征及其消极影响
论新自由主义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消极影响及对策